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蒋孔阳同志在《什么是美学》(《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明确的答案:是艺术。这个看法在我国美学界有很大的代表性。马奇等同志都持这个观点。本文希望通过与蒋孔阳同志商榷,来阐明一种不同的看法,以就正于蒋孔阳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2.
近一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争论。这场争论是由朱光潜先生的“质疑”引起的。1978年8月,朱光潜在《文学评论》第4期上发表了《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一文,随后又于1979年2月在《华中师院学报》第1期上发表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黄克剑同志的《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一文,就我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的某些涉及他的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我表示欢迎。我觉得其中有些是双方行文不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到《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发表的谷方先生《中国哲学史上的“反理学的斗争”质疑》(以下简称谷文)一文。此文主要批评了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笔者是该书著者之一)以及拙作《试论理学与反理学的界限》(《哲学研究》1982年第11期)一文中关于理学史上的反理学斗争的观点。《哲学研究》编辑部在谷文前面加了编者按语,其中说:“欢迎不同意见的讨论。”我认为,学术上的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而且恰恰是由于各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5.
读了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两部高校辩证逻辑教材读后感》(《哲学动态》1991年第5期。以下简称《读后感》)之后,感触颇深。特别是考虑到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我作为其中一部书——《辩证逻辑教程》的作者之一,好像有一种义务在敦促自己应当对《读后感》发表点意见。  相似文献   

6.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7.
编者同志: 《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第7期在“来函照登”栏里,连续发表了杨献珍同志的三封信,在第5期上又发了他的《关于“合二而一”的问题》一文,并组织展开了讨论。这件事,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我国哲学社会科  相似文献   

8.
(1979年10月26日至同年11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研究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对象质疑陈乃圣 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1979年第1期 《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的片断马克思 经济学译丛1979年第10期 《资本论》法文版的科学意义〔日本〕 林直道经济学译丛1979年第10期《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作背景 和经过蔡曙先四川大学学报1979 年第3期《觉悟》的宣言周恩来南开大学学报 1979年第5期学习周恩来同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的重要著作郑洪泉西南师范学院 学报1979年第4期周恩来同志在白区的革命活动韩荣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5…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石仲泉同志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10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苑的奇葩——评介<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的重要哲学观点》一文(以下简称石文)为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尚未公开发表的哲学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这是实事求是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篇好文章。但是,我认为在一些史实上仍有补正的必要,这里冒昧提出两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刘崇民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原动因再探》(《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一文,对我发表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上的文章提出了再商榷。刘文围绕自然形成的社会与历史形成的社会的历史分期及其根据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我们看到,刘崇民同志对他发表在《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上的文章的观点作了若干修正,但在总体上仍坚持他原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刊在1979年第6期发表了蔡俊生同志的《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定义的置疑》(以下简称《置疑》)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对生产关系是什么?斯大林把所有制纳入生产关系是否正确?所有制形式是否权利意志形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必定从物质生产关系开始?所有制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决定物质生产关系?等等,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研究和讨论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现将来稿中的主要不同意见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1997年,曾应《美与时代》的约稿,我写过一篇谈自己学术经历的短文,发表在当年第7期上,用的标题为《美学使我到处流浪》。这一标题体现了我做美学的实际状况,还内蕴着对美学本身的困惑。记得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当有人问"你学什么?"我回答之后会被进一步追问:"美学是搞什么的?"这时我就感到,完全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给人满意的回答。当时问同学刘小枫,遇上这样的问题他怎么回应。刘讲他就说:美学关系到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我也并不觉得这一回答完全合适,但这确实反映了这样一个状况,如果要想把美学做好,一定要关注更多的领域。我是一个想把  相似文献   

1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中国的心理学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了。回顾我国心理学发展所走过的道路,认真总结这三十年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是一件很有益的工作。《哲学研究》1979年第12期上所发表的《试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以下简称为《试论》,凡引自该文的文字不再注明出处)一文,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这篇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原则性的问题,颇值得商榷。现在,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就教于作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逻辑教学将走向何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1998年 ,第 1期《读书》杂志发表了王路的文章《金岳霖的孤独与无奈》;同年 ,第 3期《九江师专学报》登载张盛彬的《沉重的逻辑话题——答逻辑取代论》一文。 1999年 ,第 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王路《论我国的逻辑教学》一文 ;后该刊第 5期刊载马佩的文章《也谈我国的逻辑教学——与王路先生商榷》;同一年 ,《哲学研究》第 10期发表王路的论文《论“必然地得出”》。在上述文章中 ,王路研究员和张盛彬、马佩教授分别就我国高校逻辑教学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以此为标志 ,本世纪我国逻辑学界第三次较大规模的讨论拉开帷幕。从目前情…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79年第9期发表刘长林同志《论外因的重要作用》一文并组织了讨论之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对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表了意见。一些来稿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还是在于事物外部的影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8.
(1979年4月26日至同年5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研究谈谈《资本论》在我国的传播杨国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纪念列字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七十 周年黄神森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 第2期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萧三中国 青年报1979年5月5日“五四”时期周恩来同志民主思想的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室南开大学学报 1979年第2期坚持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学习周恩 来同志从“五四”到旅欧期间的革命思 想胡华等群众1979年第5期周恩来同志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目 录》读后魏宏运历史教…  相似文献   

19.
本刊自发表束景南同志《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兼驳关锋的“新发现”》(1979年第11期)和严北溟同志《应对庄子重新评价》(1980年第1期)两文以来,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稿和来信。下面,我们发表其中的几篇文章。欢迎大家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评价问题,发表意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0.
我在《哲学研究》 1998年第 10期发表了《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一文。文中提出 ,列宁没有提出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而斯大林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孟庆仁同志在《哲学研究》 2 0 0 0年第 9期上发表了以《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是一个过程》为题的商榷文章 ,认为我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 ,并对我的论点和论据作了反驳。我认真阅读和思考了孟文的反驳。但是 ,纵观孟文全文 ,作者对我的反驳 ,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