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瑞 《心理学探新》2011,31(5):416-420
分类研究近年来已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样例观是基于相似性表征的,自从产生以来获得了很大发展。该文对于样例观及其近年来出现的样例模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然后介绍了心理学界针对样例观的争论,最后提出各种分类模型的整合是未来样例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阴国恩  张阔  王敬欣 《心理科学》2003,26(4):731-732
1 引言 类别学习和概念形成,既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人类组织和贮存知识的基本方式。自上世纪50年代Bruner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经典研究之后,分类及分别学习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以往的分类研究多以事物的感知特征为出发点,强调自下而上的加工(基于相似性的加工);而在基于理论的类别观被提出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分类活动中自上而下的加工(基于知识的加工)开始受到重视,知识效应问题成为概念心理学领域的新热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望为深入理解概念和类别形成的机制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研究经历、元问题研究、问题认识论研究和问题方法论研究四个方面比较毛泽东问题观与波普尔问题观。在元问题研究方面,通过对波普尔的"问题困难说"、"问题张力说"和毛泽东的"问题矛盾说"进行分析、比较,指出问题矛盾说比问题困难说和张力说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在问题认识论研究方面,比较了波普尔以科学知识增长"四段模式"为核心的科学问题认识论和毛泽东以广义问题解决过程模型为核心的一般哲学问题认识论,指出了它们的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在问题方法论研究方面,通过比较波普尔的"猜想——反驳方法论"和毛泽东的广义问题解决方法论,分析了波普尔问题方法论的局部深刻性,指出了毛泽东问题方法论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死亡观集中反映了死亡学视野中佛教的终极关怀,反映了人类面向世界寻求自我的过程。从死亡问题出发,运用古典文献资料,对佛教的死亡观进行梳理和研究,认为佛教死亡观是对传统死亡观的承接和拓展,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知识体系和超越体系构成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对问句的几种应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问句是近年来语言学家们研究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问句逻辑近年来也引起了国内逻辑界的重视。关于疑问句的分类,疑问句的预设等等有关疑问句本身的问题,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们都已作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与研究。本文主要谈谈对问句的几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3个方面回顾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研究的不同成果,即分类标准的稳定性、分类标准的性质和类别的等级特性,分析了众多结论之间差异的产生原因,认为研究方法及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维度的差异是造成很多同类研究的结论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自传体记忆不仅是对过去自我经验的加工和提取,还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近年来,自传体记忆跨文化研究表明,东西方被试在最早记忆年龄、记忆容量和具体性、内部语言的使用、记忆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文章从自我概念、亲子回忆和叙事方式、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等角度,探讨了文化自我观对于自传体记忆的核心意义。Nelson和Fivush的社会文化发展观则从发展的角度动态考察了内外因素对自传体记忆产生文化和个体差异的机制。文章还回顾了自传体记忆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最后,文章探讨了自传体记忆跨文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早期的分类是基于类别的归纳的基础。根据这种观点,儿童早期的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是一致的。该研究在不同材料条件下测试了4岁儿童面临知觉相似和概念冲突时的自由分类与归纳推理的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照片条件下,4岁儿童的自由分类和基于类别的归纳是不一致的,儿童的分类主要是基于知觉相似的,而基于类别的归纳主要是基于概念的;在线条画条件下,儿童的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是一致的,都主要是基于知觉相似的。这些结果显示,儿童早期的分类和基于类别的关系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9.
作者鉴于自然语言中各种类型问句的多样化,从而企求扩大问句分类的范围。问句的分类主要是根据问题的中心而定,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为此必须把“问题的中心”这样的概念弄清楚。可是这一概念在问题逻辑的专著中,还从未进行过专门研究。为了提出问题,首先必须确定问题的中心。问题的中心就是问句所要询问的内容。例如,直接问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情绪的分类、测量、在实验室条件下引起情绪唤起的方法和自我报告的准确性四个方面对情绪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综述介绍。大量研究表明,在情绪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还大大多于答案。研究者对于情绪的二级分类方法、情绪生理和生化反应的对应性问题等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并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文章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6~9岁儿童特质观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珠  高雯 《心理科学》2007,30(4):839-843
为考察特质观与稳定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情境故事法和问卷法分别对180名6~9岁儿童进行了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个别测查和人格特质的教师评定。结果发现,持三种不同特质观(实体论、中间论、渐变论)的6~9岁儿童开始在认真有恒、自制稳重、聪慧性、开朗活泼和同情利他五种人格特质行为上表现出显著差异;6~9岁儿童的特质观能够预测以上五种人格特质,丽儿童“开朗插泼”和“聪慧性”特质行为的线性组合是预测儿童特质观的最佳指标。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说明关于特质的认知在调解和制约个体稳定的行为理解和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人格认知流派的观点;支持了认知与人格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假设;对于解释年幼儿童发展中的不适应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反对从“抽象的人”、“人的当下存在”出发理解人生的有关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排斥从个体生命的视角研究人生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芹 《管子学刊》2009,(4):61-65
王培荀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史学多有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念与认识,在传承之中体现出创新意识,他的史学思想和史料观对后来晚清民国史家新史学的观念形成起到启迪作用,具有进步性。王培荀勤于撰述,记载保留诸多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后人研读、了解明清两代社会状况不可或缺的资料,方便学者,嘉惠后人。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simple two-person two-period case of distributive judgement, and argues (a) that sensible intertemporal distributive principle should consider both the distribution of people's life time well-be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eople's well-being at each period and (b) that, if (a) is correct, Egalitarianism is more acceptable than Prioritarianism since the latter must choose either one.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信任-不信任是单因素还是双因素”,以中国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修订了中国大学生信任-不信任行为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平行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问卷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信任特质对应的因素,另一个是由于计分方法导致的因素,因此接受“信任-不信任是单因素”的假说。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现状较好,且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关归类和概念结构的研究与理论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个方面是从概念定义属性的假设 (经典观 )到概念表征属性的观点 (概率观 ) ;第二个方面是从概念以相似性组织的观点到概念围绕理论而组织的观点。本文综合概述了基于相似性和理论驱动的归类理论。  相似文献   

17.
生命观是对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对山西3所医学院校医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人生态度消极悲观、漠视生命;不能正确地看待死亡问题,缺乏正确的死亡观;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呈现出多元化;学医期间的心理状态不是很好;期待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命观教育。因此,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因需施教,采取多种策略加强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发挥合力作用,共同促进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8.
If we study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we must understand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both “organism” and “behavior.” A living organism maintains itself alive by constantly interacting with the environment, taking in energy and discarding waste. Ontologically, an organism is a process.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which constitute its behavior, are processes also, because the parts of any process are themselves processes. Processes serve functions, and the function of a process must be part of its identity. A process, by definition, extends in time. Time is the fundamental and universal measure of behavior. All processes have the property of scale. Activities of an organism have parts that are themselves activities on a smaller time scale. Scale varies continuously, and behavior may be studied on as large or as small a time scale as seems necessary. When researchers refer to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 they refer to smaller-scale activities. Attaching a switch to a lever or key is convenient, but one should never confuse operation of a switch with a unit of behavior. Shimp's (2020) “molecular” measures are small-scale measures. The molecular view based on discrete events has outlived its usefulness and should be replaced by a multiscale molar paradigm.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的哲学中,艺术活动始终是人类自由生存的典范状态。在其早期思想中,由于视生产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艺术的活动,马克思认为消除了异化的生产实践便是人的自由的实现?而在其晚年思想中,由于认识到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性王国,自由王国便被置于这一必然王国的彼岸,自由的实现也便只能存在于艺术活动之中,但这一自由王国的繁荣又依赖于必然王国借助生产率的提高所提供的自由时间的增长。马克思的这一自由观对于当代人类的自我理解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siders three general 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moral obligation and three particular answers (with which these views are typically associated) concern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 if on Monday you lend me a book that I promise to return to you by Friday, what precisely is my obligation to you and what constitutes its fulfillment? The example is borrowed from W.D. Ross, who in The Right and the Good proposed what he called the Objective View of obligation, from which he inferred what is here called the Fir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n Foundations of Ethics Ross repudiated the Objective View in favor of the Subjective View, from which he inferred a Second Answer. In this paper each of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Views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Answers are rejected in favor of the Prospective View and a Third Answ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rospective View for another questio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question are then investigated: what precisely is your right regarding my returning the book and what constitutes its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