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岛田虔次指出,方以智的著述颇影响及日本近世思想。对此,他们通常举以下的例子为证:新井白石仿《通雅》而作《东雅》,小野兰山在自己的著作里不断引用《物理小识》;三浦梅园不但经常读《物理小识》,而且在作《赘语》时,亦屡次引用《物理小识》。所以,当代的日本学者,也颇重视研究方以智的学术和思想。这里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材料,对日本学者研究方以智哲学所发表的几种观点,作简要的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阿拉坦巴根同志来信说,本刊1981年第6期《蒙哲史研究的早季收获》提到他的文章《萨囊彻辰及其哲学思想》时,断言“阿文略去了萨氏的‘空’这一范畴”。他认为这个断言是不正确的。因为萨氏的《蒙古源流》根本就没有“空”而只有“气”这一概念,蒙文的“空”和“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在萨氏的本体论中,“气”、“水”、“土”三种物质要素构成物质世界,“气”为始基,“水”次之,万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4.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5.
《物理小识》和《通雅》一样,是方以智早期有关科学研究的著作。此书着手编写是在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①这时方以智刚满二十岁。崇祯十六年(1643年)写出《自序》,②大致这时已著成了一个初稿。次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人北京,摧毁了明政权。  相似文献   

6.
佛学中的“相”是纯粹形式,是无实质的空架子,“缘生说”将物我剖割为这些空架子,因而,物我之“现相”空、生命空、世界空。《易》之“象”是有生命意味、有实质的形式,它之生命意味源于物我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元素之间的相反相成。“象”有自体,因而,它不可还原为其他存在。物我所现之“象”皆真实不虚。熊十力由援“象”人“相”,到将“相”“象化”,展示了他出入佛老,彻底皈依儒宗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7.
邢益海 《现代哲学》2013,(1):119-128
研究方以智有三个面向需要关注:一为方以智自评和时人私评,二为官修史志藏否,三为现代学术研究.其进路(方法)大致有六:一是西学与科学(研究文本为《通雅》和《物理小识》),二是哲学(《东西均》文本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三是遗民志节与遗民社会(重视诗文与史志资料),四是教科书或通史(思想史断代研究),五是生平与思想传记,六是分文本及专题.其广受关注者又有四:其一《东西均》,其二易学(以《周易时论合编》与《易余》为主),其三庄学(以《药地炮庄》为主),其四禅学和佛学(以《冬灰录》《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为主).方以智研究依赖于方以智文献的整理,研究的深入将有待于《方以智全书》和《方以智集》的出版.  相似文献   

8.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朱震的太极观,是批判继承先儒思想的结晶。他以太极为哲学最高范畴,将汉唐的元气论和北宋理学家的体用论结合,不仅以“气”解释“太极”,而且将太极视为《易》象数和万物演变的根源。其全新的诠释风格,对朱熹、方以智等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存在物皆分阴阳,且具有阴阳对待、变化、和合的关系。风水学以《周易》为体,以“气”为核心,阴阳为两翼,在阴阳思想与“生气”思想结合的基础上,按《周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方法分别进行阴阳取象,可得出“理气风水立体时空察气体系”和“峦头平面空间察气体系”两大风水体系。  相似文献   

12.
无常是上座部佛教文献中通常称为“三法印”之中的第一印。所谓“法印”即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无常经常被认为是其它二法印的基础,不过第三法印“无我”有时只以第二法印“苦”为依据。定义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主要定义有下列诸说:“众云无常。世尊,何谓无常?物质(色)是无常,感受(受)、知觉(想)、心识作用(行)、意识(识),俱为无常。”(《杂部》Ⅲ、195)。这一陈述在某部论著中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又曰:“一切皆无常。所谓无常者,一切为何物?眼为无常、可见之物(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生起的乐受苦受,以及非乐非苦的感受,俱皆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部》Ⅳ28);或者更简洁地说:“一切心识作用,都是无常”(《中部》  相似文献   

13.
一、《周易图象几表》系方以智著作方以智著《周易图象几表》是有史料根据的。最早的记载是康熙年间所修《桐城县志》;尔后《安徽通志》卷二百十八《儒林》于方以智条目内也载方氏“著有《周易图象几表》”;待到嘉庆年间陈忠裕编其诗集时,于一首诗的题下按语中又说以智“所著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方以智的自然观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观点:多数同志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的,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又稍有差异,或以为它是“火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或以为它是“气一元沦”的唯物主义,或以为它是“火——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它是客观唯心论,第三种观点是以为早期是唯物主义,后期转向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各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在认识论方面尤其具有丰富的思想和独到见解。本文就其“天官意物”、“心有征知”问题作初步分析,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人何以最为天下贵?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有认识能力,明确地把这种认识能力当作人的本性。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下引只注篇名)意思是说,能够认识事物,这是人的本性,可以  相似文献   

16.
黄元吉,名裳,清末江西省丰城人。著有《乐育堂语录》、《道德经精义》。其姓字与元代净明派黄元吉相同。其丹功为中黄直透。他的基本思想是: 一、理气合而生万物黄元吉说:“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焉”(《乐育堂语录》卷三)。他认为,“理”与气相结合,即生成天地万物和人。“理”是什么?“理”即是太极,即是性命,也就是性。通俗地说,理即性,乃指心中至善之理。所谓“理气合一曰仁”(《道德经精义》第五章),归根结底,就是说天地万物和人是由“仁”  相似文献   

17.
老子思想与《内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万物负阴而抱阳”与人体阴阳平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以下引该书只注明章次)“冲气”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涌摇融合。老子这句话说明了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的和合构成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气”为化生万物的元素的思想,中国哲学史中的“天下一气”、“生死一气”的思想皆由此而出。《内经》直接把这一思想引入了中医学。《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二气的作用当作天地万物的总规…  相似文献   

18.
在通行的哲学史教科书中,王充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著名代表。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王充既讲物质之天,又承认超自然的意志之天的存在;既讲元气自然论,又把元气与精神性因素揉合到一起;既反对董仲舒的天人相互感应理论,又讲符瑞灾祥说;既反对人死为鬼,又承认由天地之气构成的鬼神的存在。由是观之,王充作为“战斗的天神论者”和“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称号,恐怕是要再探讨一番了。一、王充所谓“天”是纯粹的物质之天吗?不可否认,王充所讲的“天”首先具有物质之天的含义。他说:“夫天者,体也,与…  相似文献   

19.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他在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所阐述的生死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唐代道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今天读来对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境界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杜光庭在总结前人的形神观的基础上,运用“道气”的概念来说明人的生命是由禀道受气而来,得道则生,失道则死。他说:“有形之物,有情无情之众,禀冲和道气则生,失冲和道气则死也。”①就人而言,人禀道受气、得俱形神,也就具有了现实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方以智曾提出“质测”与“通几”一对范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质测之学与通几之学的概念。长期以来 ,学术界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 :质测之学即自然科学 ,通几之学即哲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北京大学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等均持此种观点。几十年来 ,学术界很少有人对此提出异义。据我所知 ,只有朱伯先生表示了不同意见。他在其《易学哲学史》中指出 ,此说虽有一定的依据 ,但还欠确切。认为方氏所说的质测之学 ,是对个体事物特性的考查 ,不一定皆指自然现象的研究 ;所说的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