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边界范式, 在副中央凹呈现一个双字词或两个单字词, 操纵字N+2的预视(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 来考察副中央凹中词汇特征是否影响读者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结果发现, 读者能够获得字N+2的预视; 双字词与两个单字词条件下注视位置没有显著地差异; 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字N+2为目标预视时随后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条件, 随后的注视位置距离词首更远; 当副中央凹中为两个单字词时, 两种预视条件下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汉语阅读中, 读者能够对字N+2进行预视加工, 这种加工的影响只发生在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相似文献   

2.
闫国利  陶佳雨  孟珠  姜琨 《心理科学》2019,(4):997-1003
聋人听觉受损后,在低水平的视觉认知任务中,表现出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效应。这种增强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在高水平的汉语认知加工任务中?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探究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效应对聋人读者合体字N+1预视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技能聋人读者,可以获得合体字N+1语音和语义预视效益。研究表明,副中央凹注意增强促进了高技能聋人读者N+1预视信息的获得。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汉语阅读中副中央凹预视加工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了边界范式,边界位于双字词(词N)后,操纵了副中央凹中双字词首字(N+1)与尾字(N+2)的预视类型,分别为能够提供有效预视信息的目标预视与不能提供有效预视信息的假字预视。结果发现:在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的眼跳长度上,字N+1目标预视下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当字N+1为目标预视时,字N+2目标预视下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而当字N+1为假字预视时,字N+2的预视类型并不对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上的眼跳长度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副中央凹的加工影响眼跳目标的选择,副中央凹中字N+1与字N+2的预视加工均会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字N+2的预视加工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受字N+1预视加工负荷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控制单字词N+1的预视加工负荷和词N+2首字的预视信息类型,探讨了汉语阅读中词N+2的预视对高频单字词N+1加工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词N+1的预视为低加工负荷时,词N+2首字的预视对词N+1的加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当词N+2首字的预视字与词N+1正字法相似,并且只呈现在副中央凹中时,显著的阻碍了词N+1随后的加工。结果表明,副中央凹中词N+2能够获得预视加工,可能获得正字法预视信息并对随后词N+1的加工产生了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受词N+1的预视加工负荷的调节。实验结果符合注意梯度指引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5.
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指当读者正注视某个词(即位于中央凹的词n)时, 可以获得词n右侧词(即位于副中央凹词n+1或词n+2)的部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否从副中央凹预视到信息, 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 探讨阅读过程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产生的条件、影响因素及机制, 成为阅读心理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进展, 包括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范式, 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的信息类型、不同类型信息预视加工的时间进程, 以及空间上获得预视信息的范围。最后提出中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晓雷  李晓伟  孙敏  白学军  高蕾 《心理学报》2020,52(10):1143-1155
在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中, 对于眼动控制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尤其是阅读过程中注意资源的分配是序列分布还是平行分布的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着争论和分歧。藏语是拼音文字, 但它同时又具有汉语的特点, 独具语言特色。因此, 通过对藏语阅读过程中中央凹词频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影响这一问题的探讨, 可以在一种已有研究未曾涉及的文字系统中进一步推动上述争议的解决。本研究采用眼动记录法, 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操纵了中央凹词频(高频、低频), 考察藏语阅读中中央凹词的词频效应及词频延迟效应, 结果发现, 藏语阅读中存在词频效应及词频延迟效应。实验2同时操纵中央凹词频和副中央凹预视词类型, 借助边界范式, 考察藏语阅读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中央凹词频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影响, 结果发现, 藏语阅读中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 且与低频中央凹词相比, 高频中央凹词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促进作用更大。两个实验结果表明:(1)藏语阅读中存在显著的词频效应, 且表现在词汇加工的整个过程; (2)藏语阅读中存在显著的词频延迟效应, 并贯穿于词汇加工的整个过程; (3)藏语阅读中存在显著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 读者能通过副中央凹预视提取到语音和字形信息。藏语阅读中中央凹词频影响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大小, 且词频只在词汇加工的早期对形的预视信息的提取产生影响, 即在形似预视条件下高频词的预视效应更大; (4)本研究发现的词频延迟效应及副中央凹预视效应, 支持了E-Z读者模型中有关副中央凹序列加工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文阅读中, 预视量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及其是否受中央凹加工调节, 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和边界范式, 通过操纵前目标词的加工负荷(高、低)与目标词的预视(相同、假字)来考察快速与慢速读者的中央凹加工对副中央凹预视的影响。结果显示, 中央凹负荷主效应显著; 快速读者对低负荷词的首次和单次注视短于高负荷词, 而慢速读者对两种负荷词的首次和单次注视无差异, 表明快速读者能更快利用词汇特性加工中央凹词汇。预视主效应显著, 即与假字预视相比, 相同预视使两组读者都对目标词的注视更短、向前眼跳更长、跳读率更高; 而且该效应与中央凹负荷没有交互作用。这表明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提取了等量预视, 且不受其中央凹加工的调节。E-Z读者模型和SWIFT模型不能完全解释当前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借助眼动仪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熟练阅读中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对语境预测性的利用是否有差异。实验1比较快速组与慢速组在中央凹加工高、低预测词的差异。实验2对比两组读者利用副中央凹预视(相同、相似假字、低预测词和不相似假字)加工高预测词的差异。实验1结果显示两组读者有相似的预测性效应:对高预测词的注视时间比低预测词更短。实验2结果显示两组读者的预视效应存在差异:慢速组在相同预视下对目标词的跳读率高于低预测预视,而快速组在这两种预视下的跳读率差异不明显但高于慢速组;慢速组在低预测和不相似预视下注视目标词的时间分别长于相同预视,而快速组的这两种效应较小。结果表明,两组读者利用预测性的差异表现在副中央凹加工阶段,即慢速读者比快速读者利用相似预视激活预测性信息的效率更低,且在低预测或无效预视下对词汇的识别和语义整合更困难,这说明慢速读者在词汇加工中更依赖语境且对无关信息的抑制更弱。这些结果支持词汇质量假说。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词跳读是基于副中央凹词的部分加工还是完全加工,实验选用高预测词作为副中央凹目标词,通过边界范式来操纵目标词的预视:高预测预视(一致预视)、低预测预视、与目标词正字法相似的假字预视、与目标词正字法不相似的假字预视。对目标词的分析发现:(1)正字法相似的假字预视下对目标词的跳读率显著大于正字法不相似的假字预视;(2)高预测预视与低预测预视下对目标词的跳读没有显著差异,但前者总注视时间比后者短。实验结果说明,从副中央凹词提取的正字法预视信息足够使中文读者做出跳读的决定,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跳读基于副中央凹词部分加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语义预视效益(SPB)对于揭示阅读中读者能否从副中央凹提取高水平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关于SPB的产生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同时操控预视词的合理性和语义相关性考察了二者对汉语阅读中双字词SPB的影响。结果发现,合理性主效应显著,合理预视下目标词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不合理预视;语义相关性主效应不显著,未发现二者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语境匹配假说,进一步说明了汉语阅读中预视词的合理性对SPB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副中央凹字的加工负荷在预视加工中的作用,选择高、低首字字频的低频双字词作为副中央凹目标词,同时采用边界范式操纵目标词首字的预视类型(包括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使用眼动仪记录读者的阅读过程。结果在目标词首字与整词上均发现了显著的预视效应,目标预视下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假字预视下的注视时间;在目标词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字频主效应显著,首字低频条件下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首字高频条件;但没有发现两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副中央凹低频双字词首字字频并不影响预视效应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边界范式,以60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结果表明:(1)五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阅读效率;(2)预视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出现明显的预视效应;(3)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差异不显著;(4)未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阅读眼动的序列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考察汉语阅读中读者是否在副中央凹处利用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进行词切分和词识别。采用2(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2(预视类型:相同预视、假字预视)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双字词为目标词,记录大学生阅读句子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在跳读率和第一遍阅读的眼动指标中,被试在高、低首词素位置概率条件中获得的预视效益量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读者并未在副中央凹处加工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结合前期研究推断,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没有作用于汉语阅读的词切分和词识别。  相似文献   

14.
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结合边界呈现的实验范式, 当注视点越过特定位置时, 预视字则变为另一目标字, 从而保证预视字只呈现在副中央凹区域。实验1自变量为预视字频率, 预视字与目标字均与当前句子具有语义连贯性。实验发现, 当预视字是低频时, 中央凹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更短。实验2在预视字与当前句子语义不连贯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预视字的字频对中央凹加工的效应。实验发现, 预视字是高频时, 中央凹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更短。然而在以区域作为数据分析的单位时,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仅在首次注视时间上呈现显著。上述结果表明, 副中央凹的词汇属性会对中央凹的加工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比较微弱, 该结果为阅读加工理论中的并行加工理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时,读者可以获取副中央凹处的词汇信息,副中央凹加工是构成流畅阅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3个实验(共534名被试),考察了汉语视觉字词加工中2~5年级学生的字形、语音、语义预视效应。结果发现:(1)2~5年级小学生均有字形预视效应;(2)2、3年级学生没有语音预视效应,4、5年级学生有此效应;(3)2年级学生没有语义预视效应,3、4、5年级学生有此效应。这表明,低水平的视觉信息—字形信息在儿童副中央凹加工中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高水平的语言信息—语音和语义信息,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和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渐地在儿童的副中央凹加工中发挥作用。儿童对汉字各类型信息的获取与使用的发展模式不同于拼音文字阅读发展理论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快速命名缺陷存在两种理论争论:副中央凹预视效益小和副中央凹负荷代价大。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汉字快速命名范式,操纵副中央凹预视和负荷两个变量,记录阅读障碍、年龄以及能力匹配儿童的眼动轨迹,区分两种理论争论。结果发现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副中央凹预视效益量上小于年龄匹配组,但在负荷代价上并无显著差异。该结果支持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快速命名缺陷源于副中央凹预视效益小,而非负荷代价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知觉广度及预视效益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小学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眼动技术, 从阅读知觉广度和副中央凹预视效益相结合的角度考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次注视获得信息的情况。实验一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探讨了不同年级学生一次注视获取信息的范围, 即阅读知觉广度。实验二采用边界范式进一步考察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觉广度范围内, 副中央凹预视获取信息的类型。研究发现, 大学生读者知觉广度范围较大, 能够在副中央凹预视中获取字形和语音的信息, 而小学生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较小, 在副中央凹预视中仅能获取字形的信息。上述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学生在注视时, 获取信息的范围及在副中央凹预视时获取信息的类型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关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快速命名缺陷存在两种理论争论:副中央凹预视效益小和副中央凹负荷代价大。本研究采用修订的汉字快速命名范式,操纵副中央凹预视和负荷两个变量,记录阅读障碍、年龄匹配以及能力匹配儿童的眼动轨迹,区分两种理论争论。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在副中央凹预视效益量上小于年龄匹配组,但在负荷代价上并无显著差异。结果支持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快速命名缺陷源于副中央凹预视效益小,而非负荷代价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以藏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技术,考察了高、低汉语水平藏–汉读者阅读汉语时的知觉广度及副中央凹预视获取信息的类型。结果表明,高汉语水平藏–汉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2个汉字的空间,低汉语水平藏–汉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1~2个汉字的空间;高、低汉语水平藏–汉读者都可以从副中央凹处获取字形和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20.
高敏  李琳  向慧雯  隋雪  Ralph Radach 《心理学报》2017,(11):1357-1369
以往研究大多考察默读中是否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存在何种类型的预视效应,很少有研究探讨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以及阅读中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默读和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实验1发现在默读和出声阅读中都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但是默读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更大。实验2发现出声阅读中在注视中央凹词汇的早期不能提取副中央凹处信息。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默读和出声阅读条件下的副中央凹加工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眼动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