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8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交互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对低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其捐款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对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条件下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2)受害者可识别性通过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同情反应,进而增强其捐款意愿。  相似文献   

2.
当他人对个体进行资源上的自私、公平或慷慨分配后,个体倾向于以同样的分配方式对待第三个无关个体,这一现象为资源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研究考察自我绝对利益受到影响时这一效应在学龄前儿童中的表现以及其中可能的社会认知机制。118名4~6岁儿童被随机分到实验条件或对照条件中。实验条件下被试与匿名同伴合作完成拼图游戏后得到同伴分配的1个(自私)、3个(公平)或5个(慷慨)代币(共6个),之后再作为分配者与另一匿名接受者完成同样的游戏;而对照条件下被试只扮演分配者完成拼图和分配游戏。结果发现,公平条件下公平分配比例与对照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自私条件下自私分配模式比例和慷慨条件下慷慨分配模式比例分别高于对照条件下相应比例;在慷慨条件下传递者比非传递者拥有更强的二级心理理论与(认知)共情能力。这提示学龄前儿童会传递自私和慷慨分配模式,心理理论和共情更强的学龄前儿童更有可能传递慷慨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以23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故事回忆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水平,并测量其共情水平及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高权力感者比低权力感者表现出更少的合作行为;高共情者比低共情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共情调节权力感与合作行为的关系:高共情缓冲高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负面影响。该发现深化了对权力感和共情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理解,凸显了个体特质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因素。通过文献检索, 共获得76项研究和77个独立效应量, 包含了20352名被试。异质性检验表明,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合适; 漏斗图和Egger’s检验结果显示, 本元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差; 主效应检验发现, 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38, p < 0.001); 调节效应检验表明, 二者关系受被试年龄和共情测量工具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俊才  刘萍  李丹 《心理科学》2018,(5):1084-1089
共情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而产生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本研究采用点探测范式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以词语和面孔表情为实验材料,综合探讨了高低共情被试对不同类型刺激材料的注意偏向及具体成分的时间进程特点。结果表明,虽然高低共情被试都对负性刺激(特别是对悲伤面孔)表现出早期注意定向(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快),但只有高共情被试对悲伤面孔的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总注视时间更长)。本研究表明,面孔表情是区分共情特质注意偏向更有效的实验材料;高共情被试对悲伤面孔表情存在注意偏向,这为理解人际间的心灵感知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雄  李祚山  向滨洋  孟景 《心理学报》2020,52(3):294-306
自闭特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共情缺损, 但其程度较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低, 并且注意线索和特异性的面孔加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共情加工进程。因此,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以疼痛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 让自闭特质组和控制组分别完成疼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指向疼痛线索)和吸引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不指向疼痛线索)。结果发现, 相比控制组, 自闭特质组在吸引力判断任务中疼痛面孔图片诱发的P3波幅更大, 而在疼痛判断任务中两组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注意线索会影响自闭特质个体对他人疼痛面孔的共情反应, 当自闭特质个体不注意他人面孔的疼痛线索时, 其疼痛共情能力会减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 (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 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 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相似文献   

8.
疼痛的威胁警示与趋近救助冲突近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结合点探测范式与眼动技术,以疼痛面孔和中性面孔为实验材料,探讨共情在疼痛功能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收集了33名被试的有效眼动数据,结果发现,与中性面孔相比,被试对疼痛面孔图片的早期注意定向更快(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注视次数更多、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与低共情组相比,高共情组被试对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分组分析显示只有髙共情组对疼痛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比中性面孔长。结果表明,被试存在疼痛面孔注意偏向,被试的共情水平可能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影响其在注意维持阶段对疼痛威胁的知觉。  相似文献   

9.
敬畏对内能影响个体的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超越,对外能使个体更多地关注他人;且自我超越也能促进个体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但目前还未有实证研究探讨敬畏是否能通过共情以及自我超越−共情的中介预测亲社会倾向。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招募了1347名大学生并测量了其敬畏特质、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结果显示:(1)敬畏、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两两相关显著;(2)敬畏直接预测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也能通过自我超越和共情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且自我超越的中介效应最大。本研究从内、外因素进一步深化了对敬畏与亲社会倾向关系的认识,频繁的敬畏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超越及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促进亲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分3个研究考察了知觉者和行为者的贫富对个体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研究1考察了知觉者贫富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富裕启动条件下的被试更可能进行自发特质推理。研究2考察了行为者贫富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试更有可能对富人刻板一致的行为句子进行自发特质推理。研究3考察了知觉者和行为者贫富对自发特质推理的交互影响,结果发现仅富裕启动条件下的被试更可能对富人刻板一致句子进行自发特质推理。本研究为自发特质推理发生的灵活性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礼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机制,其中蜷缩的身体动作如弯腰、俯视、跪是与高社会地位群体社交的常用姿势。通过3个社会情境实验考察身体蜷缩程度与社会地位的隐喻效应。实验1显示与扩张姿势相比,保持蜷缩姿势的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地位评分更高。实验2控制被试的社交对象,发现与低社会地位人物相比,被试与高社会地位人物社交时身体蜷缩程度更大。实验3同时控制被试的身体姿势与视角空间,结果是跪姿被试比坐姿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地位评分更高,俯视被试比仰视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认同度更高。以上结果可证明中国礼文化中蜷缩身体姿势与社会地位的双向隐喻效应,同时,身体与空间的双重隐喻启动时其联结效应独立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了个体悲伤表情识别能力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先以表情分界测验将被试分为高、低悲伤表情识别力组,之后让两组被试接受疼痛共情脑电测试。结果显示:在ERP成分N2、P3上,悲伤表情高识别力组观看疼痛与非疼痛图片时的波幅差异比低识别力组的更大。结果表明:悲伤表情识别能力会影响个体疼痛共情;悲伤表情高识别力个体在疼痛共情的早期自发加工以及晚期有意识认知评价之上,均强于悲伤表情低识别力个体。  相似文献   

13.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检验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 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结果发现:(1)情感温暖、信任鼓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专制、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2)特质共情在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经试验操纵的状态共情的中介效应与特质共情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中职生的共情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4.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谷  周晖  丁如一 《心理学报》2013,45(6):672-679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中,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抄写“正性特质词语”“负性特质词语”或“中性词语”,并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与关键词有关的事情。启动完成后,考察其捐助行为。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被试愿意捐助的数目显著高于负性特质和中性词语启动组。研究二用同样的方法改变被试的道德自我知觉,然后对被试的作弊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负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发生率和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本研究表明,道德自我调节过程不一定遵循负反馈机制:虽然“道德净化效应”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部分验证,但是我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道德许可效应”的预期。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向儿童呈现合作和竞争两种分配情境,对150名4~6岁儿童在合作和竞争情境中面向不同分配对象的分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5~6岁儿童比4~5岁儿童能够主动分配给他人更多的资源;(2)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分配情境和分配对象具有交互效应,即相比竞争情境,儿童在合作情境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朋友偏向效应;(4)在不同的分配情境中,儿童的分配行为理由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李彩娜  孙颖  拓瑞  刘佳 《心理学报》2016,(8):989-1001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安全依恋启动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考察了特质依恋风格的调节效应。实验1采用回忆书写任务启动安全依恋,采用3(启动分组:安全依恋启动,积极情绪启动,中性启动)×3(目标词类型:信任相关词,信任无关词,非词)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不同启动分组对信任词汇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积极情绪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相比,安全依恋启动能显著提高信任的词汇决策反应时,特质依恋焦虑起调节效应。实验2采用被试间设计,考察安全依恋启动对信任博弈任务中信任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安全依恋启动组被试在信任决策中分配的金额显著高于中性组被试,特质依恋焦虑起调节效应。研究结果验证了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拓延–建构环"效应,对于促进社会信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经验水平和线索提示对他人焦虑共情的影响特点,揭示有经验者低共情的原因和提高共情的方法。结果发现:(1)有经验组的焦虑共情得分显著低于正在经验组;(2)详细线索条件下被试的共情得分显著高于概括线索条件下被试的得分;(3)详细线索条件下,经验匹配被试的焦虑共情显著高于经验不匹配被试。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境和简单线索条件下有经验被试对他人没有高的焦虑共情,但详细线索提示可以唤醒情绪记忆,显著提高有经验被试的共情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19.
贾磊  郑峥  汪俊 《心理科学》2022,45(6):1508-1516
以往研究发现临床医生的疼痛共情显著低于常人,表现为前者感知他人疼痛时会出现早期情绪分享和晚期情绪调节的相对抑制。而处于职前培养期的医学生是否存在相似问题,其疼痛共情又是否会受到重复暴露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采用ERP技术比较了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疼痛共情的认知过程,并通过前后测设计检验了重复暴露对二者疼痛共情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主观疼痛判断都出现了疼痛共情效应,但未出现组别差异,也未发现重复暴露的影响。但ERP结果显示,医学生的疼痛共情过程显著区别于非医学生。他们虽表现出早期情绪分享成分N1的抑制效应,但LPP反映的晚期认知加工却显著增强,且上述两阶段加工均未受到重复暴露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1)医学学习能够抑制疼痛共情的早期情绪分享,但医学生仍可通过更多晚期认知资源投入来维持其疼痛共情水平。(2)医学生的疼痛共情较少受到重复暴露的影响,呈现情绪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朱秋锦  张帆钟年 《心理科学》2021,44(6):1461-1468
本文基于以往理论,提炼出人际交往中影响信任的两大因素:关系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通过两个情景启动实验尝试探索亲疏关系、可信赖特质(能力、善意和诚信)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及其作用的边界条件。结果发现:亲疏关系除了可以直接预测人际信任之外,还可以通过感知被信任者的可信赖特质产生间接影响。此外,个体的人情取向可以分别调节亲疏关系对感知被信任者的能力、诚信特质的效应和通过感知被信任者的能力、诚信特质影响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并且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关系网中的熟人。本研究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在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人际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