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厌恶帮助人类避免接触生物病菌、社会道德威胁物。本研究采用“线索—靶”范式考察不同注意资源水平上核心和道德厌恶刺激的认知加工特征。结果发现,核心厌恶刺激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道德厌恶和中性刺激;有效线索下核心厌恶刺激的P3波幅与道德厌恶刺激间差异不显著,而无效线索下核心厌恶刺激的P3波幅显著大于道德厌恶。结果表明两类厌恶刺激在不同注意资源水平上存在加工分离效应,支持了厌恶情绪“异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结合内隐任务范式探究了三领域厌恶情绪的加工过程,同时测量了 个体的攻击水平,以期找到加工厌恶情绪的个体差异。在加工早期(130-190ms),生理厌恶刺激和道德厌恶刺激均可得到识别;在加工中期(300-350ms) ,三种厌恶刺激相互分离,三种厌恶情绪之间得到了区分;在加工晚期(400-600ms) ,个体则对性厌恶刺激最为敏感; 不同攻击水平个体在加工厌恶刺激的过程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 在神经层面上,三维结构下的厌恶情绪确实能够得到识别与区分。  相似文献   

3.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进化心理学认为,厌恶是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情境下,为抵御有害物质入侵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根据进化的观点,道德厌恶是由生理厌恶进化而来。道德厌恶有利于避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厌恶的激活会使道德判断更加苛刻,由此提出厌恶在法律判断中的几点启示:(1)避免直觉情绪对判断的干扰;(2)保持审议厅清洁,避免外在环境引起的厌恶情绪干扰法律判断;(3)对陪审团成员进行个体意识性和厌恶敏感性测量,避免道德过度警觉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5.
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也是情绪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进化心理学对厌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认为人类厌恶情绪源于抵御寄生物和保持种群规模的需要。现代人类的多种复杂的道德厌恶感与生理厌恶感有着同样的进化根源,人类的道德心理系统有部分是建立在更为古老的进化适应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考察厌恶和恐惧情绪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其中,厌恶和恐惧情绪采用情绪面孔图片进行启动,分析跨期选择任务中评估阶段所诱发的ERP成分。行为结果发现,与中性面孔相比,厌恶面孔启动使个体倾向于选择立即奖赏。ERP结果发现,在选项评估阶段,厌恶面孔比中性和恐惧面孔启动诱发更大的P2、P3和LPP波幅。这说明,厌恶情绪促使个体投入更多的注意和动机资源对跨期选项进行评估,进而使个体倾向即时满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考察厌恶和恐惧情绪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其中,厌恶和恐惧情绪采用情绪面孔图片进行启动,分析跨期选择任务中评估阶段所诱发的ERP成分。行为结果发现,与中性面孔相比,厌恶面孔启动使个体倾向于选择立即奖赏。ERP结果发现,在选项评估阶段,厌恶面孔比中性和恐惧面孔启动诱发更大的P2、P3和LPP波幅。这说明,厌恶情绪促使个体投入更多的注意和动机资源对跨期选项进行评估,进而使个体倾向即时满足。  相似文献   

8.
社会直觉模型认为有意识的道德推理过程发生在道德直觉判断之后。那么, 道德直觉判断又是怎么形成的, 是否受认知推理和情绪的影响?实验1首先验证道德直觉判断的存在; 实验2考察了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 实验3考察了厌恶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 (1)道德绝对主义比道德相对主义条件下, 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 说明道德直觉判断受认知推理影响。(2)厌恶情绪比中立情绪启动条件下, 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 说明道德直觉判断受情绪影响。因此, 道德直觉判断会受认知推理和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用条件性习得范式探讨厌恶与恐惧情绪习得的性别差异。行为结果表明,在成功习得厌恶、恐惧和中性情绪之后,男女性在唤醒度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脑电结果表明,在早期N1和P2成分,厌恶情绪与恐惧情绪的习得无显著性别差异;但男女不同性别在N2成分上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女性在厌恶、恐惧、中性这三类CS的N2成分均差异显著,但男性仅厌恶与中性情绪的CS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在负性情绪的习得中,女性比男性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来自问卷调查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厌恶与道德判断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但是研究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性的还是特异性的尚无定论。有若干证据表明厌恶影响一般的道德判断,也有研究认为厌恶主要影响人们对纯洁领域的道德判断。未来研究需要明确界定厌恶的类别,区分厌恶与道德厌恶两种不同的构念,从疾病防御的角度理解厌恶的进化根源,以及测量厌恶启动之后人们对不同道德冒犯的内隐态度。  相似文献   

11.
彭明  张雷 《心理科学》2016,39(5):1110-1115
厌恶情绪的产生是为了回避潜在的病菌的威胁。研究发现,相比中性情绪状态下,厌恶情绪让人们更反对违背道德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更错。目前,对于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发展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本实验以小学一年级,四年级及成人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发展。实验中被试被随机分入厌恶启动组和控制组,完成厌恶情绪任务和行为的道德判断任务。研究结果显示,在启动厌恶情绪之后,四年级和成人被试对道德违背行为的错误程度判断更为严格,同时四年级被试对行为的回避程度更高。一年级被试在厌恶情绪和控制条件下道德判断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是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黄好  罗禹  冯廷勇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449-1457
厌恶是由令人不愉悦、反感的事物诱发的情绪。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 厌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脑岛和基底节是厌恶加工的主要脑区, 前扣带回、杏仁核、丘脑、内侧前额叶也参与厌恶加工。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发现, 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感觉通道的厌恶加工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当注重研究厌恶加工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以及与厌恶相关的神经递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恐惧与厌恶情绪刺激材料界定模糊的问题,实验一在总结前人研究中实验材料方面混淆恐惧和厌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法完成了对恐惧与厌恶图片系统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实验二通过进一步测评得到了具有良好信度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图片系统,图片系统中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很好的分离,且图片系统中动物、场景、物体三类图片的恐惧、厌恶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可适用于需要不同种类情绪刺激的具体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恐惧与厌恶情绪刺激材料界定模糊的问题,实验一在总结前人研究中实验材料方面混淆恐惧和厌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法完成了对恐惧与厌恶图片系统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实验二通过进一步测评得到了具有良好信度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图片系统,图片系统中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很好的分离,且图片系统中动物、场景、物体三类图片的恐惧、厌恶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可适用于需要不同种类情绪刺激的具体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杜伟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929-1938
厌恶与其他消极情绪存在差异, 不同类型的厌恶也不完全相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诱发消费者的不同类型的厌恶。产品与服务、宣传、组织行为等均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类型的厌恶又会影响消费者行为, 如产品评价、购买意向、支付意愿、延迟决策、口碑、产品消费等。未来可以对厌恶与其他消极情绪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厌恶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差异、厌恶的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厌恶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情绪之一, 起源于口腔对苦味(有毒)物质的排斥, 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远离诱发刺激的强烈愿望, 具有回避潜在疾病威胁的功能。大量动物和人类研究表明, 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核心厌恶刺激的感知、核心厌恶情绪的产生与表达、条件性厌恶习得和厌恶表情识别。三种激素主要通过作用于五羟色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受体, 调节杏仁核、脑岛、前扣带回、壳核、梨状皮层、额中回等脑区活动, 影响厌恶加工。未来研究应当在准确测量激素水平和控制实验任务难度的基础上, 探究各激素对不同感觉通道厌恶加工的影响, 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 同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动物行为学, 明确各激素影响厌恶加工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徐玲  邓晓红 《心理科学》2013,36(3):669-674
摘 要 本研究采用返回抑制范式,以诱发厌恶、恐惧和中性情绪的图片为线索,考察高、低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差异及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被试对诱发厌恶和恐惧的图片均产生了注意偏向且注意偏向是由注意解除困难所引起;(2)被试对诱发厌恶图片的注意偏向程度显著大于对诱发恐惧图片的注意偏向程度;(3)高、低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诱发厌恶和恐惧图片的注意偏向程度之间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熠  张丹丹  柳昀哲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14,46(11):1682-1690
厌恶作为一种威胁相关情绪有着帮助人们躲避有害刺激的进化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厌恶加工能拥有独特的神经机制, 主要表现为在感觉刺激输入早期起抑制作用。本研究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作为研究手段, 探究正常被试观看厌恶图片时脑电活动变化。采用视觉搜索范式作为实验任务, 考察不同加工阶段注意资源消耗特点。脑电结果表明, 厌恶加工确实存在独特的加工机制, 表现为皮层活动先抑制后增强。行为结果呈显著交互作用:情绪图呈现时间较短时(0/300 ms), 被试任务表现受负性情绪加工干扰; 情绪图呈现时间较长时(600/900 ms), 被试任务表现不受负性情绪干扰。研究结果支持负性情绪两阶段加工模型, 即厌恶加工也存在先自动化后控制化的两个阶段, 并且在自动化加工完全消失之前存在两种加工进程并存的过度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