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知觉是指对刺激的同时性、时间顺序和持续性的认知加工, 表现为时距和时序两个方面。注意机制可以解释实际时间和主观时间之间的差异:注意的增强会延长对时距的估计, 受注意的刺激会被知觉为提早出现。相关的注意理论模型有AGM模型, 系统仿真模型和AUM模型。未来需关注神经科学方面的证据, 进一步推动时间知觉脑机制和跨通道信息整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实时距、空时距估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距加工机制的比较:来自ERP的证据(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时距加工机制的差异。实验采用时间两分任务,要求被试形成短(400ms)和长(1600ms)的时间判断标准,然后对7个刺激系列进行短、长的判断。结果表明时间知觉过程可以诱发出一种类似于CNV的慢性负波。对于400ms的短时距加工存在显著的半球效应,右半球的波幅显著高于左半球。1600ms的时距加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半球效应。不同时距的加工存在显著的差异。1600ms比400ms加工诱发出更大的CNV波幅。  相似文献   

4.
时间信息视听通道效应的实验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从时点类型、自然顺序标码、延迟时间等几个角度,对时间信息时序和时距属性的通道效应进行了实验检验。结果发现,(1)长时距信息估计仍存在通道效应;(2)延迟时间估计增加了视觉时距估计的准确性;(3)时序信息通道效应不明显;(4)顺序标码有利于听觉的时间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5.
当前时间信息加工机制研究的七个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勇  黄希庭 《心理学报》1998,30(2):167-173
该文总结了当前时间心理学研究的七个焦点;1)时间信息加工与事件加工之间的关系,2)时间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3)时间的心理结构的特征,4)时间信息的加工方式,5)时间信息是何时编码的,6)时点、时距与时序加工之间的关系,7)记忆时间与未来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了将来研究时间信息加工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锋  高旭 《心理科学》2022,45(6):1375-1382
本研究采用同时判断任务和时距二分任务,探讨了听觉丧失对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间知觉的影响及其机制。两个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听觉丧失损伤了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序知觉准确性、敏感性以及时距知觉的敏感性,支持了普遍缺陷假设;但是,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却未受到听觉丧失的显著影响,支持了知觉补偿假设。因此,听觉丧失对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间知觉的影响可能是基于选择性的机制,这主要取决于不同的时间任务以及知觉属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时间加工与空间距离加工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在空距离–空时距以及动物的研究中, 时间加工影响空间距离加工,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两者相互影响, 存在对称的干扰, 这种关系与注意和记忆有关。另一种是在实距离–实时距中,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而时间加工不受空间距离加工的影响, 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之间具有不对称的干扰。时空关系的不对称与隐喻理论、人们的感知运动经验和时空信息的显著性有关。神经机制上, 右顶叶皮质、侧顶内区、左顶叶皮质、小脑、前额等参与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 但两种加工涉及到的神经机制也有部分差异。未来可以从时间加工的分段性、不同条件下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的心理机制以及脑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Wearden和Ferrara(1993)的经典方法, 分别考察了1s以下(350 ms~650 ms)和1s以上(1000 ms ~ 2000 ms)不同类型(空、实时距)和通道(视、听)时距的短时保持效应。实验1发现, 不同刺激通道条件下, 1s以下时距的短时保持都呈现出主观缩短, 其中视觉条件比听觉条件明显; 实验2表明, 1s以上时距在不同刺激通道条件下都呈现出主观变长, 其中听觉条件比视觉条件明显。分析表明, 主观缩短趋势可能是由主观缩短效应和正的顺序误差效应共同作用所致, 而主观变长趋势是由主观变长效应和负的顺序误差效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个体当前的知觉反应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输入,而且依赖于先前的感知经验,可表现为知觉的序列依赖效应。结合时距二分任务,通过3个实验系统改变先前试次和当前试次中刺激的位置关系,考察了时距知觉的序列依赖效应及其空间迁移性。结果发现,(1)先前试次的刺激时距导致了排斥性的刺激序列依赖效应,并且这种效应能够完全迁移到不同的空间位置;(2)先前试次的决策反应导致了吸引性的决策序列依赖效应,但该效应仅能部分迁移到不同的空间位置;(3)时距知觉的刺激和决策序列依赖效应的空间迁移性不受空间类型(外部空间vs.视网膜空间)的调节。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视觉时距知觉序列依赖效应产生的潜在神经位置:刺激序列依赖效应可能产生于对空间信息不敏感或具有较大感受野的较高级视觉加工脑区;决策序列依赖效应则可能源于具有类别组织功能的高级认知脑区。  相似文献   

10.
周榕 《心理科学》2007,30(2):348-350
本研究考查了反映不同时速的时间隐喻句对时距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隐喻表征对时距判断有导向功能,即将移动速度慢的喻体投射于时间时会带来对时距判断的高估,而将移动速度快的喻体投射于时间时会造成对时距判断的低估,这一结果表明语言也会是影响时距判断的因素之一,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时间认知的综合观。  相似文献   

11.
时距知觉适应后效是指长时间适应于某一特定时距会导致个体对后续时距产生知觉偏差。其中对视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空间选择性的探讨存在争议,有研究支持位置不变性,也有研究支持位置特异性。这类研究能有效揭示时距编码的认知神经机制,位置不变性可能意味着时距编码位于较高级的脑区,而位置特异性则可能意味着时距编码位于初级视觉皮层。未来还可以探究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视觉坐标表征方式,开展多通道研究以及相应的神经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
时点,时距和时序信息加工之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勇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9,22(5):398-402
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分别采用预期式和回溯式范型,探讨时距、时序和时点三者之间信息加工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同一时间经历,时距估计与时序判断随注意参与程度的增加,由负相关趋势向正相关变化;时距估计与时点离散度可能呈正相关趋势;时序判断与时点离散度随注意参与程度的增加,由负相关趋势向正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尹华站  张丽  李丹 《心理科学》2023,(2):491-499
时距知觉情绪效应指个体时距知觉因情绪影响而相对扭曲的现象。这一效应基于研究者所持“情绪观”的差异而被从不同视角进行理论解释。情绪离身观主张情绪产生基于对情绪刺激本身维度的加工。离身观下的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单一唤醒机制、单一注意机制、单一工作记忆衰减机制、唤醒和注意共同受唤醒度调节机制以及唤醒、注意及工作记忆受目标时间长度动态调节机制等进行解释,情绪具身观主张情绪产生是身体和情绪信息共同参与的结果。具身观下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具身化调节内部时钟速率、内感受性强度以及神经能量高低等机制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其一,基于离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明确“唤醒”、“注意”在具体研究的含义,操纵并观测“唤醒”和“注意”等变量主效应及其他变量(机体或环境变量)的调节效应。同时,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的判定标准,并为情绪刺激时距知觉分段综合假说提供佐证;其二,基于具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澄清内感受性强度、神经能量在具体研究中的内涵,然后,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产生机制的因果链,并为情绪刺激具身化调节时距知觉假说提供佐证。其三,需要在解释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之前首先确立应该持何种情绪观的前提条件,然后再探索何种因素在...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在2个月的时间内探索了回溯式时间记忆的特点,实验选取15个影视片断和8个新闻事件,影视片段播放的时间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期,要求被试回忆影视片段和新闻事件的时点、时距和时序。结果表明:(1)在时序上,影视片段时序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在时距上,7分钟和15分钟的准确性高于30分钟,7分钟时距倾向于高估,30分钟时距倾向于低估;在时点上,影视片段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2)时点的回溯式记忆受到被试自我卷入程度的影响。(3)回溯式时距估计受到真实时距的长短和延迟时间长短的交互影响。(4)事件序列关系一般倾向于具有网络层次的特征,在无充足思考时间条件下,倾向于具有线形模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注意在短时距估计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枝玲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624-628
注意一直是时间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较为一致的结果:在双任务程序中对时间任务的注意越多,时距估计越准确;在单一任务中对目标刺激的时间属性注意越多,对该刺激的持续时距估计越准确;在时间导向任务中,个体可以有效地、主动把注意导向未来的某段时距,那么将对出现在那个时刻的刺激做出更好的反应。最后,讨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以及今后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翁纯纯  王宁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478-1492
在探索时距知觉的脑机制的过程中, 相对于人类被试相关研究, 动物研究可以提供较多的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单个神经元电生理学以及光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证据。目前较为常用的时距知觉动物研究范式包括时间二分法、峰值间隔法以及低比率差别强化法等。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 动物研究的范式常会进行调整。对时距知觉的动物研究的探讨将基于两方面展开:(1) 常用的时距知觉动物研究范式的介绍及比较; (2) 基于动物研究范式的时距知觉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旨在为深入探索时间知觉的心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时距认知分段性指不同长度时距加工机制和表征方式不同。以往研究对1s范围时距认知分段性仍存在分歧,为此在规避以往研究局限基础上设计实验1和实验2。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心算任务对100ms和1000ms听、视时距比较的选择性干扰,结果表明,心算任务影响了1000ms听、视时距比较的75%差别阈限,心算加工负荷越大,75%差别阈限越大,但对100ms听、视时距比较的75%差别阈限没有影响。两项实验支持了1s范围视、听时距认知均具有分段性。  相似文献   

18.
儿童时距认知的研究简介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包含对时序的认知和对时距的认知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儿童对时距认知的一些研究,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皮亚杰开创的在“时间—距离—速度”范型之内的研究;(2)影响时距认知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和理论假设;(3)其他一些研究者就皮亚杰的观点提出的挑战性研究。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国内研究人员在此方面所做的部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524-528
采用双任务的实验范式,通过对(5s、13s和26s)三个目标时距的产生法和复制法的结果来探讨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认知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目标时距和不同的估计方法上均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比年轻被试显著高估时距,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年老被试会比年轻被试产生更长的时距。而在复制法上年老被试比年轻被试显著低估时距,但是只有在长时距条件下(26s)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对时距的高估可能与内部时钟减慢和注意资源减少有关,而在复制法上对时距的低估可能反映注意资源的减少。此外,对于长时距的时间复制,情节记忆的损伤也是导致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03,26(4):587-589
采用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实验范式,以9s为目标时距,采用加工深度作业,考察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年老组比年轻组显著高估目标时距,而加工深度作业并没有影响时距估计作业。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可能与年老被试较慢的加工速度或更快的遗忘率有关,其原因可能在于年老被试加工资源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