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字词辨别反应时任务的方法,考察了大学生对个体姓名信息反应时与文化倾向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陈式《垂直、水平个人-集体主义问卷》的集体主义维度上具有较低的区分效度,有待改善;(2)在视觉通路中,个体对自我的姓名、姓、名的加工时均具有一定的优先性,并发现个体对自我姓名的知觉模式为整体知觉;(3)姓名信息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倾向问卷中所测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支持并验证了文化倾向问卷的内容效度;同时研究发现姓、名作为自我结构的标识物比姓名更佳。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文化取向、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祚山 《心理科学》2006,29(2):423-426
对成、渝两地228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探讨大学生不同的文化取向和自我概念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以水平集体主义取向为主;年级、性别和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对幸福感均不产生影响;自我概念的各因子除与情感平衡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均为显著正相关;垂直个人主义文化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和水平集体主义对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B有显著的预测效应;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和水平个人主义对正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心理自我、自我批评和垂直个人主义对负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心理自我、垂直和水平的个人主义对情感平衡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重影响模型和客体化模型,探讨媒体形象内化与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外表的社会文化态度问卷、自我客体化问卷、荷兰人饮食行为问卷、自我同情量表四个量表对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媒体形象内化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2)自我客体化在媒体形象内化与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自我同情调节媒体形象内化与自我客体化之间的关系,随着自我同情的增加,自我客体化的中介作用减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化取向、个体自尊、集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202名国防男大学生和163名普通男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国防生文化取向、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发现:(1)和普通生相比,国防生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突出、具有较强的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更强;(2)大三和大四国防生垂直集体主义和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普通生;(3)自尊在国防生和普通生文化取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分别起部分与完全中介作用;(4)垂直集体主义比集体自尊对国防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对贡献大,集体自尊比垂直集体主义对普通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对贡献大。  相似文献   

5.
以罪犯为研究对象,探讨自恋人格的两种亚型、人际信任与自我攻击的关系。采用病理性自恋问卷、一般信任量表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分量表对534名在押罪犯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3份。研究结果显示,显性自恋对自我攻击的负向预测作用边缘显著,隐性自恋对自我攻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在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下,对自我攻击分别存有负向和正向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郑涌  黄藜 《心理科学》2005,28(5):1259-1262
自恋是一种形式多样化的综合性人格构造,它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自恋人格问卷。经对大学生被试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自编的自恋人格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因素分析得出显性自恋的四个维度是:权欲、优越感、特权感和自我钦羡;隐性自恋的三个维度是:易感质、特权感和自我钦羡。(3)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关联:前者与心理异常症状不存在显著相关,而后者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自恋与自尊:社会赞许性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社会赞许性在自恋与自尊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对614名大学生进行自恋人格问卷(NPI)、自尊问卷(SES)、马洛一克罗恩社会赞许量表(MCSD)测评。结果:高自恋者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低自恋者;自恋总分及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三个因子与自尊显著性正相关,特权感因子与自尊负相关;自恋总分及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因子对自尊有较好的直接预测效应,以社会赞许性为中介能更好地解释特权感因子与自尊的关系。结论:自恋与自尊关系稳定,自恋的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因子预测健康的自尊,特权感因子预测防御性的自尊。  相似文献   

8.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结构的验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丽  时勘  黄旭 《心理科学》2003,26(6):996-999
本文用实证方法通过对中国大陆303名被试的调查,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维度及其测量问卷的构想效度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支持Triandis提出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可以分成水平、垂直两个维度,在个人水平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有四种类型的构想。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Singelis的问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但在中国被试的测试结果上表现出一些题目的不适合,有待于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9.
跨期决策是指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决策。已有研究发现, 决策者的自我意识对跨期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个人?集体主义文化在自我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当文化因素被纳入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的研究中时, 三者间的关系显得模糊不清。为了从已有文献中厘清三者间的理论关系, 我们基于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视角, 综述了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介绍了跨期决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详细阐述了跨期决策中的两种自我理论(多重自我模型和自我连续性模型), 探讨了个人?集体主义文化对自我的影响, 并简要介绍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差异及其心理机制。最后, 分别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实际应用三个方面, 提出了将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这一因素纳入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过程、系统地考虑三者间关系的研究构想, 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深化人们对跨期决策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采用自我客体化量表、体像比较量表、限制性饮食量表和意志控制量表对487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自我客体化、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限制性饮食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意志控制与自我客体化、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以及限制性饮食均呈显著的负相关;(2)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在自我客体化对限制性饮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自我客体化对限制性饮食影响的直接效应以及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均受到意志控制的调节,即在低意志控制群体中,这两种效应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偏好,影响着个体对提议公平性的认知及规范执行。同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也是影响规范执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价值取向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公平规范执行。本研究选取了20名合作者和20名个人主义者,使用单次匿名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了资产分配情景中价值取向对自我-他人决策时公平规范执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自我决策条件,合作者在替他人决策时更多的接受不公平提议,而公平提议的接受率不受社会距离的调节;个人主义者的提议接受率则不受社会距离和提议类型的交互影响;(2)合作者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显著高于自我决策,而个人主义者在自我决策和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价值取向能够调节自我-他人决策时,人们对不公平提议的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12.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佐斌  张阳阳 《心理科学》2006,29(1):239-24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下个体的自我增强行为是否有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文章回顾了西方心理学家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自我增强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国内外证明东方文化中存在自我增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展望了中国人自我增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自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旨在考察自我控制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自恋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简版Buss-Perry攻击问卷对15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恋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攻击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大学生自恋和攻击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在男生和女生群体中均达到显著水平,相较于男生,女生的自我控制对自恋与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更大。相关结果对高校学生的自恋干预及自我控制培养与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姓名和形容词为材料,采用自恋人格量表测评被试的自恋水平,通过视觉搜索任务和记忆测试任务考察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和记忆程度,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结果显示,高水平自恋者比低水平自恋者有更明显的认知加工偏好;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积极词具有记忆偏好,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对消极词具有记忆偏好。被试对与自己相关密切的信息具有更高的认知加工偏好,且对自己信息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熟悉人相关的积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高隐性自恋者较低隐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偏好,不同类型的自恋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和结果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短视频使用强度量表、自我客体化量表、身体满意度量表及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366名有短视频使用经验的女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短视频使用对女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相关分析表明,短视频使用与女大学生抑郁和自我客体化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身体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身体满意度与自我客体化、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短视频使用不仅对女大学生抑郁有直接预测作用,还能通过两种间接效应对抑郁产生影响,即身体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自我客体化和身体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姓名和形容词为材料,采用自恋人格量表测评被试的自恋水平,通过视觉搜索任务和记忆测试任务考察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和记忆程度,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结果显示,高水平自恋者比低水平自恋者有更明显的认知加工偏好;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积极词具有记忆偏好,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对消极词具有记忆偏好。被试对与自己相关密切的信息具有更高的认知加工偏好,且对自己信息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熟悉人相关的积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高隐性自恋者较低隐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偏好,不同类型的自恋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和结果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是衡量文化的重要维度。两者的价值取向有所区别,前者关注自我的独特性,而后者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众多影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新因素并构建了理论。这些理论中有4个理论非常具有代表性:现代化理论、气候-经济理论、传染病理论以及大米理论。其中后3个理论从远因的角度来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为研究者探究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成因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用多种测量方法综合的方式或者从基因的角度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探讨自恋影响道德虚伪的内在机制和边际条件。通过对200名金融行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个体的自恋倾向能正向预测道德虚伪水平,是权谋术而不是印象管理在自恋与道德虚伪之间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辩证思维调节着自恋与道德虚伪之间的关系——对辩证思维水平低的人而言,自恋正向影响道德虚伪; 而对辩证思维水平高的人而言,自恋不影响道德虚伪。结果对理解当代中国人自恋人格与道德特性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文化取向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采用自陈式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424名大学生外显文化取向与内隐文化取向状况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外显文化取向以水平个人主义文化取向为主;在IAT测验中,集体主义信息和积极性词汇联结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其和消极性词汇联结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表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内隐文化取向的IAT测验与外显文化取向的自陈式量表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相关;不同性别、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的内隐文化取向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外显文化取向上发现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敬畏对内能影响个体的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超越,对外能使个体更多地关注他人;且自我超越也能促进个体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但目前还未有实证研究探讨敬畏是否能通过共情以及自我超越−共情的中介预测亲社会倾向。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招募了1347名大学生并测量了其敬畏特质、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结果显示:(1)敬畏、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两两相关显著;(2)敬畏直接预测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也能通过自我超越和共情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且自我超越的中介效应最大。本研究从内、外因素进一步深化了对敬畏与亲社会倾向关系的认识,频繁的敬畏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超越及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促进亲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