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陈思静  杨莎莎  汪昊  万丰华 《心理学报》2022,54(12):1548-1561
利他性惩罚是指个体自行承担成本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 它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研究1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发现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利他性惩罚。研究2 (N = 450)基于真实生活事件的调查表明, 惩罚成本调节了阶层对惩罚的影响:在成本较高的直接惩罚中, 阶层正向预测惩罚; 而在成本较低的间接惩罚中, 这种作用不再显著。研究3 (N = 232)通过操纵阶层与成本进一步证实惩罚成本的调节作用:高阶层者比低阶层者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性惩罚, 但两者的差距在高成本条件下更突出。研究4 (N = 125)综合考察了阶层影响惩罚的心理机制, 多层线性分析显示:惩罚成本较低时, 阶层通过公正世界信念来间接影响惩罚, 而成本较高时, 阶层直接正向影响了惩罚。上述结果意味着利他性惩罚受到个体社会阶层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利他性惩罚中基于成本-收益的策略性考虑并非完全缺席。  相似文献   

2.
陈思静  杨莎莎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901-1910
社会规范的维系离不开对违规者实施的利他性惩罚, 然而, 从个体心理层面来看, 利他性惩罚的动机却并不是全然利他的。除了积极维护公平原则以外, 追求良好声誉、规避潜在损失或消除负性情绪也在不同程度上驱动了利他性惩罚。此外, 对惩罚成本数量和成本形式的敏感也表明基于成本-收益原则的策略性动机在驱动利他性惩罚中占据一席之地。进一步探索在利他性惩罚实施过程中不同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公共物品困境中对惩罚的操纵表明:惩罚搭便车可以维持群体内的合作行为。早期研究表明, 惩罚的设置有助于建立社会合作规范, 有代价惩罚、利他惩罚和第三方惩罚等惩罚形式为间接互惠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随着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惩罚表现出新的形式, 如自私惩罚和反社会惩罚, 被惩罚者的威胁报复将使合作者不再继续惩罚搭便车行为, 导致合作行为的减少直至消失。正当性理论、道德情感理论和文化基因协同进化理论表明惩罚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价值, 惩罚的作用存在框架效应。本文介绍了一些有关的中介变量, 如利他、信任、声誉、文化、期望等, 可以对惩罚作用的积极面和破坏性予以适当的解释, 也为合作的心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采用3(欺骗类型: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2(社会距离:朋友、陌生人) 2(任务类型:基线水平、利他欺骗)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利他性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利他性欺骗不损害自身利益(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会为了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而当利他性欺骗损害自身利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没有为使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上述结果表明,在进行利他性欺骗决策时,个体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在不影响自身利益情境下,会为他人(包括陌生人)获益进行利他性欺骗。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以往该领域中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为现实情境中不诚实行为的干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思静  徐烨超 《心理学报》2020,52(12):1436-1451
第三方惩罚会对惩罚者的声誉产生显著影响, 然而就影响的方向而言, 现有文献给出了不同答案。上述问题的一个潜在原因是先前研究未能区分声誉的不同维度以及惩罚的不同动机与形式。通过将温暖-能力双维度结构引入惩罚者的声誉, 实验结果显示, 第三方惩罚从总体上降低了人们对惩罚者在温暖维度上的评价而提高了对其在能力维度上的评价。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动机被归因为集体聚焦的惩罚进一步提升了其对能力的正面作用而减缓了对温暖的负面作用, 并且惩罚者的合作水平越高, 其动机被归因为集体聚焦的程度也越高。针对不同惩罚形式的进一步分析显示, 当惩罚动机被归因为个体聚焦时, 经济惩罚对温暖的负面作用显著高于社会惩罚, 而在集体聚焦的归因下经济惩罚对能力的正面作用显著低于社会惩罚。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过有第三方的信任博弈考察6~11岁中国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6~11岁儿童对描述性规范的理解如果达到成人理解的标准,就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惩罚;(2)不同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的关系受到年龄的调节作用,即在6~8岁儿童中,描述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而在9~11岁儿童中,指令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这提示学龄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关系的形成过程可能存在从描述性向指令性的转变倾向,与社会规范的习得过程和形成过程或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利他性行为和利他情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来,随着进化心理学作为一种崭新研究取向的迅速发展,一些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取得了一些新的假设和视角。其中,“察觉利他者机制”是进化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针对个体识别利他者和利他情境能力的一种假设。目前,对这一机制是否存在以及其心理过程仍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视觉与组词任务启动范式的两个实验考察了利他人物形象与利他词语对利他行为的内隐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完成利他人物形象视觉启动(实验1)与完成利他组词任务启动(实验2)的实验组被试,在独裁者分配任务中分配给他人的钱数显著多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人物形象视觉和利他语义组词都可以使个体的利他行为被显著直接无意识启动,即内隐启动。研究对设计能更好地启动人们的利他行为的一般情境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利他惩罚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 并不惜花费个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者以维护群体规范的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他特征, 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 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 总结了可用于研究利他惩罚的主要范式, 回顾了利他惩罚的进化背景, 从大量实证性文献中提炼出 “不公平厌恶”及“心理理论和共情”两个维度来阐释引起利他惩罚行为的认知-情绪加工机制, 并整合了与其相关的脑神经证据, 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而自愿个人支付成本,它在人类合作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控制"与"情绪满足"被用来阐述利他惩罚的产生机制。而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利他惩罚主要涉及以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主的基于规则的系统和包括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皮层以及脑岛等脑区在内的情绪驱动系统。此外,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能是利他惩罚行为发生的神经生化基础。未来研究除了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整合利他惩罚的发生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以外,还应注重利他惩罚在自然情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已有研究发现高权力感会使个体更耐心,更偏好延迟的大奖励。本研究假设高权力感导致耐心也会体现在时间知觉上,并且时间知觉是高权力导致耐心的心理机制。研究通过考察权力感对时间知觉与跨期决策的影响,以及时间知觉的中介作用对此假设进行了检验。实验1通过回忆法启动权力感,检验权力感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2采用角色扮演法启动权力感,考察权力感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并检验时间知觉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相比低权力感,高权力感个体感觉时间过得更快,进而使个体在跨期决策中更偏好延迟的大奖励,权力感并不直接影响跨期决策。研究揭示了权力感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为权力感影响耐心行为的解释提供了时间知觉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吴燕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11,43(6):661-673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 自愿支付成本。前人研究发现利他惩罚行为激活了背侧纹状体等与奖赏有关的脑区, 因此可以认为利他惩罚的结果是一种相当于金钱奖赏的正性结果, 不惩罚结果则是一种负性结果。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被试在多次信任博弈游戏中观察“利他惩罚结果”和“不惩罚结果”的脑电成分, 结果发现被试产生了明显的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 related negativity, FRN), 且负性程度更大的“不惩罚”结果其FRN波幅大于负性程度更小的“惩罚”结果。因为FRN是对负性反馈结果敏感的一个脑电成分。可见个体并非把利他惩罚结果知觉为一种正性结果, 因此FRN反映了对社会结果的情绪动机意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考察权力概念垂直空间隐喻表征激活的条件。实验1发现,在权力判断任务中,具有直接权力关系的相关词对和间接权力关系的无关词对都可以激活隐喻表征。实验2使用相关判断任务,只有相关词对激活了隐喻表征。这说明对词汇进行语义加工并理解权力关系是激活隐喻表征的重要条件。实验3引入水平方向干扰,并将被试的注意转移到干扰信息上,结果仍然出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表明垂直空间线索不是隐喻表征激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黄馨茹  李健  倪荫梅 《心理学报》2023,55(3):481-495
在不同社会偏好类型中,研究者较为关注利他偏好及其信号功能。本研究探究在独裁者游戏中,决策者的利他偏好如何受到分配方案对接受者可见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行为实验结合计算建模的方法,发现无论在选择或评分条件下,相比于行为不可见,当分配者的行为能够为接受者所见时,分配者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利他偏好。此外,相比于评分条件,在选择时人们更加在意分配效率。实验2仅使用选择条件,并操纵社会规范,发现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的作用依赖于利他的社会规范,当存在非利他社会规范时,行为可见的影响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利他社会规范下,当行为对接受者可见时,人们将表现出更多利他偏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了利他和利己动机驱动下的欺骗行为在行为和神经机制上的差异,及不同强度利他动机之间的差异。行为结果发现,个体在利己动机下相比于利他动机下会更多地撒谎,且在高利他与低利他动机下的撒谎程度显著正相关。ERP结果发现,在利己动机下,有机会撒谎比无机会撒谎条件诱发了更大的N2和更小的P3波幅;而在高低利他动机下,两种条件的波幅差异不显著。结合行为和ERP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利他动机与基于利己动机的欺骗行为存在本质不同,而基于不同水平利他动机的欺骗行为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福柯提出的"微观权力"思想开辟了一条从权力的视角理解技术本质的新路径。技术是众多"微观权力"的一种。技术的"微观权力"体现在其"居间调节"机制之中,这种机制的伦理意义在于,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可以实现对伦理行为的"激励"以及对非伦理行为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框架效应是指由于对事物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引起决策者偏好反转的现象。以权力的接近-抑制理论以及模糊痕迹理论为基础,研究探索了权力感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实验一通过回忆法对170名学生被试进行权力操纵,综合运用四种类型的决策情境,研究考察了权力感与框架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权力组被试的框架效应显著,低权力组被试者的框架效应不显著。实验二探讨权力感与框架效应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信息加工深度中介权力感与框架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界由于把自利混同于利己却将利他排除在自利之外,结果在将利己与利他嵌入概念上抽象对立的二元架构之中的同时,又遮蔽了两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冲突,最终落入了利己主义"有人性无德性"、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只有深入辨析自利、利己、利他的概念,揭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现实冲突中如何生成的具体机制,我们才能澄清它们在同样符合人性逻辑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了复杂道德属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波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4,27(1):236-238
进化心理学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其基本主张是: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模块性是心理机制整体组织的特性;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进化心理学的发展既有意义同时也存在局限。其意义是:其发展与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它的研究促进了对人性和心理的进一步思考。局限是:具有遗传决定论的倾向;方法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忽视了文化对进化的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20.
国外关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波 《心理学探新》2004,24(1):16-19
进化心理学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其基本主张是: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模块性是心理机制整体组织的特性;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进化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各种各样的争议,赞成者认为:①心理学会成为更多的达尔文主义的理论建构;②进化心理学将使心理学走向统一;③进化心理学向传统社会科学提出了挑战。反对者认为:①进化心理学是一种不成熟的科学;②进化心理学是一种貌似科学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