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以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形容词量表(QZPAS)为基础构成的138个人格形容词问卷调查383名大学生压力应对人格的内隐人格观,然后用筛选后的88个形容词组成的压力应对人格问卷和自我评定方式调查1653名大学生,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压力应对人格结构由才智、坚韧性、外向性、情绪控制、自信心和功利性6个因素构成。最后在检验信、效度前提下,本研究对该结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许燕 《心理学探新》2002,22(4):24-28
该研究通过298名大学生的调查,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核心人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由七因素构成,依次为敢为性、宜人性、道德感、开放性、责任感、务实性和情绪性。这七因素在大学生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的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简式)对985名成年汉族和207名纳西族被试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汉族的人格结构模型符合“大七人格结构模型”,而纳西族则不符合。纳西族在“外向活跃”、“严谨自制”、“温顺随和”、“淡泊诚信”等四个人格结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329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和压力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学生的压力生活事件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6个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2)中学生的人格可以用五因素来描述,即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和情绪性;(3)中学生的应对压力方式主要有主动型应对和回避型应对;(4)人格五因素中的谨慎性、开放性和宜人性对主动型应对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年级变量和人格五因素中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对回避型应对既有直接影响,又通过影响压力强度对回避型应对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中西方的人格结构既存在相似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该研究根据杨国枢和王登峰探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大七”模型时所用的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表,经过化简,由410个形容词压缩为273个;并扩大了被试量,由原来的733人(项目与人数比为1:1.8)扩大为1511人(项目与人数比为1:5.5)。采用相同的评定方法、评定程序和统计方法,得到了完全相同的人格结构。采用另外的样本进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也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由此揭示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及其与西方理论的差异,为系统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编制测量量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文中还比较了大学生被试和社会人士在各个因素上的分数差异。  相似文献   

6.
人格结构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垒 《心理学报》1998,31(4):409-417
为了动态化地分析人格的结构。研究一采用个体性自由命名描述法考察人格的动态内容。150名大学生分别用10个词描述实际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应该的自我。词频统计反映了不同自我的内容特点。研究二采用常模化限定性描述法考察人格的结构特点,用研究珠高频词制成实际、理想、应该的自我词表。200名大学生用7点量表分别评定各词表中的每个词适合描述相应的自我的程度。结果表明,实际的自我有5个因素,解释47.1%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理想人格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制的人格特质词自评量表对全国十四省市的850名高中生的理想人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的理想人格结构包括有理性、宜人性、虚伪性(负价)、内外倾和有活力五个因素;女生在虚伪性这一负性评价因素上比男生更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   总被引:92,自引:10,他引:82  
王登峰  崔红 《心理学报》2003,35(1):127-136
旨在编制能够反映中国人人格结构特点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文中首先分析了直接采用或修订西方人格量表的问题和潜在危险,以及目前国内使用的各种人格量表存在的局限;按照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根据杨国枢和王登峰(1999)以及后来的研究所确定的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提出了QZPS的编制原则和操作程序。按照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含义编写测量项目,并根据小因素和大因素的含义对项目进行修改,初步确定了1600多个项目。经2280名被试的评定,初步筛选出409个项目。再经1099名被试评定,确定了215个项目构成QZPS,测量中国人人格的7个维度和18个小因素。文中还报告了对QZPS的项目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叶宝娟  郑清 《心理科学》2016,39(3):621-627
为考察焦虑、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在压力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压力量表、焦虑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网络成瘾量对随机抽取的341名大学生表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焦虑中介了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的关系;(2)消极应对方式中介了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而积极应对方式并未中介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所以,焦虑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心理应激理论、素质-压力三模式以及社会支持主效果模型考察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压力与抑郁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压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抑郁量表对抽取的64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领悟社会支持中介了压力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2)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中介了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此,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在压力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词汇内隐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文  陈淑菊 《心理科学》2004,27(5):1209-1211
本研究以内隐人格假设和词汇学假设作为研究的方法学基础,在619名大学生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形容词调查表,然后对1566名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进行正式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大学生心理承受力主要包含六个因素:意志能动性、人际适应性、理智性、自我适应性、包容性和超然性;(2)大学生对心理承受力成分的看法印证了专家关于压力抵抗人格特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儒家应对观包含了压力源、应对资源和应对方式三个部分。首先,儒家认为压力的来源就是道德方面的缺陷;而儒家的应对资源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理想人格;儒家对压力的认知和应对也充满了道德因素。纵观儒家压力应对的全过程,儒家既注重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又注重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传统儒家应对观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既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还能提高个人完成目标、克服困难的动机,也给予个体更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压力反应、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压力反应是个体应对应激源作用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表现, 而压力应对是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综合的压力适应过程。压力反应及其应对是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的重要变量。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压力反应与睡眠质量有直接的交互作用, 而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人格倾向等压力应对因素则能够改变压力与睡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的编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青少年的人格结构并编制适合青少年使用的人格量表.以词汇学研究建立的中国人人格七因素模型以及用于成年人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为基础,经过青少年被试按照其理解能力和表述习惯重新修订QZPS的项目后,2827名初一~高三的学生完成了包括215个项目的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初版,经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青少年的人格由七个维度、19个二级因素及三个综合性维度构成,QZPS-Q最终由111个项目构成.研究结果支持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模型,同时也体现了青少年注重成就和才干及侧重外在表现的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15.
“非典”流行期大学生面对非典的压力源和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旨在探索非典流行期大学生面对非典的压力源和压力状况,用“大学生非典压力状况调查表”和“大学生非典压力源调查表”测查了723名大学生。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非典压力源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非典疾病压力源、非典信息压力源和应对非典措施压力源。(2)非典流行期大学生对非典的恐慌程度、所感受到的非典压力强度以及非典压力对其造成的影响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研究人格特质背后潜在的结构一直是人格心理学家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存在着人格结构因素(维度)之争;而论证某一人格特质结构的文化普适性(etic)或者文化特殊性(emic),则成为当今人格特质研究者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因而存在着彼一人格结构与此一人格结构能否相容之争。文章回顾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M),并通过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样本在“六因素”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性(IR)”和“开放性(O)”因素上的显性/隐性表现,指出人格因素数量及其理论定性之争很可能仅具有方法学意义,对于真正了解人格的本质并非关键。真正找到人类共有的和某一人群特有的人格特质结构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心理学家超越各自理论、彼此平等接纳、从文化的、乃至遗传的角度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育辉  傅婷  魏薇 《心理科学》2012,35(2):396-400
本研究通过对178名高三学生为期一年的追踪访谈和调查,探讨了当前青少年从高中到大学生阶段所面临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转变。结果显示:压力源存在五种类型,分别是学业压力、未来发展压力、家庭-经济压力、自我评价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学业压力及未来发展压力不管是对高中生还是对大学生都是主要的压力来源。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阶段个体面临的人际关系压力、自我评价压力与家庭-经济压力更高,他们也更倾向于采取相对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同阶段压力与应对的关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旨在探索非典流行期大学生面对非典的压力源和压力状况,用“大学生非典压力状况调查表”和“大学生非典压力源调查表”测查了723名大学生。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非典压力源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非典疾病压力源、非典信息压力源和应对非典措施压力源。(2)非典流行期大学生对非典的恐慌程度、所感受到的非典压力强度以及非典压力对其造成的影响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儒学的核心是"成人"。"成人"的构成的因素和结构如何?这是理解儒家学理、中国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方面。文章从儒家典籍入手,归纳出其人格结构因素为"仁"、"礼"、"知"三因素。"仁"、"礼"、"知"体现出"德"属性,互动决定了儒家人格结构的"仁道"终极目标和"知命"社会功能——"命"可行时,外在事功,实现"外王";"命"不可行时,内在超越,完善心灵。"仁"、"礼"、"知"的充分发展并"知命",即为圣人、君子;不完全发展,即为民;缺乏则为小人。文章进而尝试从儒家的人格结构拓展出现代心理学意义的人格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自我描述归类与人格维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登峰  崔红  胡军生 《心理科学》2007,30(2):272-276
对青少年自我描述的内容进行归类时发现,依据不同的归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人格结构。500多名青少年学生提供了620个不同的对自我的描述,除9个项目属于对身体和家庭状况的描述外,所有的人格特征既可以归属到中国青少年人格结构的19个二级因素,又可以归属到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30个层面。这一结果表明,外显的人格特征分类无法准确表达人格结构的实际构成,人格结构的确定还需要实证评定及对内隐结构的探索。文中还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国化(本土化)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