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中学生为被试,自编中学生问题行为自我评定、教师评定和家长评定三视角问卷,研究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结构和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中学生问题行为评定存在跨评定者的六因子多质多法(multitrait—multimethod,MTMM)结构模型。(2)性别差异分析表明在学业不适、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上三视角均显示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但是在内倾问题上自评问卷显示在神经质、退缩行为和考试焦虑上女生比男生高,教师评定只有在考试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而家长评定内倾问题上性别差异基本不显著。(3)自评问卷在六因子和问题总分上还显示了年级差异,教师评定三个因子有年级差异,家长评定年级差异基本上不显著。(4)三视角对应因子间呈中低水平相关,在学业和破坏性较大的外倾问题上的相关高于在内倾问题上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3(年级)×2(场认知方式)×2(视空间能力水平)×3(问题表征方式)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了这四种因素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年级、认知方式、空间能力以及问题表征方式均是影响小学生应用题解决水平的关键因素;问题表征方式、认知方式、空间能力以及年级四个因素对小学生解题水平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图形提示有利于场依存性学生解题水平的提高,低空间-场依存型的学生更适合图形提示;高空间-场依存型的学生随年级升高解题能力发展较快,而低空间-场依存型的学生解题水平提高较慢;随着年级的升高,图式表征对小学生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采用自然实验和问卷调查法,对268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画图表征策略训练,在此基础上根据策略学习情况筛选出掌握了该策略的218名学生,以这些学生为被试,探讨元认知在画图表征策略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策略学习后,小学生的画图表征策略水平和数学问题解决成绩均显著高于策略学习前。(2)画图表征策略通过元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油画领域中,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的同时,当代中国油画无论是具象还是表现具象,在西方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当代油画风格越来越倾向于表现性的绘画方式。  相似文献   

5.
王鹏  戴海琦 《心理学探新》2011,31(3):270-277
相对传统的纸笔测验形式,表现性测验的突出特点是任务的真实性水平较高。表现性测验是一种认知导向的测验。在国外教育、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领域的能力评价中,一系列表现性测验已被开发出来并用于实践,获得了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表现性测验可用于国内学生、教师的能力评价,辅助人才选拔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实践。表现性测验开发过程中若合理应用概化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等现代测量理论,对于提高测验信度和效度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内外关于数学自我效能研究的文献,结合我国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内容特点与实际背景情况,编制数学自我效能问卷。研究以初一与初二学生为对象,采用开放式问卷对188名学生和53名数学教师进行调查,首先编制出44个项目的初测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对479名学生的初测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与项目分析,形成了包含日常生活中数学任务的效能、数学相关课程的效能与数学学业问题解决效能三个维度的26个项目的正式问卷;最后对350名学生施测正式问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数学自我效能问卷的因素结构清晰,具有合理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7.
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Goodman提出美的3个性质(表现性、充实性、结构性)以来,发展心理学家们兴起了根据儿童绘画的表现性来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热潮。该回顾了儿童绘画表现性的发展研究进展,以及对儿童绘画认知的模型探讨。  相似文献   

8.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山西、云南、重庆地区的110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理量表和学科测验获取其个人取向勇气、应对方式、学业成就的数据,探讨个人取向勇气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结构方程建模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个人取向勇气与学业成就之间显著正相关,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求助应对方式在个人取向勇气影响中学生学业成就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勇气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更倾向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从而取得较大的学业成就,这对中学教育工作者开展勇气品格培养和学业成就提升的教育实践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初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东 《心理学报》2005,37(4):491-496
采用问卷法,从自我调控学习的角度对208名初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目标取向对学业延迟满足有不同影响,任务取向对学业延迟满足有积极影响,趋向型自我取向对学业延迟满足有负面作用。学业延迟满足作为一种自我调控能力,能够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情况,但对学业成绩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初中学业不良学生习得性无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个2×2实验设计,研究强化方式、成就状况和任务类型对初中学业不良学生习得性无能倾向的影响二结果表明:外部奖赏不能提高成功组学生的内在动机,反而增加挫折组学生的无力感与挫折感;操作作业的成败对学生习得性无能倾向影响不明显,而数学作业的成败的影响则非常显著;学生在操作作业中的内在动机明显高于其在数学作业中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11.
The study examined the judgments made by four seventh-grade mathematics teachers of their 107 students' competence in solving mathematics problems. Simultaneously, the 107 students made self-efficacy judgments about their capability in solving mathematics problems. The two sets of judgments were tested for predicting students'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lso, students' prior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was studied for its influence on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judgments and students'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Teachers were asked to make judgments of each student for every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ed.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prior research indicating that students'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beliefs were highly predictive of their performance. Path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judgments were also highly predictive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self-efficacy. In turn, these variables predicted students' postperformance judgments. Combining students' self-efficacy judgments and teachers' judgments of students increased predictiveness for students'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实验,对初中生的平面几何成绩与其认知风格之间的关系、解题者对迁移题与源题之间共性关系的意识水平对解题迁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平面几何成绩与认知风格有显著的正相关;(2)在平面几何解题过程中,当迁移题与源题之间具有结构共同性,且表面相似性和条件隐蔽性为中等程度时,解题者对先后问题之间共性关系的意识水平对解题迁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究心理素质及其分维度在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被试,样本一抽取北京、陕西等七个省市10所中学7~12年级共1274名学生,样本二抽取重庆、湖南等四个省市7所中学7~12年级共2190名学生。结果表明:(1)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主观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客观成绩的正相关呈边缘显著,与心理素质存在显著正相关;(2)心理素质在感知的学校氛围与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中介作用显著;(3)心理素质的不同维度在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学业成绩关系之间中介作用存在差异,其中认知品质在学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稳定的正向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启示教育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营造积极的学校氛围,以此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认知品质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指导语形式、材料性质对大学生解决四卡问题的影响。结果发现:(1)指导语形式影响大学生对四卡问题的解决,肯定式指导语有助于提高被试的成绩。(2)材料性质影响大学生对四卡问题的解决,具体材料相比抽象材料有促进效应。本实验表明,指导语形式和材料性质都能对大学生解决四卡问题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6,自引:5,他引:151  
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自编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1254名中学生的测量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对挫折和烦恼的应对方式主要是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发泄和忍耐应对,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重点中学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而较少采用幻想和退避应对;随着年龄的发展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从儿童出生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就不断地和环境相互作用,接受客观现实中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应答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是,为什么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却不愿意学习,觉得学习是个沉重的负担,毫无积极性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竟从何而来呢?本文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应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广州市58所学校的六年级学生数学成绩进行潜在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业负担状况。结果表明,学生样本按数学成绩可以分为三个类别:数学成绩良好组、数学成绩中等组、数学成绩较差组。此外,学业负担的轻重对不同数学成绩层次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往研究认为教师共情能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的发展,但教师共情能否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呢?以往研究存在较多的分歧。本研究为进一步考察教师共情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开发和运用针对教师职业特殊性的ANVs共情测量工具,采用准实验的方式,运用共情培训对20位实验组教师进行干预(另外20位教师作为控制组),同时收集相应实验组803名学生、控制组852名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并采用多层线性的方式控制无关变量,关注学生原有成绩的影响,从而检验教师共情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教师共情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2)在教师共情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中,学生原有成绩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的孝道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广东省两所中学的213名学生为样本,将孝道的四个因素和成就动机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以揭示中学生的孝道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孝道的四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孝道与成就动机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女学生在孝的尊亲恳亲、奉养双亲和护亲荣亲三个因素中得分显著高于男中学生;尊亲恳亲和护亲荣亲能够有效地预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