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王建辉 《世界哲学》2016,(4):19-25,16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刻意隐藏了身体问题,这一做法招致了许多人的猜疑与批评:为什么身体问题要被排除在基础存在论分析之外?难道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中根本不值得考虑?从1959年到1969年间,海德格尔在瑞士泽利康(Zollikon)做了一系列讲座,集中处理了身体问题。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并非不重要,只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被一个重大困难所牵绊,这个困难就是存在问题与身体问题之间的张力。在讲座中,海德格尔颠倒了胡塞尔身体现象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在谈论空间性时,他颠倒了"这里"的优先性;在谈论身体性时,他颠倒了触觉的首要性。在这一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身体概念:身体化。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在他看来,康德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本质出发,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存在论之奠基的进程中,达到了这一奠基的"根柢"亦即作为源始时间性的超越论想象力。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将超越论想象力生存论化为此在的时间性结构。这表明基础存在论或者说作为此在的形而上学乃是出于此在之有限性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以卡西尔为代表的反对者误解了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读。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论想象力作为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源不是"生产"意义上的,他也不是要将图式化运用于伦理领域,理性的有限性也并非指受限于作为"现在序列"的时间。海德格尔的主张毋宁是:源出于源生性时间的超越论想象力使感性和知性的运用得以可能、使图式化得以可能、使实践理性的运用得以可能,理性的有限性所从属的也是源生性时间的有限性。海德格尔解读在根本上关涉的是康德之先天认识能力(感性、想象力和统觉)在根基上的统一性问题。他所发掘出的东西,虽然《纯粹理性批判》未经言明或模糊不清,但确已蕴含其中,而且也超出知识论而属于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马迎辉 《哲学研究》2023,(4):81-90+127
拉康认定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批评忽略了“故我思”中隐含的本己因果性,而此因果性就存在于“我在撒谎”“他不知道他已经死着”这些生存状态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的建基之中,因为此在只有在想象性的误认中建构起他的身体性的在“此”存在时才能获得追问存在的能力,才能“以有死的方式”入世生存。尽管在思想“转向”时期,海德格尔已经在深度无聊中揭示了此-在与极端者的相关性,由此为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但在拉康看来,因为无视主体在欲望关联中的“缺乏存在”,海德格尔还是错失了主体生存的“先将来”维度对在世时间性的建构。通过对“让存在”之起源的追问,拉康最终从主体的生存维度将海德格尔的存有拓扑学——本有/它对三维时间的自行抑制着的传送,展示为了因掉落而不可见的客体小a对想象、象征、实在三界的生成。拉康创建的主体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超越的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错位的相合。  相似文献   

6.
梅洛-庞蒂对身体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自然研究之中。在自然反思中,他从感性论、力比多理论以及符号论三重维度展开的身体研究揭示了世界与身体之间的相互性关系,以及符号主义在人的身体层面上的涌现。它表明人的身体作为自然存在其本身已经包含了意义的发生,因而那里不存在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破坏性裂痕。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旅程中,以身体为根据的自然研究见证了他从本己身体现象学到肉身本体论转向中的细致变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京都学派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思想早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就已经形成。而京都学派的其他著名人物如和辻哲郎、九鬼周造或田边元,都与海德格尔思想有所遭遇与碰撞。选取西田来与海德格尔思想进行比较,乃因其"场所"思想的内在理据,以及其"自觉"思想的概念含义,均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主张有着相通与比较之可能。西田场所论的核心,即场所自觉的思想,可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行比较,海德格尔的作为"世界内存在"的此在之自我解释与西田"以超越自我者作为自我"的自觉构造之间存在着类似性,而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历史自觉与西田哲学中的场所自觉之间也构成了一种互激与互补之关系。  相似文献   

8.
京都学派哲学家田边元乃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在日本的接受与转化之肇始者。田边元经由消化黑格尔的辩证法及批判西田几多郎的场所论,来建构出自己以"种的逻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的哲学扮演着推进者的角色。相对于道元的时间性存在具有宗教体证的现实论向度,田边元的时间性存在明显停留在哲学信仰的层面,而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存在则充满了解释学现象学或此在生存论的观念论维度。道元与田边元的宗教哲学在超越论的辩证性格上,和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有一线之隔,但田边元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在观念论的分析性格上,和道元的现实哲学(真实哲学)之间则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以道德意识的有无为视点,对海德格尔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其不通透,误置了形上学。反批评者则从现象学的角度,认定牟宗三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有着原则性的误识,反而是他自己误置了存有论。双方观点针锋相对,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牟宗三、海德格尔哲学的契机。事实上,牟宗三对反批评者的担心和理据"了如指掌",其海德格尔批评或许"来得太早",但却具备着毋庸置疑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欧洲哲学概念性的"现象学-本体论"传统遭到了反对"创世"的海德格尔的改造。海德格尔强调"时空"是"存在"自身的"创造",是"存在"自身的"形式"。但是"存在"是"有限"的和"变动"的,因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不可能像中国哲学传统那样"放弃""创世"而"回归""天-地",而有返回"理念论"的可能。列维纳斯用犹太哲学的新路化解了海德格尔的理论困境,他在"存在论之外"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伦理学"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有限"引向"无限",突出"无限"的"开放性",坚持了欧洲哲学的"超验-超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论稿》中,"最后之神"是篇幅最短却又极关键的部分,向来惹人遐思又令人却步。塞杜尔在比较了其他著作之后,指出《哲学论稿》承载着海德格尔的基督论,而且目的就是"最后之神"。本文首先引述这个具有争议性的看法,从《哲学论稿》的遣词用语、论证内容出发,并与相关思想家如布尔特曼和谢林作比较,指出海德格尔确曾受他们启发,但也显示出思想上的差异。接着,本文从更宽阔的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脉络来评估其神学关怀,并指出以神学方式阅读海德格尔及其现代状况的意义。《哲学论稿》和同期作品反映出了一位当代西方思想家在面对现代转向时如何试图建构一种圣俗交织的现代话语。传统基督教义虽有参考意义,却未能完全处理其中问题,而纯粹哲学又难以处理神圣问题而陷入失语,故比较进路或许能对这种现代状况提供出路。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自始就受到作为其目标的存在本身的规定,从而突破了意向性的综合同一性结构。他反对胡塞尔对"自然"的自然主义式的现代理解,相反,他从古希腊的获得一种原初的自然概念,并以之规定存在本身,于是存在就被揭示为那种从自身而来、向着自身行进的它自身的不在场化的在场化,即自行遮蔽着的解蔽。然而,胡塞尔同样以自己的方式触及了存在问题,他的"自然的世界概念"或"生活世界"作为无限视域,使个别事物被给予的同时却不给予自身,或者说以自身不被给予性使具体对象被给予,因此也具有一种自行遮蔽着的解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迷思可能是20世纪最艰深的一种。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探讨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第一,海德格尔前期的世界和时间学说及其技术哲学含义;第二,围绕"实验"(experientia)概念探讨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起源的观点,落实于形式科学与实验的关系问题;第三,围绕"集置"(Gestell)概念讨论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基本看法;第四,围绕"泰然任之"(Gelassenheit)概念讨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启示出来的关于现代技术的思想姿态。本文的主要意图还不在于讨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本身,而毋宁说在于,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和技术之思出发,反驳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阐发一种所谓的"技术命运论"。  相似文献   

14.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起,海德格尔有关技术批评的言论散见于他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中。技术批评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在今天看来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海德格尔试图以哲学的方式讨论技术的本质,限制普遍化的技术"架构",以恢复自然应有的面貌和地位,从而有利于人类在地球上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对康德实践哲学的解读是他阐释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着道德情感、实践理性、实践自由等问题分析了海德格尔在这一方面的解读内容,并且指出海德格尔的解读是定向于存在论的,属于基础存在论筹划,人的存在问题是关注的核心。他力图发掘康德思想中的存在论-生存论的内涵,这反而丧失了原初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麦克卢汉褒"听觉空间"而贬"视觉空间",与此类似,海德格尔扬"环视"而抑"向视",他们的理论在前者对后者的一次援论中相遇。这次相遇具有交相辉映的效果。这一事件揭开了现代欧陆哲学、美学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论题,即"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审美现代性并不能完成其现代性批判的使命,相反它与现代性同根同源,甚或同谋。海德格尔虽然揭露了"美学""体验"的认识论残余,但他将思归入物或消弭于日常生活空间,严重削弱乃至取消了哲学的批判功能。对于海德格尔哲学的反认识论局限,卢卡奇和德里达均有发现和批驳。然无论将思视为符号游戏抑或事物的自然显出,都是片面的。实际上,思在物中,也在其外。审美活动或许最能体现思于物的双重位置。  相似文献   

17.
王珏 《世界哲学》2009,(5):126-142
“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身体问题”所问及的与其说是海德格尔关于身体的看法,不如说仅仅是一个疑问:“为什么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中缺乏关于身体的研究?”本文将首先对这个极具争议性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评述,并指出当前研究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身体主题总是不自觉地被现成化了。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不仅仅是去定位海德格尔对身体问题的论述,更是要随同海德格尔一起去揭示身体现象。本文最终表明,身体现象与世界现象处于动态的相互促进的结构中,从这个角度上看,身体维度凭借其大地式的特质成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枢纽,其中隐含着重大的思想契机。  相似文献   

18.
张志伟 《哲学研究》2022,(2):88-96+129
海德格尔哲学中有没有一种伦理学,构成了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存在与时间》为核心,通过分析此在、他人与常人之间的生存论关系,说明海德格尔关注的焦点不是人与人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规范,而是此在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关系;海德格尔关于此在之沉沦的分析实际上颠覆了日常生活的伦理规范,凸显了此在作为具有“向来我属性”的“去存在”的在者,归根结底是朝向可能性的存在。因此,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既不可能为沉沦的常人世界“背书”,也不太可能为现存的伦理学奠基,他所说的“源始的伦理学”不是伦理学而是“基础存在论”。我们可以基于任何一种伦理学的立场评价和批评海德格尔哲学,但是海德格尔哲学本身并不导向一种伦理学。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晚年将两性间的本能和母婴关系等"在家状态"构筑为超越论现象学的新基础,从而实质性地构成了对海德格尔"在世存在"理论的批评:本己性并非"无家可归"的,而是应该显明于与家人关联的"切己性"。同样以"在家"为基础,列维纳斯突破了海德格尔"在世存在"理论的统治,但与胡塞尔强调家的"融合存在"不同,列维纳斯坚持亲子与两性中的他异性的基础地位,主体只能在不可消除的差异性中与他者相互渗透、感发与生成。在对在世、在家之奠基关系的转换中,现象学运动实现了从在世存在到本性存在,再到异质存在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研究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难题,即如何理解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一方面肯定了身体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另一方面又回避了对两者关系的主题化探讨,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扑朔迷离。本文试图证明海德格尔对空间问题持续数十年的探讨中始终隐含着一种身体视角。身体视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统贯的线索来追寻海德格尔空间思想前后期嬗变的内在逻辑,也成为理解其空间观念存在论涵义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的最大秘密和内在动力就是身体模棱两可的存在论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