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情绪对视觉注意的调节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推动下, 已有研究不但发现积极情绪扩展了空间和时间注意范围、增加了注意灵活性, 而且发现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对积极刺激表现出了注意偏向。对这些现象, 先前研究主要以积极情绪的扩展与建构理论、情绪信息等价说等理论来加以解释。但这些理论主要从宏观上强调情绪信息对注意加工的启动或积极情绪对注意资源分布的调节, 并不能清楚地揭示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内在机制。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 这些现象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对注意控制能力的调节以及积极情绪对初级视觉皮层编码的调节有关。将来研究者可以基于不同的种类的注意选择和注意模型来进一步拓展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研究, 同时注重对其机制的探讨和理论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积极情绪影响任务转换的性别和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情绪研究中的性别和年龄因素一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提高认知的灵活性,任务转换是认知灵活性的主要成分.本研究以52名大学生3、6名高中生4、5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积极情绪影响任务转换的发展变化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对于女性,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现象,在三个年龄段上具有发展上的稳定性;对于男性,只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此特点,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现象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3.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展开,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作用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熟悉和陌生为线索,回顾了近年来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并抽取了最能解释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个体与群体的相关度和群体情境。同时根据国外研究的结果,初步总结出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模型以及6条影响路径,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替代恢复指通过想象他人资源恢复可恢复自身的资源。研究探讨了他人积极情绪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33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和2通过消词任务消耗自控资源后,用文字材料呈现他人积极、他人中性情绪和自我积极情绪,用定价任务考察自控资源的恢复,实验2通过眼神测验测量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自控资源消耗后,他人积极情绪组对商品的平均定价比他人中性情绪组低,且只在眼测得分高的个体中存在,他人积极情绪组与自我积极情绪组没有差别。研究证实了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控资源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初中生的生涯成熟度、自尊与积极情绪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北京和武汉的692名初中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的生涯成熟度能够正向预测积极情绪;自尊在生涯自我知识、自信心及稳定性与积极情绪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生涯世界知识、主动性与积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初中生的生涯成熟度能通过自尊对积极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情绪性Stroop范式考察女性积极情绪特质被试对积极情绪刺激的关注倾向。采用中文情绪词作为刺激材料,27名积极情绪特质的女性大学生为被试,进行情绪Stroop实验。结果发现:女性积极情绪特质的被试对正性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和负性词,对负性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说明女性积极情绪特质被试存在正性关注倾向。  相似文献   

8.
刘芳  丁锦红  张钦 《心理学报》2016,48(7):794-803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和Flanker任务, 探讨由甜点和风景图片分别诱发的高、低趋近积极情绪对注意的早期和晚期加工的影响。同时, 为更精细考察情绪对视觉注意范围早期加工阶段的影响, 在75%的Flanker试次中加入了一个白色方块探测刺激, 该刺激位于中央Flanker字母的左侧或右侧。研究结果表明, 在注意加工的早期感知阶段, 高趋近积极情绪下, 带有白色探测刺激的Flanker字母比低趋近积极情绪条件下诱发了更小的P1, 表明高趋近积极情绪窄化了早期注意加工范围; 在注意加工的晚期选择阶段, 高趋近积极情绪下的Flanker字母诱发了更大的N2b成分, 低趋近积极情绪下诱发了更大的P3成分, 表明高趋近积极情绪增强了对干扰的抑制能力, 而低趋近积极情绪下个体调用了更多的注意资源用以加工周边刺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了追求积极情绪可能给个体带来消极后果, 即个体越追求积极情绪, 他们很可能越体验不到幸福, 并称之为“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当个体把追求积极情绪作为目标时, 可能会(1)为个人的快乐设定过高的标准; (2)通过不恰当的活动去获得快乐; (3)监控获得快乐的过程, 妨碍了沉浸体验。这三个心理过程导致了“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全面揭示追求积极情绪的后果; (2)揭示追求积极情绪导致消极后果的生理神经机制; (3)追求积极情绪的跨文化研究; (4)探索正确追求积极情绪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者们发现了应激状态下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共生的现象,这对于缓解压力提高应对效能有重要意义,积极情绪的研究成为应激和应对领域一个新的方向。为进一步明晰应对过程中积极情绪发生的特点、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应对过程中积极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为基点,探讨意义指向应对(应对失败之后),积极情绪指向应对(应对初始阶段),以及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应对行为之前,并进一步探讨了情绪表露和情绪粒度两个与积极情绪密切相关的因素)。以后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应激源类型的划分,意义指向应对、积极情绪指向应对以及情绪表露和情绪粒度的进一步研究,并积极关注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实验一中40名大学生被试分别在高趋近和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完成隐性注意朝向任务;实验二以35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的注意灵活性。两项实验结果表明,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相比,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下个体的注意灵活性降低,实验结果支持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  相似文献   

12.
王振宏  刘亚  蒋长好 《心理学报》2013,45(5):546-555
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 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不同。本研究运用情绪图片诱发被试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考察了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中性条件相比, 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促进了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 相对于中性条件,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缩短; 在任务转换作业中,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和错误率转换损失均显著降低,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显著增加。因此, 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即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灵活性, 提高停止反应与任务转换的速度;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稳定性, 加快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 增加了反应时转换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其实更符合启发式依赖模型而非情绪(心境)一致性模型,通过三个实验,以控制信任线索和信任博弈等方式,对102名大学生被试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积极情绪不是简单地增加信任,其对信任决策的影响受到信任线索的调节:与中性情绪相比,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显示更多信任;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不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表现更少的信任.(2)实验三证实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作用也受到交往环境的影响.正如启发式依赖模型预测,外群体不值得信任的先验图式,使得被诱发了积极情绪的被试较中性情绪被试更不信任外群体成员.  相似文献   

14.
董妍  王琦  邢采 《心理科学》2012,35(2):487-493
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密切的关系。首先,积极情绪不仅能够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能够影响非传染性疾病病情、病程及死亡率。其次,积极情绪能够降低个体的心理易感性,使个体更好的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最后,现有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社会交往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存的直接效应模型和压力缓冲模型解释了积极情绪直接和间接促进健康的机制。未来的研究还需在研究方法和模型完善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崔丽霞  郭婷婷  雷雳 《心理科学》2014,37(1):166-171
日常情绪的社会分享对情绪有怎样的影响,以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从社会分享的信息层面和感受层面以及当天情绪体验等方面收集了4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试7天共314份日志记录,使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分享和消极分享都能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但是不能预测当日的消极情绪;(2)感受的分享(包括积极感受和消极感受)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信息的分享不能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3)性别、抑郁水平和消极事件分享倾向会影响分享消极感受的水平对积极情绪的正向预测。结论:无论是积极感受分享还是消极感受分享都能提升积极情绪,但是不能改善负性情绪;消极感受分享对积极情绪的提升作用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积极情绪的干预:记录愉快事件和感激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82名大学生为被试,设置控制组,考察了记录愉快事件、感激训练对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四周后发现,记录愉快事件显著提高了被试的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降低了消极情绪;感激训练显著增加了积极情绪体验,但并没有改变主观幸福感.这些结果说明,愉快事件记录和感激训练均能增强积极情绪,但是记录愉快事件的干预效果要好于感激训练.  相似文献   

17.
一系列研究结果被认为反映了积极情绪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然而,由于所使用的范式不能分离对积极刺激的注意投入偏向和抽离偏向,这些研究结果也可能反映了积极情绪促进从积极刺激抽离注意更少的偏向。本研究采用音乐聆听和事件回忆唤起被试的积极或中性情绪,随后要求被试完成点探测范式的变式任务,通过中性-中性条件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测量投入偏向,以及不一致条件与中性-中性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测量抽离偏向,探讨积极情绪究竟促进投入偏向,还是促进抽离偏向。结果表明:(1)相比中性组,积极情绪组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中性-中性条件和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之差。这说明,积极情绪没有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2)相比中性情绪组,积极情绪组的不一致条件与中性-中性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更大。这说明,积极情绪促进从积极刺激抽离注意更少的偏向。由此,积极情绪并不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而是促进对积极刺激的抽离偏向。  相似文献   

18.
崔丽霞  刘娟  罗小婧 《心理科学》2014,37(4):980-984
本研究旨在探索预先应对和积极情绪在社会支持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两个时间点的纵向数据搜集方式对181名大学生施以量表,然后通过路径分析对假设的中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1)预先应对是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之间的部分中介变量;(2)积极情绪是社会支持和预先应对与抑郁间的中介变量。结论:社会支持是预防抑郁的重要途径,提升预先应对策略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可以进一步增进社会支持对抑郁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恐惧的过度泛化是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表现为患者对与原危险刺激极不相似的安全刺激也产生恐惧反应。本研究采用经典条件恐惧范式,以US主观预期、回溯性恐惧评定、回溯性效价评定和皮电反应作为恐惧反应的指标,通过"最好自我"训练来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考察了恐惧习得后的积极情绪对于恐惧泛化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有效地抑制条件性恐惧的泛化,增强被试对安全信号的学习,并对消退后的恐惧重建现象起到预防作用。研究同时显示,恐惧泛化在主观评定指标和生理指标间出现了分离,这表明积极情绪对恐惧泛化的抑制作用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可能涉及到不同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提示可以通过诱发积极情绪,抑制条件性恐惧的泛化,对临床干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工作情境中,员工之间会形成比较,处于优势地位或拥有更多资源的员工常常会感觉到被妒忌。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和个体职业发展阶段相关文献,我们假设被妒忌感会引发员工的积极情绪,且该效应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影响不同。通过一个问卷和两个实验,本研究发现:(1)被妒忌的员工会产生积极情绪;(2)相对年轻的员工在感受到他人的妒忌时会感受到更强的积极情绪。本文丰富了妒忌领域的研究,且对组织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