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的人性论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熙宁年为界分成二个阶段。在熙宁前,安石人性论可分为三种情况:一为性善说,二为性善恶混说,三为性不可善恶言说。在熙宁元丰间,安石人性论表现为性善恶混说,此为其人性论的最后归向。安石于熙宁间最终选择了性善恶混说,于退居江宁后的元丰间继续坚持性善恶混说,说明他在熙宁元丰间的人性论认识趋于稳定,此亦为其人性论认识的成熟表现。安石人性论既开宋儒言性之风,给理学与心学以影响,且为熙宁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4.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古人亦云:“一言能兴邦,一言能丧邦。”古往今来,凭借语言这个锐利的武器,大则存国兴邦,小则除灾免祸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古代一些名人志士能凭三寸不烂之舌,化险为夷,救得己命和人命,为今人提供了交际成功的良方,教给读者克敌制胜的本领。 一、以扬为抑法。即用赞美之辞,来有效控制交际一方过急的言语行为。秦始皇有一天上朝,因为某事与臣子中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结果,中期赢了,秦王输了,执拗的中期竟连一句客套话也不说便大摇大摆地走了。争强好胜的秦始皇自觉失了体面,不禁勃然…  相似文献   

5.
善恶二元对立的宗教哲学思想贯穿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整个宗教框架和体系流变。尽管该教一再强调阿胡拉·马兹达的至上和独尊,但与之对立的“恶神”阵营始终存在,形成了神学一元论和哲学二元论依靠共存的宗教哲学思想特征。在从“三世说”到“四时说”的创世神话中,善恶二元也永恒且普遍地存在于整个时空。由此,琐罗亚斯德教的道德论强调人在善恶二元中的选择以及最终将归属于善恶二界的结局。该教的人首双翼日盘图形,则通过符号象征表现了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不仅深入影响了西方哲学思想,浸染了中东地区的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教、摩尼教和佛教,而且对中国苯教、萨满教等也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道家和道教的人性观姜生“人性”乃是人类所具有的区别于动物之性的基本特征。人性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而善恶问题则是人性观中第一性、核心性的问题。因而早在先秦诸子中,中国皙学家们已对这一问题多有论述。孔子之言人性,不以善恶论,而以“性相近...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正学术史,顾名思义是研究学术源流的历史。清代学者顾炎武曾将为学之道比作铸钱,谓古人铸钱乃采铜于山,今人铸钱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前人学问在前,今人有景难题。学问之道犹如薪火相传,贵在前后相继,绵绵不绝。因此,不仅应注重创新,亦需珍视传统。创新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此一经过恰似取旧铜而铸新钱,钱之名目虽新,但铜则新旧相掺,  相似文献   

8.
正心最具神妙,中华传统文化极为重视这个心,比如儒家讲修身养性,道家讲存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心为人之主宰,可导人为正,也可导人为邪,所以《大学》中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可导人为善,也可导人为恶,所以古人讲"善恶由人做";心可导人为圣人,也可导人为魔鬼,所以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西方哲人普罗提诺说"人  相似文献   

9.
正纵观从智顗起始的天台宗"性恶"论发展过程,可以说智顗所说的善恶绝不单纯指人类社会的具体价值取舍和伦理纲常的具体善恶行为,而是以佛性的遮蔽和违逆实相为恶。诸学者多谈及染净遮蔽之说,却甚少从此角度谈恶。若以此为据,则"性具善恶"实则是"法性无住即无明,无明无住即法性"的另一种表达,是对"一念"和"止观"的佐证。以此而言,"性恶"之说虽然符合台家学说体系,但实际仍是为了"归于一乘真实之教"而设的方便法门。故而只在佛度化众生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一般说来,道德生活的善恶是非并不具有敌我对抗的性质。然而,道德生活的善恶是非也有质异性与当量性之区别。所谓质异性的善恶是非,表现为善恶价值正逆相反、性质相悖的对立性质;而当量性的善恶是非,则是善恶价值性质相容、只是度量失当的是非。  相似文献   

11.
王符,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后期进步的思想家,所著《潜夫论》十卷三十六篇六万余言,所论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学、人才、甚至军事等各个领域,见解精辟,观点新颖,独树一帜,成一家言,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后汉书》作者范晔以王符与王充、仲长统三人合传,颇有见地,决非偶然。对于王符及其《潜夫论》的探讨,大抵可有古人与今人之分。今人对王符的思想研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三十多年来,比之于古人要广泛而深入的多。具体说来,在以下六个方面,哲学界的认识和看法互有争论。  相似文献   

12.
论曾国藩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魏知信青年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曾经受到古今中外各派思想家的多方面的影响。毛泽东于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而完满无缺,使之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独服”二字...  相似文献   

13.
老君说百病     
老君说百病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应从宇宙本体论的视域理解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玄"遵循异质相生的原理生成万物,性善恶混就是"玄"成物之理贯注于人性的结果。"玄"措摛阴阳之气而生发万物,抟聚于人则表现为神明之气与阴阳之气的并用而为功。扬雄论心,兼具知行的能力,在修养工夫上,既强调养心的纯正刚毅,又注重耳目感官的合理之欲,这正是"玄"成物之理在修养论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燕良轼 《心理学报》2001,34(5):78-83
能够代表汉代200余年历史进程的性习心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淮南子》的“循天返朴说”、董仲舒的“性待教为善说”和王充的“性有善恶,教可异化说”。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能够集时代之大成,就是今天,对现代心理学研究仍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性善论面临性白板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论以及性善待完成论等观点的挑战。性善恶混论和性三品论最难回应,在汉唐时期曾占据主流。程朱理学为性善论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辩护,将性善的本原上推到理,而将人性现实表现中的不善和差异归因于气质。但是这种形而上学辩护面临着类似"游叙弗伦两难"的问题:是因为性本原于理所以是善的,还是因为性是善的才被归本于理?戴震为性善论提供了一种自然主义解释,以对现实人性亦即血气心知之性所做的欲—情—知的心理学分层,代替了程朱理学的形而上学分层。对人性善恶的理解不仅应该考虑人性的构成部分,也应该考虑不同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戴震对人性层次及其关系的分析使性善论能够较好地回应性善恶混论和性三品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郭世铭的《<老子>究竟说什么》(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是一本“说老”的出色作品。之所以出色,是因为既不以古人如韩非、河上公、王弼也不以今人诸多名家之是非为是非,而是洞悉汉语无词类、人称、时态、单复数的严格规定,因而只能从整个句子中了解每一单字单词的性能、含义和地位作用的特点,给以语义在语用中定位的现代语言学的准确把握,力图告诉人们:《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像推翻误读千年之久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陈案、具振聋发聩作用的“新解”在全书不乏其例。这也许是我的偏爱或偏见,望同仁读其书后有以教之。别开生…  相似文献   

18.
朝鲜后期,韩国学者开始把目光从关注理学中已发的"四端"与"七情"的问题,转向"人性"和"物性"上面,并扩展到未发的"心"与"情"的问题。18世纪发生的"湖洛论辩",其代表人物是李巍岩和韩南塘。他们以朱子的理气论和心性论,李栗谷的"理通气局"说为根据,围绕"人物性同异"、"未发心体本善有善恶"、"圣凡人心同异"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在"人物性同异"的问题上,巍岩的洛派主张"人物性同"说,而南塘的湖派则主张"人物性异"说。在"未发心体本善有善恶"的问题上,巍岩将本然之性的性与本然之心的心一致化,主张"心性一致",提出了"未发心体纯善"论;而南塘则认为,未发状态下也存在气质之性,提出"未发心体有善恶"的观点。在"圣凡人心同异"的问题上,巍岩认为圣凡人都同样禀赋明德本体,提出了"圣凡人心同论";而南塘认为,圣凡人本心不同,主张"圣凡人心异论"。"湖洛论辩"的对话,是对朱子学的新诠释,丰富和发展了东亚朱子学。  相似文献   

19.
菩提一叶     
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观音玄义》卷上「释意]做尽坏事的恶人,断绝了对善的修习,但他本性中的善还存在;佛阳断绝了对恶的修习,但本性中的恶还存在。因此有人发问:既然说本性的德行已达到至善,为什么恶还木能断绝呢?答案是:说到人性的善与恶,只不过是扬善去恶的一种法门。本性是木可改变的,哪怕经历过去…  相似文献   

20.
<正>马注,是我国清初著名的穆斯林学者,代表作是《清真指南》,全书将伊斯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社会道德融为一炉,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伦理思想。一、以言行相顾而立"信"的儒家信条"信",是儒家五常之一,意即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马注深谙儒家思想,又博通伊斯兰教经典,这样论述"信":前人云"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面若人,兽心不可测。"以不测之人,其言其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