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扬州大明寺现存泥塑造像为晚清同治时期作品,其中十八罗汉塑像的风格代表了该寺所有泥塑佛像组群的艺术创作特点。迄今,江淮地区的佛教塑像艺术少有与其比肩者。  相似文献   

2.
这儿所说的佛像,是泛指一切佛教造像。当我们走进佛教寺院,常常会被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千姿百态而又维妙维肖的各种佛教造像所吸引。这些造像,除了佛像之外,还有各种菩萨、天王、罗汉等像,所有这些佛、菩萨的像,统称为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其...  相似文献   

3.
这里有一张照片,摄自河北磁县东艾口石窟。窟大1.2米见方,内设倒凹字形基坛,坛上正壁有一坐佛、二立菩萨像。主佛头光两侧各有一身小坐佛,侧壁坛上也各有一坐佛,时代约在北齐未至隋初。窟内原造像头部已无,现被村民们重新涂漆加塑了头部,使主佛成了头戴明式候头,留须,穿交领红衣的赵公明豫!面对这尊被改头换面的“佛像”,令人震惊,发人深省,引入深思!我国是一个雕塑大国,在难以计数的塑像中佛教造像无疑占据绝对主要的地位。敦煌、云岗、龙门、大足、麦积山、须弥山、南北响堂……的佛教塑像是世界的瑰宝,人类共有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金申 《佛教文化》1995,(4):27-28
佛像是古代信奉佛教的人们供养及作功德的法物,除了自己供奉外,还应施舍钱财、建寺塔、作佛像。因此,佛经中还有《造立形像福报经》,在《造像量度经》中还专有《造像福》一章,论及造作佛像的功德。  相似文献   

5.
1998年7月下旬,正值骄阳似火的季节,我去四川考察石窟造像,白天在阳光的曝晒下爬山涉水,晚饭还不得不品尝四川特有的辣味,真是一天到晚里外都热成了一团。唯一能够带来一丝凉意的,便是我特别衷爱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在成都、内江、安岳、资中、乐山等地,只要一看到那些精美的佛教雕塑,我就立即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满脑子想的只有面前的佛像和手中的相机与笔记本,所有的动作就是不停地拍照、记录。说实在的,这次四川之行也遇到了不少令我大失所望的调查对象:根据文献资料,我们调查了许多位于村寨附近的摩崖造像,而这些造像都无一例外地在…  相似文献   

6.
义桥·义井·邑义——造像碑铭中所见到的建义桥、掘义井之佛事善举●张总邑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佛社组织。在中国古代的佛教造像中,邑义造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北朝时期,大量的单体佛像、造像碑、造像塔,都是出自邑义组织之手。早期的邑义几乎就是专门从事于...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1995,(4):49-49
挂历内页 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九六年佛教塑像艺术挂历,选取了历代塑造的佛菩萨造像。这些造像庄严、美观,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文化精口吧更可供信众敬奉瞻仰。目前,该挂历已开印。读者可向((佛教文化$期刊社邮购,邮购价№~元。佛教艺术塑像挂历  相似文献   

8.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至今约有1700年的历史。石窟寺集建筑、雕塑、绘画和书法于一体,是珍贵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在克孜尔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寺遗址中,壁画和雕塑形象地记录了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从石窟留存的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佛像背后普遍具有光圈式装饰图案,一般出现在佛教造像的头部和  相似文献   

9.
印度佛教造像,对研究佛教史和艺术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家稍一留意,就会发现一些研究的文章或著作大多只注重8世纪前的印度造像艺术,而对8世纪后的艺术发展情况却很少涉及。是8世纪后印度佛教衰微了,艺术式微了,还是艺术的形式密教化、世俗化了呢?我想可能都有一些因素。这几年,笔者有缘接触大量的藏传佛教造像,于清理之中发现它们与8世纪后印巴次大陆各地的造像艺术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廓清印藏造像艺术间的关系,笔者翻阅了大量国外的文字和图像资料,最后得了一个令我十分吃惊的认识;原来8世纪后印巴次大陆的佛教造像艺…  相似文献   

10.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  相似文献   

11.
自1956年刊布《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以来,对该墓中室八角石柱上南北两面上的图像是否是佛像的争论,一直持续到90年代;自1980年公布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后,大批学者普质疑:“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在日本出土的三角缘佛教...  相似文献   

12.
正最初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经典,而是依靠它的艺术——佛像以及其他用以解释佛教教义的形象。因此,佛教造像艺术的转变对于历史上的佛教中国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今日的宗教中国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斯里兰卡佛教阿斯羯利派钱达南达国际佛教中心主席曼格拉长老的邀请.2004年7月24日至28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释学诚法师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五人,对斯里兰卡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中国佛教代表团与著名的斯里兰卡石窟寺--丹布拉寺的主人在那里的佛教博物馆举行了中国佛教协会赠送斯里兰卡的佛像安奉仪式。这三尊精美绝伦的释迦牟尼佛像分别代表了中国三大语系(汉传、藏传和南传)对斯里兰卡佛教的美好敬意。制作这些佛像的就是黄华宗先生创办的福建泉州鑫华雕塑工艺有限公司。为此我们特别组织一篇介绍黄华宗先生佛教造像艺术的文章以奉献于读者。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有"窖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山东、河北等地有几处规模较大,而且多数是佛像残件。从造像纪年和碑刻记载分析,这种集中埋藏造像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北宋时期。这种行为是当时寺院普遍流行的一种活动,并不仅仅局限在山东,还遍及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等省份。这种行为不是"三武灭佛"时所为,而是一种护法之举,残损不齐的佛像被等同为舍利集中埋葬。从当时舍利瘗埋葬具的变化中我们就能发现这种方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所谈的两尊佛像,在二十世纪的佛教考古与艺术研究中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对探索佛教美术和佛学思想均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佛像内容比较复杂,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们的认识一直限于猜测之中,而且以之作为立论的依据,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了此二佛像自身,还关系到重要的学术问题。笔者近年来在研究佛教造像碑过程中,揭露出此二佛像内容的真实面目,兹述辨识的过程,希有助于对其它佛教遗存的认识。之一为四川成都万佛寺刘宋元嘉二年(425)造像碑,清光绪初出土,被法国人窃失,后下落木明。1918年《广仓古石录》刊布,之后有人撰文认为碑阳…  相似文献   

16.
济群 《法音》2008,(1):7-9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诽谤三宝,造口业。  相似文献   

17.
云冈石窟造像是在汉代造像基础上吸收印度艺术各流派而产生的新艺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艺术,必须溯其渊源,了解古代印度、犍陀罗、秣菟罗、摩揭陀等佛教艺术。从佛教艺术入手,研究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北魏都城平城的研究,还可以了解皇权对云冈石窟雕刻的影响。云冈石窟中大量的佛教造像和精美绝伦的雕刻,正是体现了佛教艺术对石窟创作的影响,其中庄严宏伟的佛教造像、技艺精湛的石刻及其所传达的佛教故事,都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论"秀骨清相"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艺术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佛教造像的形态朝向南朝文化审美风格的方向发展,盛行[秀骨清相]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雪涛 《法音》2003,(3):25-26
前天刚刚把《佛像解说》的译稿校完,这件拖了好几年的工作总算是告一段落了,我心里自然也一下轻松了许多。大约是1990年的时候,当时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教书,我的朋友PieterWelge从德国给我寄来一本有关佛陀的画册———《佛像解说》。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这部精美图册的时候,真的为那些大都是我从未见过的造像所震撼了。那时我除了在大学里教书外,还给香港的一本佛教刊物写点文章。那本佛教刊物经常用精美的佛像或寺院建筑的照片做封面或封底,所以我也试着将《佛像解说》的一部分彩色照片的解说译成中文。这便是翻译这本书的开始。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