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侯文文  苏怡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558-2569
孤独症语言障碍的表现之一是词汇发展滞后, 可能与其注意和记忆损伤有关。当前研究结果表明, 孤独症儿童在学习词汇时难以利用社会注意提供的有效信息, 且其注意易受到无关刺激干扰, 这可能导致其形成的物体-词汇的联结不稳定, 影响其进一步将这种联结整合到心理词典并保存在记忆中。未来研究应探究联合注意影响孤独症儿童词汇学习的发展轨迹和机制, 儿童的词汇知识对其词汇记忆的影响, 并关注自然场景中孤独症儿童的词汇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碎镜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297-305
孤独症是泛指一大类在社会交往、沟通方面存在功能缺陷的疾病, 至今病因尚未阐明。“碎镜理论”作为孤独症研究领域的新兴理论, 在神经—认知层面较先前理论更为全面地解释了孤独症的各种临床行为表现, 并为这些异常行为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统一性的研究视角。文章首先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进行了简介, 在此基础上对碎镜理论的由来及其与孤独症相关功能(包括动作识别与模仿、心理理论、共情以及语言理解)缺陷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最后通过区分主动模仿和自动模仿, 就镜像神经元系统及其调控系统与孤独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认知行为干预起源于认知疗法与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关系,在20世纪末开始用于孤独症个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干预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行为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其总体特点有:研究对象多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研究设计包含孤独症儿童的应用行为分析;研究内容集中于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节方面。最后,本文据此提出对我国孤独症儿童干预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误用集合”的提法不准确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他今天学会了五个词汇。②“二七”罢工遭到镇压,林祥谦、施洋两位优秀的中国工人阶级慷慨就义。很明显,这两个句子有逻辑错误。句①中的“词汇”应改为“词”,句②中的“中国工人阶级”应改  相似文献   

5.
没有砖瓦沙石房子是盖不起来的,没有词汇不能构成语言。作为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的单位——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不用词来造句,就象脱离语法规律来造句那样不可思议。词汇是一种语言全部词语的总和。这就是说,词汇的组织成员除了“词”之外,还有“语”,“语”在词汇中居于少数地位,象成语惯用语等,它们使用起来,大体相当于一个词,因此,都应该列为词汇的范围。语言是依靠着它的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便没有语言,所以说词汇在语言构成上起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外来因素对一种语言的影响,或许无过于佛教对汉语的影响了。至今,汉语中仍有小少源于佛教的常用词,如“世界”、“实际”、“究竟”、“转变”、“烦恼”等,只不过人们往往习用而不知罢了。佛教词汇数量之巨,在汉语专科词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人统计,仅佛经中的“名数”一类,即有三千多个。佛教词汇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它兼有专科词、外来语和古语词三种形态,有特殊的宗教内涵和表现形式,并且同普通词汇交叉影响,成为人们阅读古代文献的难关。本文拟从佛教词汇的渊源、理论和组成等方面,作一些粗略的阐述和分析。佛经的译传,肇始于汉末。经过五百余年至盛唐时期,编成《开元释教录》,藏经初具规  相似文献   

7.
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2):374-378
采取图画一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初步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在目标项和干扰词的音节相同和同音条件下都出现了促进效应,而在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都来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表明“音节”或“音节 声调”可能是词汇产生中语音编码表征的单元。最后讨论了英语和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牧 《天风》2001,(8):38-39
“地球村”、“网际网络”、“知识经济”、“WTO”等新鲜词汇的出现,表明人类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基督徒对摩西时代,上帝在西乃山颁布的“十条诫命”和近二千年主耶稣发布的“新命令”以及主耶稣升天前对门徒所托付的“大使命”,会不会因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旧世纪的交替而淡忘呢?也许这种顾虑是多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一些“问题孩子”屡教不改,而且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似乎有增无减,他们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往往只想到教育和感化,或者是责骂与惩处,绝少有人想到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更不会想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一、“笨小孩”实为孤独症在心理门诊中,一个年仅3岁的病人小明很特别。据小明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之前一切都正常,到1岁后好像什么都停止了,到了3岁还不能叫“爸爸”、“妈妈”,只会发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进入幼儿园后,表现独来独往,常常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小明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少年孤独症(港台地区又称少年自闭症)越来越受到精神医学专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当学龄期孩子多少存在一些不合群、与人接触少时,家长就会联想到孩子是否患了孤独症?那么到底什么是少年孤独症呢?患了少年孤独症又该如何去干预呢? (一)少年孤独症的病患特点少年孤独症是指起病于30个月(两岁半)以前,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和对环境反应奇特为特征的疾病;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约每1万名少年中有  相似文献   

11.
孤独症神经结构研究中近来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孤独症生命早期存在脑过度生长的现象。进一步的探查表明,孤独症个体脑的过度生长主要由脑白质的过度生长造成,并且脑的过度生长又主要体现于那些较晚成熟的高级脑区。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也提示孤独症并不是由单一的局部神经缺陷造成,其存在着广泛分布式的神经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在词素的认知加工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先形后义”激活论认为词素加工首先经历词形分离,然后才能激活词素语义;“形义并行”激活论则认为上述两种加工同时发生.它们争论的焦点在于词素语义加工发生的阶段.“先形后义”有两种可能:词素形、义激活均发生于前词汇阶段,但形的激活发生更早些;或词素形的激活发生在前词汇阶段,而义的激活发生在后词汇阶段.“形义并行”则只有一种可能:词素形与义在前词汇阶段同时得到激活.两派观点均有相应的实证和理论支持(前词汇和后词汇模型).未来研究需解决研究范式及理论发展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任何事物间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方位关系,认识事物间的空间关系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的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一套标志空间方位的词汇,对儿童来说,掌握了这些词汇,无论是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国外对儿童如何获得空间词汇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H.clark还提出假设,认为“前”的获得比“后”早.(见《心理科学通讯》85.2).  相似文献   

14.
亚词汇加工是词汇识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研究考察了早期ERP成分P200如何受到汉字亚词汇部件语音信息的影响。在ERP实验中,被试对顺序呈现的启动字和目标字对进行语义判断。实验中“启动字-目标字”字对共享一个共同的可发音或不可发音的部件(如“吹-砍”、“扬-场”)。对目标字的P200效应分析显示:与部件不发音的目标字相比,部件可发音的目标字所诱发的P200显著增强。这种增强的ERP效应表明P200对汉字识别中亚词汇部件的语音加工非常敏感,其效应变化受到亚词汇语音的单独调节,同时也表明在汉字识别的早期阶段亚词汇部件语音信息就已被激活并在汉字加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清芳 《心理科学》2006,29(6):1382-1387
采取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探索汉语词汇产生中词条选择和音韵编码两个阶段之间是否存在激活的反馈。实验一探索的是字形激活能否反馈至语义层产生语义激活,结果发现,与无关条件相比,目标图画(如“锯”)的字形中介(“镇”)的语义相关字(“村”)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的时间。这表明在汉语词汇产生过程中,字形层的激活能反馈至语义层。实验二探索的是语音激活能否反馈至语义层产生语义激活,结果发现,与无关条件相比,目标图画(“梨”)的语音中介(“厘”)的语义相关字(“毫”)条件并未显著地影响图画命名的时间。这表明语音层的激活不能反馈至语义层,或者反馈回的激活太微弱不能影响图画命名过程。实验一和二的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汇产生中词条选择和音韵编码两个阶段独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李晶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4,46(9):1301-1316
合作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 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而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功能存在缺陷, 从而导致合作行为的缺乏。以往研究未能就孤独症儿童在不同合作任务类型中的表现做出区分,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和合作性工具任务比较了6~12岁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发展儿童在不同任务中的合作行为。结果显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囚徒困境中的合作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 他们在工具性任务中表现出比正常儿童更低水平的合作行为。这说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对认知能力有不同要求的合作任务中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7.
(1)联邦德国巴伦利亚州,鹤类极为稀少,濒临绝境。为了保护这种鸟类,使之能够流传于世,居民用青铜制作了一座鹤的纪念碑。(《四川工人报》一九八四年四月十日《鸟纪念碑》) “鸟类”是鸟的总称,“鹤”是鸟类的一属。这里的“鹤类”和“鸟类”都属于集合概念。上文中,“鹤类”是“鹤”之误用,“鸟类”是“鸟”之误用。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不能混用。根据这一段话的意思,把“鹤类”和“鸟类”改成非集合概念“鹤”和“鸟”就可以了。(2)对中国观众来说,乌兰诺娃的名字是与“芭蕾”这个词汇一同进入我们视野的。(《经济日报》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四日第四版《乌兰诺娃——诗的化身》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浅析孤独症尤其是继发心因性孤独症的病因,指出生命早期的创伤性分离和父亲的缺位是导致孤独症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理解孤独症者的症状和自我防御机制的基础上,强调一种临床工作的观念即尊重孤独症者的症状和防御。  相似文献   

19.
“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用语,意思是愿意皈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字典对“南无”二字的注音namo与今音不同,是根据古音而定。“南无阿弥陀佛”是净土宗最常用的语言,由于净土宗在中国流传甚广,所以它就逐渐从佛教用语融化到汉语词汇中去,大量的佛教用语进入到汉语中以后,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报刊上关于“代沟”的议论多次出现。什么是“代沟”?它是怎样产生的?对“代沟”应当如何对待?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何谓“代沟”?“代沟”并不是我国大陆上产生的词汇。我最初见到这个词汇是在七十年代的港澳报纸上.从港淡报纸来看,这个词汇似乎又是六、七十年代由西方国家传入的.至于它的来源究竟如何?尚待查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