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淄殉马坑是指临淄齐故城大城里面东北部河崖头村西东周五号墓所附葬之殉马坑。该坑与墓是1964——1973年发掘的,发表于1984年第九期《文物》。墓室南北26.3、东西23.4、残深3.6米,南面有斜坡式墓道,椁室北有随葬器物坑;殉马坑在墓室西、北、东三面呈(?)尺形,西面长70米,北面  相似文献   

2.
天齐渊     
天齐渊,俗称温泉,与临淄八景之一的牛山同被誉为临淄的一处游览观光胜地。天齐渊,在临淄齐国故城南8公里,今齐陵镇刘家终村西,淄河之东山坡下。关于天齐渊与齐国名称的关系,史书多有记述,说法不尽相同。《史记·封禅书》载:天齐是东方八神之一的天主神,“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相似文献   

3.
西汉齐王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北距胶济铁路约1公里,东北距齐国故城遗址约23公里。1978年对该墓进行了探测,并对五个随葬坑和封土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对该墓的年代、墓主等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探测得知,墓葬在底径250米的范围内夯筑高大的圆锥形封土堆,虽历经浸蚀,仍高达24米。在封土之下,有一近方形的墓室,墓口长42米,宽41米,墓室的深度地平面下约20米。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南墓道长63米,北墓道长39米。墓室与墓道成“中”字形。  相似文献   

4.
姜太公墓之谜张龙海姜太公墓在何处,是个难解之谜。史书记载主要有三处:一、山东临淄。魏人王象、缪袭所撰《皇览》日:"吕尚家在临淄县城南十里。"《齐记补遗》云:"太公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临淄县志》(民国九年)载的更为具体:"太公衣冠家,在...  相似文献   

5.
桓公台     
桓公台,俗称梳妆台、点将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人称“营丘”。唐代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庙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实为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临淄齐国故城官城内西北部,距宫城西墙约300米,北墙约600米,现高14米,由泥土夯筑而成,地下夯基呈长方形,南北长70米,东西宽86米。台顶有两层,东、西、北三面陡峭,南坡稍缓。东、北两面150  相似文献   

6.
耿直 《中国道教》1994,(4):40-41
中岳嵩山之阳的中岳庙里,有大小两通刻制奇特、内容奥妙的石碑,碑额各有篆书大字“五岳真形之图”,下边分刻东、西、南、北中岳图画,并各有文字说明。小碑立在峻极门东掖门里,宽0.82米,厚0.16米,高1.64米,由登封知县孙秉阳刻立于明万历二年春日;大碑立在峻极门东掖门外阶下,宽1.30米,厚0.32米,碑身高2.90米,帽高1.46米。  相似文献   

7.
正"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孟子说,齐国都城临淄郊外的牛山原本树木茂盛,老用斧子去砍伐,还能茂盛吗?自然,日日夜夜雨露滋润,不是没有嫩芽新叶长出来,但紧跟着又放牧牛羊,所以变得那样光秃秃了。人们看见牛山光秃秃的样子,便以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九年秋,在齐国都城临淄今齐都镇大夫贯村西约300米处,从一座战国基葬中发掘出土了一套直甬编钟,共八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同时出土的还有伴随的两套青石编磬,每套八件,共十六件。此墓规模宏大,墓口达30米见方,有南北墓道和槨室墓室组成,在墓室四角有四个陪葬坑,西北和西南两坑为铜陶器陪葬坑,东北和东南两坑分别为殉狗坑和乐  相似文献   

9.
杭州伊斯兰教历707和730年墓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白寿彝教授1936年在《禹贡》发表了《杭州出土伊斯兰教先贤墓碑拓片(一)(二)》。拓片(一)系伊斯兰教历707年墓碑铭(简称707年碑),白先生在附文中说:“碑文不甚可解”。拓片(二)系伊斯兰教历730年墓碑铭(简称730年碑),马志祥先生的汉译文附于后。白文不长,转录于下:“近年杭州拆城,城下发现阿拉伯文及波斯文伊斯兰教先贤墓碑甚多,其总数至少  相似文献   

10.
地处临淄桐林、田旺两村之间,北临(氵画)水,西傍乌河,东距临淄齐国故城约10公里。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处两面濒河的高台地,南北长近千米,东西宽约500余米。文化层呈灰色,土质松软,厚度在3—4米之间。断层处陶片、灰坑多见,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历年来,经常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网坠以及各类陶器出土。文物部门曾多次进行调查和勘探,并确认该  相似文献   

11.
《史记·封禅书》云:“齐所以为齐,以天齐渊也。”作为齐国因以命名的天齐渊,其具体地理位置史存两说:一说天齐渊即临淄故城南15里之温泉:一说是临淄故城东南8里之龙池。本文拟就所见的有关史志资料,结合实地考察、遗存、碑记,考辨其确切地理位置,并与不同说者商榷。温泉说,近见于《临淄区志》载:“天齐渊俗名温泉,位于牛山脚  相似文献   

12.
齐国的“国宾馆”——梧台王毅梧台,古称层秀台、梧宫,附近村民俗称梧台山,位于齐国故城临淄西北10公里处,即今梧台镇梧台村北。它虽经两千多年的自然侵蚀和“十年动乱”期间村民烧窑、使土等破坏,几乎消缩三分之一,但台高仍为9.3m,周长仍为220米,占地约...  相似文献   

13.
齐国玉器出土稀少,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玉环为齐玉中的珍品。本文依据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玉环的用途及造型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巍峨壮观的塔院寺大白塔基座北面,有三孔石砌窑洞,中间洞内供奉一尊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右洞内树着一通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宝塔碑。左洞内立有一通“佛足灵相之碑”,简称佛足碑。碑身高1.87米,宽0.76米,厚0.20米。立于明万历十年(1582)。  相似文献   

15.
印群 《管子学刊》2016,(3):115-118
古代的马具有重要的经济与军事价值,当时能够殉马者大多是一些身份较高的贵族。本文通过将山东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与淄博淄河店二号战国墓殉马坑、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殉马坑以及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遗址殉马坑进行相互对比,来揭示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之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碑学兴起,重碑抑帖风气盛行,阮元、包世臣等人便是“北碑”的首批拥趸者,后康有为等人将“尊碑”风潮推至顶峰,“魏碑”一词便是源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正式提及,并有“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之说,对于北朝碑刻书法极为推崇。本文以冀中南地区碑刻为基础,探析“魏碑体”兴盛时期,相邻的冀州地区书风与其是否完全一脉相承,亦或是在发展过程中各有特点。冀中南地区该时期碑刻书体以隶书和楷书两种为主,  相似文献   

17.
南台风光     
南台名锦绣峰,也叫仙花山,居台山正南方。“独秀而稍远,仰若覆盂”(《五台山记》)。距台怀镇约四十里,海拔2485米,支山南延六十里。山岭五台山东、西、北、中四台皆连襟而立,唯有南台独据一方。史书载:南台“孤绝,距诸台差远,最为幽寂”。  相似文献   

18.
排牙,系苗语“碑亚”(BiL YaL)的音译名,座落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县城东北部东泉湖西侧,距县城近3千米。东与素有鸟笼艺术之乡美称的嗄拉寨隔富贵河相望,西与龙泉镇马寨村接壤,南及西南直通县城,北及东北与长青乡界相接。  相似文献   

19.
殉马是我国古代葬俗之一,活马殉葬集中在周代,汉代也有殉马现象。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国故城内外,近年来多处发现殉马墓,而且数量多,规模大。一、1964年在齐国故城大城东北部,今河崖头村一带,发现一处国君与贵族墓地,有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五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泉州。明何乔远《闽书》载:“吗喊叭德(穆罕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618—626年)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明代《闽书抄)载,三贤名沙谒储、四贤名我高仕,“此两人往泉,自营北郡东郊灵山,后化去,其徒葬之。”于是有了一座闻名遐迩的灵山圣墓,墓室由10根石柱支撑,石柱两头稍小,著名建筑学家杨鸿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