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才"是程颐在释<易>时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从根本上说,"才"来源于<易传>中的阴阳观念.但程颐在使用这一观念时摆脱了以非统一、即对立的关系来理解传统的阴阳,而是在一种更独立的意义上去使用阳或阴的观念--"才".在<程氏易传>中,"才"象征着某种不屈于人生欲望的克已能力,同时它又是某种在政治生活中拯救时局的才能.可以说,"才"之观念反映了程颐易学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忠恕思想中,"己"或"自我"带有鲜明的儒家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已"作为忠恕思想的起点,并非世界的中心,而是与他人、社会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从而不断拓展、延伸;其二,"己"概念蕴涵了深刻的道德追求,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期望;其三,在"忠恕之道"中,"己"的价值将在日常道德行动中、在道德原理的实践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3.
孔子面对春秋乱世而提出"正名"的政治主张,却被现代学人在平等理念的观照下,以一种对等性的衡量定格了这一思想所具备的现代性意义.在这一意识背景下,"正名"内容被置换为现代性的权责观念,使得这一思想在现代运用过程中发生功能化的误操作."正名"思想基于一种等级人格的塑造,包含了古典精神的高贵意蕴,却又区分于柏拉图的"高贵谎言".  相似文献   

4.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07,4(6):80-88
一方面,在休谟的主要著作中,先天(apriori)这一概念很少出现,但胡塞尔却认为休谟的"观念的关系"是惟一真正的认识论上重要的先天概念。另一方面,"先天"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先天的形式"可谓康德对先天的基本理解,但胡塞尔却宣称,康德缺乏真正的先天概念。胡塞尔正是通过对休谟和康德"先天"概念的反省而发现他本人所谓的"本质-先天"概念,并在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效应。  相似文献   

5.
陈新 《学海》2001,(4):44-50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6.
"感"·"象"·"数"--《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哲学人类学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周易研究》2005,(3):10-18
象数观念是<周易>经传乃至易学中的基础和核心观念.历来对象数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局限于象数观念本身,而对<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感",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在考察<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感"、"象"、"数"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周易>经传中的象数观念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宇宙观的积淀.具体说来,"数"也是"象",它们本来都是"互渗"或"交感"的中介;换句话说,<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最终依据其实是感;象数因感而蕴涵着向天道观和伦理观发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趋时"思想。"趋时"主要有几方面的含义:第一,"趋时"是对季节变化规律的遵循;第二,"趋时"是对时势主动性的适应和创造性的顺应;第三,"趋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既坚守原则,又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权变。"趋时"思想包含深刻的哲学意蕴:表现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包含人类协助天地生养万物的观念;包含人与天地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蕴涵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趋时"思想为我们提供富有价值的启示:一切活动都要因时、因地制宜;要有变革创新的精神;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弼易学的特点是以<老>解<易>,以他在<老子注>中所阐发的玄学本体论思想为基础来解释<周易>,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周易略例>当中.而他对"大衍之数"的解释,也使"大衍义"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联系<周易略例>我们就能看出,"大衍义"是连接王弼玄学中老学和易学的桥梁,它体现了王弼玄学的体用观念,为王弼思想由老学向易学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慎"观念在《老子》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尚书》和《周易》来看,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从其在老子思想系统中的作用来看,"慎"观念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最重要的是"慎"观念与人的心智密切相关,揭示了老子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师》卦中含有丰富的兵法思想。正确理解《师》卦与《孙子兵法》的关系,对于理解《周易》的内容以及《孙子兵法》思想的来源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就《师》卦中蕴涵的丰富的兵学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它提出的有关战争的“师(众)”、“贞”、“律”、“左次”四大原则,深深影响了后世兵法,尤其是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最后,从历史和理论两个层面分析了《师》卦得以影响《孙子兵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王凤仪"性理疗病"学说为一百多年前宝贵的民间医学治疗理论,其与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经典中医理论相吻合,又切合当今医学界对健康模式的认识。从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治则治法、预后调理及与儒家思想、中医思想的相关性上简述其学说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礼”和“礼仪”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传统道德中许多关于“礼”和“礼仪”的论述 ,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 ,充分发挥它的道德功能 ,广泛地开展礼仪教育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和谐世界理念有着深厚内蕴和巨大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实现大同”等和谐思想。要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载的“中氏”即今传本《诗·仲氏》。孔子时代的《仲氏》一诗 ,在流传的过程中 ,因错简而被误入它诗 ,它的原貌至少包括了《燕燕》诗的末章和《何人斯》的第七章。经复原后的《仲氏》一诗 ,体现了儒家孝悌精神。上博简《诗论》载孔子以“君子”评《仲氏》一诗 ,其主导思想即在于对“孝弟”原则的肯定。《仲氏》一诗透露的内容与共伯兄弟的情况十分吻合 ,且其简被编入《邶风》 ,此皆可以推测此诗为共伯余之作。《诗·仲氏》对于了解“共和行政”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相当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S Schneider 《Adolescence》1984,19(74):435-445
High costs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treatment forces extensions of the philosophy. "Therapeutic families" is a reworking of the foster family concept. Being part of a network of treatment services, and an extension of the residential treatment center, it makes for shorter stays in the more intensive treatment facility.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and clinical pla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合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苏氏易传>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合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合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合爻别"说.  相似文献   

18.
叶适通过对《周易》的辨章,建立了系统的易学形上学理论,乾道就是他的形上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叶适理解的形上之乾道是一个独立、阳刚、自足、动健、绝对的概念,是天地万物效法的对象,也是《周易》的中心主题。叶适的易学形上学既有顺应时代学术潮流由传统经学向形而上学转变的要求,也有应对道学形上之理和心的挑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李萍 《伦理学研究》2003,(5):39-42,99
斯多亚主义是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的重要哲学派别。它对西方思想的贡献在于从自然主义立场修正了“希腊三杰”的理性主义,使理性与自然法、世界主义相联系,将道德建立在普遍法则的基础上,强调了道德的精神力量,并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人格”,这些都对伦理学之可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资源。  相似文献   

20.
晁罡 《现代哲学》2003,(4):85-91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11家对于《孙子》的注解。关于治国之道,孙子与儒家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11位注家在注释《孙子》过程中,既阐发了孙子的原意,又融合了诸多儒家的思想观念,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虽早已有之,但《十一家注孙子》的形成无疑又加强了这种倾向,它对历史上儒兵家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