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 广义而言,梵语包括三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圣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  相似文献   

2.
《蛙氏奥义书》(Māndūkyopanisad)在古代印度早期奥义书中不是最古的,篇幅也很短,却是很重要的,值得作一次专题分析。 奥义书的梵语原文是upanisad,upa是“近”,ni-sad是“坐下”,合起来是“靠近坐下”,意思是师徒坐在一起秘密传授。这是这个词的一般解释。这些名为奥义书的文献本来是古代印度最早期文献即“吠陀文献”中最晚的一部分。传授《吠陀》的派别各自传授自己的奥义书。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聚焦印度教传统的阿育吠陀(Ayurveda)及其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的表现,分析印度政府的阿育吠陀抗疫指引,以及印度教传统的抗疫手段——作为理念和医方的阿育吠陀在抗疫中的运用,尝试从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社会的视角对阿育吠陀的现状、困境和未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Ayurveda,又称生命吠陀)医学和悉达(Siddha)医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五千多年来,它一直印度传统家庭中保存与使用着。据说,阿育吠陀传统医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时代。根据印度神话的记载,阿育吠陀起源于印度教三大神祗之一的大梵天(Blahma)。大梵天先把阿育吠陀传授给医学之神孪生的双马童(Aswins),他们又再传给专司雷雨的天神因陀罗(Indra)。因陀罗再传授给在人间修行的仙人,仙人于是再传授给他们的后代和弟子。双马童就是观音的原型。  相似文献   

5.
商羯罗(Sankara,约700—750)是印度影响最大的正统派哲学家,属吠檀多不二一元论派,他的哲学是对印度婆罗门教圣典吠陀和奥义书的继承和发展。“吠檀多”本身的含义就是“吠陀的终结”或“吠陀圣典的究极意味”,因此,研究商羯罗的解脱观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源头吠陀说起。一、吠陀  相似文献   

6.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7.
古印度佛教医学教育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印度古代医学体系的主流是源起于吠陀(Veda)文献的生命吠陀(Ayurveda)体系[1]。与此主流体系相联系的,还有印度佛教医学体系、南印度泰米尔人的“悉达”(Siddha)医学体系等”。《妙闻本集》(Susruta-Samhita)记载了具有神话色彩的印度古代医学的传承过程:印度医学的始祖是梵天(Brahma),梵天将医术传给了生主(Prajapati),生主再传给双马童(Two Asvins),双马重又传给大神因陀罗(Indra),因陀罗再传给Dhanvantari,Dhanvan-ta…  相似文献   

8.
古印度哲学中有一种对人和自然现象的趋同性分析的传统。这一传统从吠陀奥义书开始,被后来出现的许多思想流派所继承和发展。吠陀中的原人说、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理论及诸元素生事物的理论是这种分析的思想源头。佛教中的缘起观、吠檀多派中的不二一元论、数论派中的转变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吠陀奥义书中相关思想之后提出的重要理论。对古代印度文化主要特色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什鲁蒂①一词源于吠陀圣典,原意为“听到的”,后衍生至古代印度音乐领域,是指能听辨出的最小的微分音.本文根据相关什鲁蒂的文献,对这一在近现代学术界颇有争议的古老音乐术语进行多方面的阐释,以明晰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究竟所指和发展情况.同时结合现代学者的测音结果和现今印度传统音乐实践的情况,探讨什鲁蒂与音乐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谈到印度吠陀及婆罗门文化时说,“洞穴和宝塔里面,总是用阳具来象征阳  相似文献   

12.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印度古代哲学中的神的观念进行了专门研究.作者对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的神的观念的主要形态进行了描述,对印度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的观念进行了探讨,并对神在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的宗教在东方文化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而古代印度人的神的观念又是其宗教理论中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当代印度教     
当代印度教江亦丽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宗教,其前身婆罗门教是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定居印度河流域后形成的宗教信仰。它以吠陀为根本经典,崇拜多神,注重祭祀。公元8世纪,商羯罗(约788一820)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和繁荣。伊斯兰教入侵...  相似文献   

15.
羯陀奥义书     
印度最古老的圣典是吠陀经典。吠陀之后是婆罗门祭师们编纂的《婆罗门书》,附于其后的义理解释之书是《森林书》,附于《森林书》后的是《奥义书》。《奥义书》编纂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8—5世纪。其作者多半是一批怀疑吠陀祭祀有效性的智者。《奥义书》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宇宙的本质或本原。印度人相信,只要人的思想能够把握宇宙的本质,人就能与本质合一,从而获得解脱。死亡也是《奥义书》的重要议题。这里《羯陀奥义》既论及死亡之神阎罗,也论及最高的真实与宇宙本原。读者只要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同样的问题也吸引着出现于稍后一些时候的佛教智者们。这部奥义书很短,译文明白通俗,这是因为英译者已经先行疏解了的缘故。  相似文献   

16.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 ,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 (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和经济基础 (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 ,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本文扼要地评介吠檀多学派的核心理论和它与佛教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吠檀多哲学家提出“我 tman”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实在 ,认为在经验世界里 ,自然淘汰规律支配着所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现象。但永恒的“我” ,不受此限。佛教哲学家不承认有所谓永恒不灭之“我” ,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我论an tman” ,认为任何事物 ,无论其为精神性的或物质性的 ,都不存在所谓的不灭之“我” ,或别的什么不死的主体。吠檀多的“有我论”和佛家的“无我论”的论争 ,正好说明印度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趋势。从印度哲学史看 ,早在公元前 1 50 0年的吠陀时期 ,吠陀哲学家就创立了两个重要观念 ,即“有” (sat存在 )和“无” (asat非存在 )。到了吠陀终结的奥义书时期 (公元前 7、 8世纪 ) ,“有”发展为“永存”的观点 ,  相似文献   

17.
印度伦理学     
Ⅰ人、神、人生的四个目的我所谓的印度伦理学,是指在哲学、宗教和文化的整个印度传统中所阐明的伦理观点;这个传统代表着《吠陀》、《奥义书》、《薄伽梵歌》,并包括耆那教和佛教在内的古典印度哲学流派。本文打算既从实践上又从理论上来考察印度伦理学的、可称之为“精神功利主义”的基本价值;同时,还将当代印度伦理思想作为传统印度伦理学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最古的文献之一,印度的上古诗歌总集《梨俱吠陀》(Rgveda),反映了它所属的那一时代和那一地区的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思想。这部书的一千零十七首诗中,除一般表现世界观的和一些零散的富有哲学意味的诗节、诗句以外,有十来首诗比较集中地探讨宇宙起源等问题,被认为是哲理诗,也就是说,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些诗讨论或陈述了对于哲学问题的看法。其中有三首诗是几乎所有论及印度哲学思想史或社会思想史的书都提到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印度思想文化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徐梵澄先生、巫白慧先生、黄心川先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或从事印度教圣典的翻译,或从事印度教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其中,徐先生选译了印度教的重要文献奥义书,巫先生译释了吠陀神曲,黄先生以他的《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世界十大宗教》(主编,其中有黄先生撰写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等著作全面展示了印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