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自奋卡尔宣布“我思,故我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意识便成了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将通过探讨笛卡尔的“我思”命题,以揭示此命题对笛卡尔哲学地位的确立的意义,揭示此命题的内在矛盾及其对以后哲学发展的影响。一、“我思”是哲学自我意识的确立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变的标志是笛卡尔的“我思”。“我思”的确立,不仅表明哲学的“自我意识”由幼稚转向成熟,而且表明整个近代哲学开始由古代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对“自我”本身的认识。这种转向始于“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为了理解这个命题的真…  相似文献   

2.
理解把握笛卡尔哲学思想,必要了解笛卡尔所处近代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其建构自己哲学的方法。笛卡尔哲学从普遍怀疑为起点,逐步层层剥落,找到第一原理的阿基米德点:“我思故我在”,思既是对象也是自身,即思是不可否定怀疑,恩在持续涌现中肯定以恩为本质的“我”必然存在,从“我思故我在”此思的确定性确立了思为真的一般标准,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真的,也就是符合思之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才是真的,由此确保判断及知识的真性,进而我们认识把握了一个确实真的世界,而不是错讹非真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我思”和自我知识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确定性的寻求是笛卡尔的雄心勃勃的哲学纲领的本质特征。虽然怀疑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对他来说,激进的怀疑不过是充当了人类知性达到清楚明晰的知觉的一个有效手段。如何通过普遍的怀疑获得确定性,就成为笛卡尔的认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探究普遍怀疑的方法在苗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论证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笛卡儿在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他引入了“思 (考 )”这一概念 ,并使它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 ,从而开创并形成了认识论的研究。他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他的名言“Cogito ,ergosum”。这句话的英译是“Ithink ,thereforeIam” ,德译是“Ichdenke ,deshalbichbin” ,而汉译一般是“我思故我在”。按照我的理解 ,笛卡儿的这句话 ,英译和德译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汉译却有问题。它的正确翻译应该是 :“我思故我是”。在本文中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①一笛卡儿从怀…  相似文献   

5.
现代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独断的外在实体,而是无需前提设定而直接自明给予的自我意识。自我主体问题成为连接笛卡尔和康德的一个核心问题。笛卡尔哲学的起点是我思故我在,康德哲学的核心是先验主体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通过对笛卡尔自我实体性的批判而把自我逻辑功能化,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中规定"我"就是"我思",意指一个纯思维的实体,并以之作为其哲学理论体系的阿基米德点。对于该命题的含义和是非,哲学史上存在着复杂的争议。本文采取语用调查的方法,对笛卡尔在其著作中使用"我"这个词语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梳理,得到如下基本看法:在笛卡尔的著作文本中有两个"我",一个用作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指代笛卡尔本人,在叙事中实际发挥着指代行为主体的作用,为实践之"我",另一个被动接受笛卡尔的思辨规定,表示实体性的我思,为理论之"我";前者可以用"笛卡尔"这个普通专名来替换,或跟该专名合并使用,后者则不能这样;前者的使用一向清楚明白,后者的含义则始终令人费解。因此,如果哲学真要找寻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起点,实践之"我"肯定优于理论之"我"。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2 0 0 1年 1月 9日 ,社科院哲学所著名学者叶秀山先生为该所部分研究人员做了一场题为“我与哲学”的报告。除了谈自己的治学经验外 ,叶先生着重讨论了近现代西方哲学 ,特别是德法哲学在存在、感性、时间和空间等一些基本问题上的推进工作。西方哲学直到笛卡尔 ,存在问题仍然一直被当作纯粹思想性的问题 :存在实质上是一个思想体。“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无非是以自觉的方式确认了“存在一定是思想体”这一传统的存在论立场。虽然人这一存在者是有感性生命的 ,但是 ,由于感性的不确性 ,它也就成了一切存在论都要加以克服和摆脱的…  相似文献   

8.
欧洲大陆为何对极富理性的语言津津乐道?对语言的论述与英美的语言哲学又有何区别?人们至今都未得到比较满意的回答,然而这却是认识当代欧洲大陆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9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研讨会即为解答上述问题的一次尝试。与会者普遍认为,语言问题是当代欧洲大陆哲学家们面临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何谓“欧洲大陆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9.
一笛卡尔与康德不同:康德把知识与自由意志区分开,认为自由意志超越了人的理解能力。这是康德哲学的最杰出的思想,也是他超出笛卡尔哲学的最关键之处。笛卡尔则并没有像康德那样在思想内部清晰地划定理解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界限,更没有从自由意志方面来理解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后一个思路引出了叔本华和尼采,乃至现当代的欧洲大陆哲学。  相似文献   

10.
死亡,对于人来说,不单是有机体的生命终止问题,而且涉及到灵与肉、个体与族类、死灭与不朽、必然与自由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成为一个人们不能不猜的斯芬克斯之谜.自有哲学以来,人们也就开始了对死亡之谜的哲学思考.死亡问题是中外古今哲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永恒课题之一.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对数千年死亡哲学的历程加以清理和总结,开  相似文献   

11.
汤拥华 《学海》2003,3(3):33-39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美诺》中的德性探究陷入僵局后,苏格拉底用两个形状定义和一个颜色定义做示范,敦促美诺第三次定义德性。美诺偏爱颜色定义,苏格拉底却称美诺的偏爱带有"悲剧性",依此给出的德性定义也将带有"悲剧性"。德性探究的悲剧性预示美诺本人因缺德而丧命的悲剧人生。本文追踪"悲剧"线索,揭示表面上旨在证明"灵魂回忆说"的"小奴隶证明"其实暗含着关于"人是什么"的斯芬克斯之谜。俄狄浦斯"清晰明了"地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却对自身"一无所知",这正是悲剧作家对智术师哲学的批判。《美诺》中的"小奴隶证明"包含着一个颠倒的斯芬克斯之谜,其正确答案是一个"无理数",这意味着哲学需要面向灵魂的无逻各斯部分本身,也标志着苏格拉底哲学从自然学到灵魂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将"自我"确立为知识的基础,主体性形而上学本质上就是对笛卡尔"我思"的贯彻。因此"我思"的发生场域(反思、表象、现象学)不同,不仅直接规定了主体性形而上学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了不同主体性形而上学所能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我思"是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阿基米德点,也是当代哲学众多议题的源头。在笛卡尔看来,我思不可怀疑,而当代哲学对我思的关注也往往基于我思的确定性。根据对笛卡尔的经典解释,我思不可怀疑的原因在于其背后的自我意识结构:沉思者为追寻确定的知识而怀疑了感知、悬置了数学,并最终发现怀疑中的思想本身不可怀疑。然而,我思自我意识的经典解释并非自明,它对应于自我检验的"独白"式怀疑语境。除独白之外,怀疑也能发生在笛卡尔和怀疑论者的"公共对话"之中。本文从语境的角度探讨"我思"和怀疑之间的种种关联,并指出自我意识的经典视角对解释我思的核心特征并无显著优势。在现当代哲学的开端,我思有着难以抹消的歧义。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天主教第八次代表会议成功召开为标志,中国天主教爱国爱教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前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天主的眷顾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越来越殷实,中华民族处在了一个  相似文献   

16.
亨迪卡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论证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他将“我思”论证同戏剧作类比,指出“我思故我在”中的两个“我”属于不同的辨别系统.这种跨越不同辨别系统的推理并不一定能成立,因而笛卡尔的论证中有潜在的问题.但借助电视里真人扮演自己的现象以及命名关系这一“概念事实”,亨迪卡论证了“勒内”可以证明“笛卡尔”的存在.亨迪卡最后指出,这种戏剧类比理解之下的笛卡尔论证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中的“技术转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转向”是一个很重的术语。说哲学中存在着某种转向 ,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 ,意味着哲学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说 ,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2 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相比 ,“技术转向”似乎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但是 ,我愿意借“转向”这个有着特殊命名力量的字眼 ,来唤起人们对如下发展趋势的关注 :技术正在或即将成为哲学反思的中心话题。这种中心地位表现在 ,技术不是诸多问题之中的一个 ,而是使所有问题成为问题的那种问题。也可以说 ,一切问题都是技术问题 ,而一切技术问题都不是 (狭义的 )“技术…  相似文献   

18.
“思” (cogito,“意识”或“语言”)之外有没有“在” (being,“有”或“是”)? “思”外之“在”是否只是“思”为自身所建构的逻辑基础和合理性根据? 如果“思”外有“在”, 它如何在“思”中显现、如何被言说? 如果“思”外无“在”, 我们的意识为何能自觉到自身的非自足性而去寻索一个“思”外的存在论基础? 如同康德所言人性中潜存着形而上学的本能冲动, 言说不可言说者成为哲学的千古悖论。古代哲学撇开其显现方式而直接断言终极实在, 当代哲学注目于语言和意识的显现而拒绝言说终极实在, 笛卡尔则居于二者之中。人们一般认为笛卡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 ,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卞敏 《学海》2004,3(4):50-55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恩格斯在谈及创立新世界观的工作时说 :“马克思和我 ,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① 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进行变革的实质 ,是使辩证法与唯物论、自然观与历史观得到完整的统一 ,而“自然”与“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核心范畴。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来看 ,马克思在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以后 ,把创立新哲学的突破口选在解开“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