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面这些片断的、得不出明确结论的札记所提出的问题,比它们所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我不满意目前在这个问题上的许多争论,但又提不出任何更好的、有条理的见解,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得出了札记中包含的这些不够成熟的论证和不够肯定的见解。然而,不论这些看法正确与否,即使它们很不完善,我认为它们也可能给那些已经有了卓越见解的人们提供更多的见解。一、区别在近代哲学中,许多人都曾考虑过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别。有些人把这一区别当作他们的哲学学说的核心,并使这一区别与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先天命题和后  相似文献   

2.
易力 《哲学动态》2001,(8):38-40
休谟是哲学史上以提出问题而不朽的哲学家。他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 ,史称休谟问题 ,在中国哲学界也称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休谟问题的确切含义是 :从以“是”为联系词的事实判断中 ,能否导出以“应该”为联系词的价值判断 ?休谟与其他一些受其影响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 ,从关于事实与价值二元对立的观点出发 ,认为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 ,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推导出来 ,从而形成了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上根深蒂固的“二分法”或“二歧鸿沟” ,后来这一观念普遍流行 ,影响深远。孙伟平的新著《事实与…  相似文献   

3.
后哲学文化     
我要首先指出,实用主义者不想在哲学上区分第一级的、与实在相符的真理和第二级的、作为最好去相信的东西的真理。我认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哲学,没有柏拉图主义的那种把偶然、约定的真理从比它更多的真理中剔除出去的企图,文化是否还能发展下去。在《实用主义的后果》一书的最后两节中,我回顾了实在论者对实用主义的最近一轮反驳。这个回顾把我们带回到我最初在哲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分。实用主义认为不可能超越塞拉斯关于理解事物相关方式的观点。这种观点对近来书生气十足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是要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所有不同词汇的相关方式。最近人们用直觉这个名称所称呼的那种方法将使我们脱离这类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它来源于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和休谟怀疑论哲学的冲突的调和。康德借助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形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根源。同时,为了确保自由的不可侵犯,康德引入了不可知的物自体。物自体是康德自由概念和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一方面回溯笛卡尔的“先验动机”,以笛卡尔的“先验动机”来考量休谟哲学的得失;另一方面则前瞻康德哲学,考量“休谟问题”对康德哲学的历史效应。通过这种“回溯-前瞻”的关联性分析,胡塞尔将休谟哲学织入近代哲学发展的统一性进程。因此,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以休谟哲学为切入点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系统反思。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休谟哲学的深层意图与其经验主义怀疑论之间的根本冲突,指明了消解这一根本冲突的方向和路径,澄清了近代哲学发展的旨归,即现象学是整个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相似文献   

6.
全国报刊上热烈地进行着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一说有,一说无,各有论点,相持不下。我们认为: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就是说你必须回答或有或无。命题本身就在说明真理和阶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一个即使是最简单的判断“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和概念了”(《谈谈辩证法》列宁全集38卷)。但实际上真理和阶级性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并无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前者是认识论的范畴,说明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相一致的问题;而阶级则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范畴,阶级性表明人的社会属性,解决  相似文献   

7.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反对“先天的”即是“必然的”①,认为存在着“先天的(apriori)偶然真理”,并发挥了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SO节关于巴黎米尺的一段说法来予以证明②。然而克里普克的“先天的偶然真理”却并非真正地是一个“先天的”同时又是“偶然的”真理。本文旨在通过对巴黎米尺作为一米标准的详细分析来揭示克里普党的错误,指出他并没有像他所声称的那样否定先天的即是必然的这一说法。1.“先天的偶然真理”是什么意思克里普克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这段话:“有一个东西,人们既不能说它…  相似文献   

8.
17和18世纪的欧洲哲学对中国哲学感兴趣不是偶然的。这件事与法国启蒙学派的唯理论和反基督教理论,以及德国的自然神论之互相渗透,有着关联。中国哲学对这些思潮具有吸引力,首先是因为中国哲学与当时开始的唯理论形而上学关系之间有内在的亲密关系。这些关系我已顺便在研究中国哲学对莱布尼茨影响时加以证明了。两派地理上相距遥远,但按其本质来看别是相近的潮流,它们的会合具有一定的特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经院派的的哲学已经注意到,模态词(“可能”和“必然”)在一个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并非不重要。圣托马斯·阿变那由此区别了两种不同的模态:关于事物的模态和关于命题的模态。他指出,模态词嵌在句子中间的是关于事物的模态,例如:“苏格拉底可能在跑”。而模态词处于句子末尾的则是关于命题的模态,例如:“苏格拉底在跑是可能的”。模态分类的  相似文献   

10.
正孙伟平著《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修订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6年8月出版。该书指出,休谟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论、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基本的、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一些哲学家继承并发展了休谟的观点,将其演变为所谓"休谟法则":即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从事实判断推导出价值判断是绝不可能的。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为基础,从探讨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沟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实践和理论途径,给出了解决这一古老问题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莱布尼茨哲学,以其精湛的思想一直吸引和影响着后人,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在西方,各国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研究,在本世纪取得了不少成就,本文将依据西方有影响的论著,对这一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一、关于形而上学及其基础:充足理由律与真理...  相似文献   

12.
费格尔(Herbert Feigl)是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后迁居美国,1940年起任明尼苏答大学哲学教授。此文是1954年他在科学的哲学国际大会上的一篇演说的修正和扩大稿。载《明尼苏答科学的哲学研究》第一卷(明尼苏答大学出版社,1956)。他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逻辑经验主义的历史,以及它在当前的三大趋向。然后着重讨论了科学的哲学运动中三个主要争论:第一个争论是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别是否必要的问题,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区别形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基础;第二个争论是关于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问题;第三个争论是关于科学是否需要形而上学前提的问题。讨论是极其烦琐的,但从讨论中也反映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经验的证实,否认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等等。最后作者指出了当前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些特点:更加逻辑的、更加肯定的、更加经验的。  相似文献   

13.
确实存在着事实与价值关系之问题,但这种关系被命名为休谟问题乃是误读、误解、误认之所致。休谟并未提出过休谟问题,更没有提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反伦理学命题。休谟那条附论的暧昧词汇,使事实与价值之关系最终归于休谟的名下;休谟在伦理学上的巨大影响使人们对这种归属毫不怀疑。通过对休谟的文本解读就可以对一直被误解的休谟问题正本清源,休谟的那条附论应该正解为理性与道德的关系之问题。  相似文献   

14.
麦道的哲学试图抹去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本体论间隙。为了实现这一哲学计划,麦道需要接受某种真之同一论。本文认为,麦道所需要的是真之坚实同一论,并且承诺关于罗素式单称命题。本文首先论证真之同一论论题,然后更进一步,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辩护真之坚实同一论,认为真命题与世界中的事实同一。本文并非要给出一个对同一论或坚实同一论的完整理论,而是试图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给出一个对坚实同一论的辩护,认为坚实同一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这是<哲学的哲学>一书的导言部分,作者指出了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第一,认为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例外论假定是错误的,甚至先验与后验之间的区分最终遮蔽了内在的相似性.第二,哲学与其他科学之间在主题上的差异,也不如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深.第三,当前的哲学主流未能清楚地阐明一种适当的哲学方法论,部分地是由于它陷入了对数据的心理学化的传统认识论错误.本书对哲学方法论的再思考,包含了在一种恰当的抽象水平上理解如何做哲学.  相似文献   

16.
这是《哲学的哲学》一书的导言部分,作者指出了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第一,认为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例外论假定是错误的,甚至先验与后验之间的区分最终遮蔽了内在的相似性。第二,哲学与其他科学之间在主题上的差异,也不如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深。第三,当前的哲学主流未能清楚地阐明一种适当的哲学方法论,部分地是由于它陷入了对数据的心理学化的传统认识论错误。本书对哲学方法论的再思考,包含了在一种恰当的抽象水平上理解如何做哲学。  相似文献   

17.
休谟哲学产生后的200多年来,西方哲学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中有三种最有影响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由休谟同时代的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黎德和后来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格林提出来的。1764年黎德发表了《根据常识原则来探究人类心灵》一书。这本书是专门反对休谟的,是从哲学上对《人性论》作出认真考察的第一部理论著作。黎德认为,休谟哲学的实质是怀疑主义,是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着重指出,休谟的怀疑论的根源是洛  相似文献   

18.
戈特洛布·弗雷格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奠基人,也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大部分工作都致力于建立一种数学哲学———逻辑主义:算术真理都是逻辑真理。长久以来,哲学家一直认为,罗素悖论彻底瓦解了弗雷格的工作。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在弗雷格那里隐藏着另一个证明:算术公理可以纯粹逻辑地从休谟原则推出。休谟原则是说,概念F的数和概念G的数相同当且仅当存在F和G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一结果被称为弗雷格定理,它引发了一种新的逻辑主义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在康德看来,感觉的纯粹形式和知性的纯概念都是构成先验主体的元素。为了在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和洛克的经验主义之间采取折衷的立场,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体的形而上学假设来作为解释人类知识的理论基础。从现代科学哲学的观点来看,这先验主体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假设,无非就是一个“不可观察到的实体”。事实表明,这个不可观察到的实体,在实证科学中业已为自己赢得了一席地位。借助于对科学进行认识论的分析,我打算指出康德命题  相似文献   

20.
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区别的争论金吾伦编者按:“科学追求真、伦理学追求善、艺术追求美”,科学史之父萨顿的这一见解几乎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观念。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判断;而社会科学是关于价值的判断,因此两者之间有一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随着解释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表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这条鸿沟是不存在的,在科学理论的评价过程中,除了真理标准外,还存在价值标准,自然科学中同样存在语义、语境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重新讨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究竟何在?现发表“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别的争论”一文,以期引起学术界广泛的争论。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尤其是其间的区别是哲学界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久前,在台北举行的“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可见这个问题已为我国学者所重视。国际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很重视。库恩与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区别所展开的一场争论,便为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一个新视角。一般人的心目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前者是对事实的认识,后者是对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