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众多褒贬不一的理解中,往往存在着把经济全球化进程抽象化、单一化的现象,即把“全球化”进程理解为同质的、和谐的、稳定的过程,而忽略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进而对全球化的历史作用作简单化的解释。事实上,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对经济全球化的规律、本质和历史意义的把握,离不开对经济全球化内在矛盾的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全球化过程。对现…  相似文献   

2.
一、对立同一律是辩证思维的根本规律 对立同一律是辩证逻辑的最根本的思维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4、281页。重点是引者加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经济伦理思想始终把伦理道德现象建立在对民众生计的考察和认识上,认为民生问题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社会伦理道德是由民生问题引发的。主张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道德标准,在调节个人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强调以自我牺牲、“替众人来服务”为准则。强调权利平等就是民权、民族实现;民权、民族问题解决了,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认为人类要求得道德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以“互助”为原则,减少兽性,发展人性,造就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基本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如下四种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第二种看法认为“善恶问题是道德的特殊矛盾,也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种看法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是道德的性质、起源与标准的问题”;第四种意见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译者说明〕这是法国历史学家维拉尔1964年2月在“法国知识界天主教中心”所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一个报告。他以历史家的资格,自称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批判法国人格主义哲学家保罗·里苟和其他一些人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学术界在历史观点上的一些争论情况。作者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但不是历史哲学家。他说马克思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的学者”,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不是历史哲学,而是受到或将受到经验检验的一套假设。他说马克思根据过去的思想家的遗产,提供了一系列社会史的基本概念,所以是历史社会学的第一个理论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应用在历史研究上,就是要同当前的斗争相结合,不要只研究过去。作者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他从理论上解释了几个问题:生产力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规律”。第二,他阐述了“作为批判工具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批判方法表述成达样一条规则:“对于决定历史家的主观性的那些客观因素的认识,应当通过历史家的专业操作,给历史家提供一种本领,使他能够看透过去的人们的主观性,从而得出关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的一个客观的看法,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最高阶段”。第三,他阐述了“作为辩证法工具的马克思主义”,他又把它叫做“建设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观察一切历史现象的三种连续的方法:第一步把历史现象看作“征兆”而进行论证和分析,第二步是向后看而把它作为“结果”来考察,第三步则向前看而把它作为“原因”来考察。他说这种方法可以在归纳和演绎之间、分析和总体化之间、循环的证明和确实的前进一步之间实现必然的联系。作者虽然自己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是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力求妥协,例如他虽然对里苟进行争论,却又对里苟的一些观点表示赞成;他虽然说萨特尔“信口开河”,但又采用了萨特尔的一些术语,如“总体化”、“实践的-惰性的”存在物等,来解释问题。他虽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战斗的政治立场和科学态度的一致,但是在解释上都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利益是人类生活实践中最为普遍、最为基础的社会现象;它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面对利益现象,每一个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然而,从理论上进行全面审视、系统研究者并不多见,将利益问题提升至哲学高度予以深度反思者更是少之又少。王伟光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切向钱看” 的错误倾向。有些人把“一切向钱看”的出现,归 咎于经济体制改革。有些人还认为,实行按劳分配 就必然产生“一切向钱看”的现象。这些认识涉及 到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经济改革和共产主义道德 教育是否是矛盾冲突的?社会主义经济原则和共产 主义道德原则能否统一?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正 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搞好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对正确地开展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 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译自作者所著的《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一书,该书共三章:一、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的本质,二、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表现的各种特点,三、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这里选的是第一章中的一节。其主要内容如下: 辩证矛盾是现象和事物中内在地相互制约着的力量和趋势的统一和斗争,它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业已定形的范畴如“矛盾”、“对立”、“差别”、“冲突”等揭示出来的。“对立”是指矛盾的每一个方面,“矛盾”则指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对立”表现为矛盾在成熟程度和强化程度上不同的两个阶段。“差别”可以转变为“对立”,“对立”也可以转变为“差别”。“矛盾”与“冲突”不同,“矛盾”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冲突”只是在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过渡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时刻才能来临。也不能把“矛盾”和“不相适应”等同起来。矛盾既可以表现为相适应的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不相适应的时期。辩证矛盾的特点就是对立的方面、趋势的统一和相互制约。对立面统一是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的特征。“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同一”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对立面的同一”是指对立面相互转化,而“对立面的统一”则指内部对立面的相互制约、一致、同一和均势。对立面的统一不能与对立面的斗争、相互否定分开。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对立方面和趋势的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但不能把列宁关于统一的相对性这句话运用到辩证矛盾的一切形式上去。对立面的统一要求以事物和现象发展中的一致、平衡或稳定的因素为前提,这种统一是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但是作为对立方面和趋势相互制约的统一就不是暂时的、易逝的。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但应该注意到,不是一切对立面都能相互转化。辩证矛盾的每一个对立面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保持事物或现象的某种状态,另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消灭这种状态。一个表现为肯定的方面,另一个表现为否定的方面。但这种划分是有条件的。矛盾的同一个方面在一种关系里、一种意义上既可以作为肯定的因素,也可以作为否定的因素;既可以起保守作用,也可以起革命作用。矛盾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发生或形成、发展或积累、克服或解决。因此,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它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对全球化的一种主体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流行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全球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共识。但“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却在持续了十几年后的今天,似乎开始出现了质的方面的“冷”的趋向。①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世界历史过程,且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故人们是不可能通过所谓的“热潮”来达到对“全球化”的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的;二是基于不同的全球化主体的认识结构和价值判断,学术研究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全球化”,甚至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全球化迷雾”和“全球化神话”,这就使得人们越来越不…  相似文献   

10.
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200032)杨秉辉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又斗争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切事物”当然也包含...  相似文献   

11.
苏联《哲学問題》杂志在1964年3月一期上以显著地位刊登了这位古巴学者在墨西哥第十三届国际哲学大会上的发言。关于这位作者,无資料可查。作者认为:現代历史运动决定于基本对抗以及伴随它而来的矛盾。“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間的对抗是現代历史的基本矛盾,所有其他矛盾只是伴随着它的”。作者不同意把这一基本矛盾說成是“东方”和“西方”间的矛盾。拉丁美洲对这一“主要冲突”的态度是“对抗态度”,这是由拉丁美洲的半殖民地和經济的薄弱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作者认为,現时代的基本对抗,在道德上层建筑領域內表現为“資本主义所产生的異化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之間的对抗”。消灭異化的唯一道路是建設共产主义。苏共宣布的“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的口号,得到“世界上一切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贊許”,因为“他們在其中看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理性表現”。  相似文献   

12.
1980年,杨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问世,此书提出“过程论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前不久,陶富源同志发表文章,论述了“过程”这个范畴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术理论界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杨超同志和陶富源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简述如下,供研究参考。杨超同志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又说:“矛盾即过程,历史即过程、真理即过程”,“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三者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第323页。以下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中的“技术转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转向”是一个很重的术语。说哲学中存在着某种转向 ,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 ,意味着哲学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说 ,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2 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相比 ,“技术转向”似乎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但是 ,我愿意借“转向”这个有着特殊命名力量的字眼 ,来唤起人们对如下发展趋势的关注 :技术正在或即将成为哲学反思的中心话题。这种中心地位表现在 ,技术不是诸多问题之中的一个 ,而是使所有问题成为问题的那种问题。也可以说 ,一切问题都是技术问题 ,而一切技术问题都不是 (狭义的 )“技术…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3)
我们列席全国人大会议,听了赵总理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即将在这次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七五”计划,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军的号角,行动的纲领。实现“七五”计划需要全国的安定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我想讲两点: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的问题;二是宗教界维护世界和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试论情感的阶級性与实践性”(《心理科学通讯》1965年第四期)一文中,朱本同志论述了情感的本质、情感和认识的关系,批判了王启康同志的所谓“情感的特殊起源”,说。对这篇文章我们反复学了几遍,收获不小。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一个问题还搞不太清楚,在这里提出来,就教于朱本同志。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谈到情感和认识的关系问题时,朱本同志说:情感和认识“是不同质的两个过程”。有时“认识跟不上情感”,有时“情感落后于认识”。这种矛盾现象“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所批判的“旧世界”,正是资本全球化的世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正是对资本全球化世界的批判性反思的“世界历史观”。对“世界历史”等资本全球化本性的反思与批判的需要 ,推动着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继而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世界本性的基本视界。一、资本全球化 :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时代。资本全球化造就了马克思一生的“周围感性世界”,进而决…  相似文献   

17.
价值与时间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存在任何“超历史”的价值。价值作为历史范畴的特性,决定了必须立足于历史维度、运用历史方法对其加以研究。这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价值概念是一个不得不历史地自我沉思的哲学困境的表达。”(《伽达默尔集》,第280-281页)而社会历史不过是时间的单向、一维的绵延。时间上不可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了一幅悠长完整的历史图景,这幅图景即是人的一切价值活动的“背景”和“空间”。因此,价值论研究的历史维度、历史方法,必须具体地从时间维度加以理解和把握。一、价值的时间维度时间是与“现实的人”相关的哲学范…  相似文献   

18.
“矛盾就是事物”这一提法有其特定的涵义,不能曲解。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同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转引自列宁的《哲学笔记》第144页)一样,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的简要表述。说“矛盾就是事物”,并非就是说二者是沒有內在差别的绝对等同、僵死的同一。既然主词和宾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表明了二者有着内在的差别。同样,矛盾即是运动,即是过程,即是思想的说法,也绝不是把矛盾和运动、过程、思想简单地等同起来。事物不仅仅是“有形有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它和“存在”是同等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生产上常常会碰到一些关键问题,困难问题和一些“扎手”、“挠头”的事。这些都是生产中的矛盾。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我们只有不断地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厂水泥窑的小时产量在1953年开工生产时只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八十,现在已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一百九十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为社会关系的一切领域服务的,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整力量,其作用在不同的社会水准有不同的表现。列宁称之为“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就可以被看作是道德起作用的原始的、起码的社会水准。这里的问题在于:什么是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们只是局限于道德规范呢,还是包括其他社会规范?对于“公共生活”通常应该怎样理解?换句话说,社会存在的哪些方面适用于“公共生活”这个概念?让我们从最后一个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