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中 ,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语言哲学 ,“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据说来自维特根斯坦有一次经过一个球场 ,看到那里正在进行足球比赛 ,受到启发 ,突然产生一个思想 :在语言中我们是在用语词进行游戏。这个故事表明 ,把语言与游戏类比的实质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活动 ;但是游戏的参与者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语言游戏”说概括为以下 4点 :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维特根斯坦说 :“‘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 ,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  相似文献   

2.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的标题系因《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 1期董志强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一文而起。笔者认为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 ,同时也容易引起明显的误解。对误解的澄清 ,特别需要重视如下三点 :( 1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活动的整体旨趣中把握这一概念 ,将其视为语言批判方法中的一员、思想链条中的一环 ,放弃“家族相似观”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理论的看法 ;( 2 )必须从语言活动观 (语言游戏观 )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概念 ,坚决放弃指称论的视角 ;( 3) (至少 )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库恩范式学说的哲理依据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和语言游戏说.由此才能理解库恩讲的竞争范式之间“不可公度性”的不可避免,并看出他前后期思想的连续性.“语言游戏”中的“游戏”意味着:一个语言活动总在参与着此语言表达的意义构成,所以“语词运用”总走在“遵守规则”之前.家族相似出自家族的生活形式,而这种生活形式也正是一种范式,但却是柔性的范式,即在保持家族共同体的结构一致性的同时,还能够读解与之不可公度的其他范式并与之交流的原范式.儒家文化是一种高深的家族范式,将家族范式中隐含的范式间性和文化间性发扬光大,由此而赋予中国古代文化以独特的风貌.库恩和维特根斯坦关于亲缘相似性(Ahn-lichkeiten)的学说能够提供理解这种柔性范式的一条哲理线索.  相似文献   

4.
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马克思主义”与新葛兰西主义是两项互相联系而又不同的理论规划。葛兰西主义不仅是“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而且它的思想方法和概念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沉积到“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造之中。新葛兰西主义的“接合理论”本身潜伏着解除“接合”的外在限制的离散力,而接合概念的“后马克思主义化”就是这种离散力的直接后果;葛兰西把霸权视为一种接合过程,已经预示了一种语言政治学的新视域,而后马克思义的话语政治不过是葛兰西式的语言政治学的后结构主义处理;葛兰西一直强调霸权是对其它集团的意识形态原素的接合,在他看来,成功的政治是一种具有高度兼容性的政治,它能够从异己的、反己的力量中吸收增益性的成分从而大大拓展自己的存在空间,葛兰西这种观念被拉克劳与莫菲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接合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之中。  相似文献   

6.
“游戏三昧”是中国禅思想中一个重要而又不易厘清的概念 ;特别是它与佛教戒律之间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禅的自由观念以及所谓狂禅概念的判释。这一问题在汉语禅学思想的研究中虽略有所涉 ,但问题远远没有说清。关于“游戏” ,席勒说过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完全是人。” (席勒 ,第 4 50页 )可见 ,“游戏”不仅是一种嬉戏的活动 ,它与某种严肃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关联。禅宗的游戏具有一般游戏意味的特性 ,而又不能完全从同构型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 ,必须充分关注到禅宗特有的文化脉络和其游戏活…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同志的语言学著作无疑是一部有创见的书。他正确地批判了马尔学派的“阶级语言”的庸俗化的作法,详细地分析了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规律,论证了语言不只是为某一个阶级服务,而是社会人的交际的工具,指出语言是全民性的,并且还指出语言与思想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等等。凡此都是这本著作对科学的重大贡献。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对“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概念的说法是有简单化、片面化的缺点。而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者都以这种说法为根据,并且进一步引伸出各种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医理论特色 ,人们常以“整体观”、“系统论思想”、“功能状态描述”、“模型论”等概之。然与西医学详加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 ,西医学亦有自己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想” ,更有对机体详尽的“功能状态描述”和许许多多的“模型”。那么 ,中、西医学理论间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本质的差异呢 ?笔者认为 ,中医基本理论建构的虚拟性是其重要特色 ,这与西医基本理论建构的现实性之间的差异 ,也许是我们进行中、西医比较与结合研究时所不应当忽视的。虚拟 ,是人对世界、对象、活动、意义等的人化形式的构建 ,这些人化形式主要是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9.
在双语家庭中,如何用两种语言来教育孩子,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地方的父母所面临的一个问题。Ronjat(1913)曾提出过一种“一亲一语”的理论,建议父母与子女交谈时,应该严格地各自使用一种指定的语言,直到孩子在实用中能分辨这两种语言为止。他认  相似文献   

10.
陈赟 《哲学动态》2022,(10):37-40+127
<正>陈少明“做中国哲学”的哲学探究理念和实践,为在当代中国做哲学提供了一种道路、一种典范。他不仅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且以自己的哲学创作实践提供了具有类型学意义与激唤作用的案例。这一典范的要点在于肯定中国哲学作为地方性知识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在此是一个“地方性”的限定,是人文之“风土性”(和辻哲郎语)显现,普遍性既是由内容——即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经验——提供,也与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普遍性的思想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语言博弈论与科学博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晓嘉 《哲学动态》2001,51(5):28-30
一、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到辛提卡的语言博弈“语言博弈 ,Language game”概念源于维特根斯坦。它又被学者们译作“语言游戏” ,因为“game”既有“游戏”也有“博弈”的含义。其实博弈本身也是一种游戏 ,只不过它更强调弈手间的对抗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就维氏对“Language game”的运用而言译为“语言游戏”是恰当的。但从辛提卡理论中“Language game”译作“语言博弈”更准确。维特根斯坦是在批评自己早期的语言图式论时提出“语言游戏 (game)”概念的。语言图式论中有一个基本观念 :名…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与“生活形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确定性”与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等概念一样,是与知识有关的一种重要性质,因而是认识论必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半时间中集中研究了这一问题。他写下的有关这方面的思考笔记,死后以《确定性》为名出版。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的思考所直接针对的对象,是摩尔在反驳怀疑论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论证。摩尔这方面的思想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a.他列举一些所谓“常识”(Commonsense)性的命题,如:我有两只手;我是一个人;地球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等等,宣称“我确定地在此时知道(know)这些命…  相似文献   

13.
胡海忠 《哲学动态》2022,(11):35-44
“理”这一语词被思想话语所重视是发生于魏晋时期的事件,但当时仅作为一种“虚位”的语言形式,而非内涵明确的“定名”。《人物志》单辟《才理》篇构建起才质与“理”的对待关系,在统称四种差异之理时将“理”提升为一个与“道”内在相关的语词。这种倾向在王弼那里更为明显:“理”与“道”相类,指向了无形无名的统一者,同时“理”也被用来指称有畛有名者的“自己而然”,这一语词刻画了“道”“物”一体关系的两个维度。郭象将性分的根源、主客冥合的自然状态归结为“至理”。“至理”指称了一种无法被彻底消融掉的根据性,这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对“自生独化”这一郭象哲学的究竟结论进行反思。以“知之所不知”的无限客体作为有限者“不得有穷”的背景,郭象揭示出有限者自生独化充分实现的“自得”,应是其哲学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4.
最近以来,馮友兰先生发表了許多文章,闡述了他的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观点。随着討論的深入,馮先生对这个观点,不断地作了一些补充,論点更加系統,我們和馮先生的分歧所在也就越来越明白了。馮先生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观点,概括起来讲是:一、所謂“普遍性形式”,“就是把一个阶級的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都是以超阶級的形式提出的”实质上馮先生所謂的思想的“普遍性形式”,也就是思想的超阶級性。这种思想的“普遍性形式”和思想的“阶級内容”的关系,照馮先生的看法就是:“普遍性形式即寓于它的阶级性之中”。  相似文献   

15.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 (familyresemblance)的“语言游戏”观 ,以此来否定和消解传统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维氏的这一理论影响极为广泛 ,并被奉为是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理论突破。然而本人认为 ,“家族相似”理论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 ,其中包含着内在的逻辑谬误。如果我们沿着维氏的思维方式走下去 ,否定事物之间客观的共同性关系的存在 ,必然会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沼。事实上 ,当下盛行的与维氏之家族相似理论具有实质一致性的各种相对主义 ,已经表现出其内在的和根底上的虚无主义气息。因此 ,如果说家…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与20世纪新教神学的关系可以通过他对布尔特曼的“解神话化”的评论反映出来.这个评论围绕着“自我理解”的问题展开并纳入到伽达默尔的游戏论中来加以深化,它表现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立场有一种综合布尔特曼的新自由派神学和巴特的新正统派神学的倾向,而这又同他将海德格尔前期和后期思想相结合的学术道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孙立新同志在《关于结果补语的分析方法》一文(载于1986年第1期《逻辑与语言学习》)中认为,“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的结构形式不同,前者是“代词 动词 补语 时态助词 宾语”(简称A式),后者是“代词 动词 补语(这个补语是动宾式词组)”(简称B式),用符号法表示就是:  相似文献   

18.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的贫民教育家。他反对当时经院主义式的教育,主张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寻找教育、教学的心理根源。这是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的核心。他强调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要求有一个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心理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并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在《论教学方法》一文中,他开门见山地说我探索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一、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理论来源裴斯泰洛齐接受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其亲身实践中敏锐地感觉到社会、教育与人的…  相似文献   

19.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1,24(3):334-338
“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的发展研究是西方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迄今已取得长足进展并前景看好的热点探索领域。本来,“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常常不过是指称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法(heuristic)。但后来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儿童对心理生活的认识真的是一种“理论”,这就形成了所谓“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  相似文献   

20.
继亚里士多德将悲剧的本质视为悲剧人物的偶然过失之后,谢林首次将辩证法引入悲剧理论,他将悲剧的本质定义为“自由”和“必然”这一对最高哲学理念之间的冲突关系,以此回应人物过失说所带来的偶然性挑战。悲剧也得以从关注艺术形式完满性的“悲剧诗”转向呈现哲学理念的“悲剧哲学”。黑格尔承接了谢林的这一讨论,将自身分裂、自我和解的辩证法思想与悲剧理论密切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伦理实体”,悲剧所呈现的不再是最高的哲学理念,而是有限环节的伦理实体力量,这种转换使得进一步的超越成为可能,悲剧的和解也不再是谢林那里双方所达成的平衡状态,而是一个朝向更高理念的动态扬弃过程。悲剧同辩证思想的结合使得悲剧理论从“悲剧诗”走向“悲剧哲学”,这种创造性的建构赋予悲剧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