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不尽的康德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是法国哲学群星灿烂的时期,显示了一种世纪末和世纪交替的特色。这时的法国哲学家每有新的精彩议论,常使人在眼花镜乱中惊心动魄。但法国的这些哲学新星,都有深厚的学问基础;他们是“现代的”、“后现代的”,但他们并没有把“古典的”抛开一边,而是认真地研究它,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的创新在理论上厚实起来。这是“学问”之道。德罗兹(GillesDeleuze)是法国哲学新星中的一员,思想相当激进,但1963年,他出版过一本论康德哲学的书,叫“LaPlilosophieCritiquedeKaut”。这本书1984年被译成英文出版。我最…  相似文献   

2.
J.L.奥斯汀通常被看作是战后英国牛津普通语言派哲学的理论权威,以对语言用法精微区分的高度敏锐而著名。对牛津普通语言哲学有一种非常流行的批评意见,即认为它过分着迷于纯语言问题,而对世界不感兴趣。罗素就尖刻地批评牛津哲学家是在研究“糊涂人能说糊涂话的各式各样的方法”①而放弃了“理解世界”这样一个传统的哲学任务。我以下的论述将表明,以罗素为代表的这种批评意见至少对奥斯汀的哲学来说是不适当的。在《为辩解辩》一文中,奥斯汀把他自己做哲学的方式称为“语言现象学”,并明确指出语言现象学所研究的是“在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走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探索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创新是学者们关注较多的话题。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其中,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的“自己讲”、“讲自己”的观点尤其引人瞩目。张先生在此方面的系列观点,对于增进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哲学的自主性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张先生关于“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哲学转生规律”以及“和合学”的论述尚存在诸多待改进的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讲”、“讲自己”的哲学史观,对于提高中国哲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笛卡儿在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他引入了“思 (考 )”这一概念 ,并使它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 ,从而开创并形成了认识论的研究。他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他的名言“Cogito ,ergosum”。这句话的英译是“Ithink ,thereforeIam” ,德译是“Ichdenke ,deshalbichbin” ,而汉译一般是“我思故我在”。按照我的理解 ,笛卡儿的这句话 ,英译和德译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汉译却有问题。它的正确翻译应该是 :“我思故我是”。在本文中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①一笛卡儿从怀…  相似文献   

5.
“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这句话,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倡导的存在主义中的一句名言。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中,还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这些意见,曾经赢得了当代一部分青年的欢迎。曾几何时,“自己选择自己”、“自己设计自己”之类的口号,在一些大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激荡不已。因此,化一点气力研究一下这个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6.
“田野哲学”是美国近来兴起的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新理念,它的出现与当今美国哲学界倡导的跳出书斋、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新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田野哲学”不是“田野调查”方法向哲学领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为哲学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部门,而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哲学层面的思考。“田野哲学”的定位是元哲学层面的哲学方法论,它主张对哲学进行“去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路,以非哲学家人群为读者对象,增进哲学的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7.
汤拥华 《学海》2003,3(3):33-39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长久以来,我在自己的法国哲学研习中有一大困惑:我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方向主要是当代法国哲学,对于我来说,本应属于"自我"之传统的中国哲学反而成为"他者"或"异托邦",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却成为了陌生、隔绝的世界;那么,作为"自我"之研究领域的"法国哲学"如何接纳和吸收作为"他者"的"中国哲学"?换言之,我应当如何在研究"法国哲学"的同时思考"中国  相似文献   

9.
一、实证主义在我国的简要回顾实证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潮,也是西方哲学中最早宣称要用实证科学作为哲学基础的哲学流派。它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出现于法国,40年代出现于英国,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后来被称做实证主义鼻祖的法国的孔德与英国的密尔(旧译“穆勒”)和斯宾塞。进入20世纪后,实证主义哲学在欧洲经历了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而美国的实用主义也与实证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实证主义哲学传入我国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末,孔德的实证主义和密尔的逻辑学就通过严复的译著而为国…  相似文献   

10.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11.
“领域哲学”又叫“学科哲学”、“部类哲学”。在英文中,以“Philosophy of……”来表示。它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各个具体学科领域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综合与概括,是对这些学科存在基础的哲学反思。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2.
“思” (cogito,“意识”或“语言”)之外有没有“在” (being,“有”或“是”)? “思”外之“在”是否只是“思”为自身所建构的逻辑基础和合理性根据? 如果“思”外有“在”, 它如何在“思”中显现、如何被言说? 如果“思”外无“在”, 我们的意识为何能自觉到自身的非自足性而去寻索一个“思”外的存在论基础? 如同康德所言人性中潜存着形而上学的本能冲动, 言说不可言说者成为哲学的千古悖论。古代哲学撇开其显现方式而直接断言终极实在, 当代哲学注目于语言和意识的显现而拒绝言说终极实在, 笛卡尔则居于二者之中。人们一般认为笛卡尔…  相似文献   

13.
近10—15年来,哲学解释学(释义学)在西方风靡一时,在西方哲学和社会各流派中,它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这种情况引起苏联哲学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哲学解释学已经成为苏联哲学界研究和批判的重点对象之一,而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理解’则已成为苏联哲学界进行正面探讨的理论课题。苏联哲学界对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和“理解”问题的关注起始于70年代初。到了7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哲学刊物发表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多起来,有关的专著也陆续出版。80年代以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对“理解”的哲学理论问题进行正面、专题研究的著作已经出版了7—8本之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 ,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的看法,颇有分歧。本文作者采取了与过去论者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是孤立地就字面意义上去研究,而是把它放置于方以智整个哲学的逻辑体系中,从总体上,从它与其他有关范畴、命题的联系上进行研究。由此对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的原义和实质提出了新看法。  相似文献   

16.
欧阳谦 《世界哲学》2013,(1):112-122,161
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不同的哲学派别及其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批判理由.比如,分析哲学用“证实原则”来拒斥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用“有根的存在论”来声讨“无根的本体论”.本文所论述的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则是从“尚未存在”出发指责传统哲学的停滞和保守.作为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哲学家,布洛赫力图伸张哲学思考的未来向度,用以证明实现人类自由王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 ,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 ,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 ,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 ,从“寻求最高原因”转向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 ,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语 )。这样 ,马克思哲学便终结了“形而上学” ,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 ,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我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Truth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逻辑学的一个关键性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把它译为“真理”。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与逻辑学所研究的truth与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义下的“真理”,两者的涵义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义下的“真理”主要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性认识,它在一般意义上不是指某一个单独的真命题或语句,而是倾向于指某一个理论体系,即由一些命题组成的系统;而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与逻辑学所研究的truth主要指真命题或语句,即其值为真的东西。鉴于这种…  相似文献   

19.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时代”理论研讨会,于2004年5月29日在济南召开,来自《哲学研究》编辑部以及山东省内的约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及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自己后期经济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理论,是他晚年在历史辩证法话语的特定主体向度中,对科学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统一理解的一个重要观点。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里,这一重要的理论只是在抽象的“未来人类解放”这一逻辑质点上被简单诠释。依我所见,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的理论确证,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命意,而科学地深入理解马克思这一重要论点的本真含义,对于我们今天对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否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