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伦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有了本学科“古老而年轻”的历史,这是伦理学自身的进步,也是哲学发展的进步。有待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伦理学离开哲学究竟能走多远?存在一个非哲学的伦理学吗?对道德的伦理学思考和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可能分离吗?真正的哲学不触及道德人生吗?真正的伦理学不是哲学的吗?……本文针对片面强调二者分离的倾向,力图通过揭示道德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结构与伦理学的诞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 ,伦理学作为人生哲学注定了与哲学这一永恒主题具有特殊关联。伦理学总是与对人性的理解纠结在一起 ,“善何以必要”与“人的存在何以可能”这两重提问之间很难截然加以分离 ,因为道德的生活本来就是人所追寻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看 ,伦理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或许可从对人性结构的理解中找到终极根据。一、人性的结构在历史上 ,哲学对人曾有双重误解 :要么把人看成是超自然中的一员 ,竭力将人理想化 ,进而认为人与神无异 ;要么把人看成是自然中的一物 ,竭力将人生物化 ,进而认为人与动物无异。我们认为 ,人实际上总是从两…  相似文献   

3.
基本理论道德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李奇 哲学研究11道德建设的大纲许启贤学习与研究12浅论中国特色的道德文明樊浩南京师大学报4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宋惠昌 理论 月刊lO共产主义道德的八对范畴李光耀高等学校 文科学报文摘5关于伦理科学体系的一点思考俞晓阳 国内哲学 动态ll伦理学基本问题之管见陈楚佳郑洲大学学报8再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兼与谭维克、陈平等同 志商榷壬兴洲东北师大学报4《“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争”外议》质疑夏伟东 国内哲学动态12伦理学研究方法新探魏磊等学习与探索4伦理学现代化的思考李抗美江淮论坛…  相似文献   

4.
论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指西方伦理学对人类道德生活的论证方式。作为一门哲学的基本学科,两千多年来,随着西方社会从古代经中世纪直到现、当代的发展,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方式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这一演变不仅形成了西方古代和现代的两种伦理学范式,而且还反映出西方古代和现代道德生活的不同。了解这一过程,不仅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线索,而且对于我们合理地组织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本文拟根据德语的相关文献,从古代的幸福论和现代的义务论、客观的宇宙论论证和主观的人类学论证、最高的价值是不可…  相似文献   

5.
现代道德哲学常常在“正当”与“善”二者谁更优先的问题上争执不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涉我们对道德哲学性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现象学、女性主义伦理学以及儒家伦理的视角来补充康德主义伦理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挑战主流的道德认知理论对何谓道德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真正实现了诠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统一,并从存在论意义上将实践理解 为伦理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关于行为规范的伦理学,伽达默尔的“哲学伦理学”从存在论 的高度处理实践哲学与价值伦理的内在联结,并把价值存在论问题当作伦理学核心,通过实 践理性反思,回溯前科学的人与对象的原始关系即人的现实存在的明见性来思考和确立人 的普遍价值意识与“共同的伦理”。同时,伽达默尔指出了当前伦理学发展的困境和新突破 的可能:既继承和吸收康德的先验主义道德哲学的严格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纯粹性和无条件性 ,又高度重视和肯定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人之具体存在伦理经验的有条件性、可疑性、境况 性,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作为一门哲学的伦理学如何可能”。伽达默尔的伦理学思考触及 了伦理学本身的存在论分析,是当代伦理学发展不应忽视也无法绕开的重要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伦理学理论形态都必须面对“道德具有何种力量”的问题.韦伯的理性主义伦理学沿着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思考这一问题,一是展开价值哲学的探索,着力探讨伦理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由此确立起一种“文化—规范”的论域;一是做出历史哲学取向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伦理作为价值符号生产之一种形式,曾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以此形成一种“经验—历史”的研究场域.韦伯的伦理思考是在其解释社会学范围内展开的,因而不可避免具有内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社会经历着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但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带来的却是现代性道德困境问题.面对现代性道德困境,现代正义自由理论主张正当先于德性;而德性伦理学则主张德性先于正当,倡导返回“亚里士多德”.但实践证明二者均未能很好地解决现代性道德困境.一种可能的思路或许在于走近康德,倡导正当与德性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9.
李存山 《现代哲学》2002,3(1):69-73
面对各种挑战,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仍需要作切实的严肃的思考。儒学已不可能恢复其历史上的“独尊”地位,但它要恢复其活力,成为现代社会多元哲学中的“一元”,就必须完成其现代转型,成为一种现代的“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承担起“人类各种价值的总协调”这一哲学使命。新儒学需要与其他学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良性的互动,不仅在“正德”方面突出其价值,而且在“利用”(经济)、“厚生”(生活)、“致知”(科学)和“立制”(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学说逐渐达成“重叠的共识”。人类在21世纪将更加提升“交往理性”,更加重视“正德”.儒学在2l世纪将彰显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伦理学界近年来在对道德的理解上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道德的根本在于道德主体的个人行为,因此认为应当从"行为哲学"出发重新确立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道德主要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因此认为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不仅应当注重个人责任,还应当看到他者、他人、行为的社会条件等因素。因为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不是通过动机表现出来的,而是从事件、活动、政治方面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致力于伦理学基本原理在实践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黑尔哲学活动的一大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合理地思考实际道德问题的方法。”(《政治道德论文集》,序言,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黑尔主张政治道德的确立不可能诉诸于直觉,而只能建立在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从形式伦理学到实质伦理学:马克思对西方近代伦理学的“解构” 在当代哲学的最新格局中,由于传统秩序崩溃和价值多元化导致现代人生活理想的严重危机,使伦理和政治问题发展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在这一新格局中,马克思哲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以致所有涉及现代伦理学问题的学术探讨都必然是与马克思的对话。然而不难发现,马克思学说中并没有一个严格学术规范意义上的伦理学理论。至今我们仍面临一个看  相似文献   

13.
1)新的生物遗传研究 ,比如克隆 ,再次提出了“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这一棘手问题。您对此的观点是什么 ?您认为 ,“哲学”在这场论争中扮演什么角色 ?对于伦理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我想我能说的不多。但对于伦理学我倒是可以泛泛地谈一些看法 :它是如何被研究的 ,以及它应该如何被研究。在此我想谈两点。第一 ,伦理学发轫于古希腊时 ,它研究的是道德层面上和社会层面上的优秀品行。不同的美德是优秀品行的不同形式 :从字面意思上讲 ,一个有美德的人是一个社会生活舞台上的优秀表演者。但在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规范莅临之时 ,社会上却出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阐述了康德伦理学的人学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指出世界公民的预设揭示出康德需要论证之人的社会历史底蕴 ;启蒙之人的假定则揭示出他需要论证之人的现实特性。其次 ,分析了康德“人为自己立法”的道德人学的基本座架是文明的、社会的理性自由公民 ,道德立法服务于“人之重造”这一现代理论。在康德强调的道德命令 (可概括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是出发点。再次 ,透析了康德伦理学起点上引发的现代性基本难题 ,启发人们必须从生活的整体或实践的总体性中去思考和把握当代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胡楠 《道德与文明》2018,(1):154-160
正人权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人类基本利益与需求的保障。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底线原则和行为规范,人权为道德体系和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论证基础和价值依归。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我国伦理学的价值观念也正在发生从过  相似文献   

16.
唐凯麟教授的新著《从旧道德到新道德》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4月出版了。该书依据道德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依据当代道德生活的内在过程和实际经验,对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了许多有益探讨。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新探讨了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作者开篇就以“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个“永恒的课题”作为轴线,从“人和道德”、“道德和社会”“道德和做人”等问题的论证中,展示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伦理学基本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换言之,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的思想、观点的科学理论。伦理学以道德为对象,所以道德的基本问题,自然也就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呢?学术界的看法很不一致。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见解,就是所谓:“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历史条件决定道德,是道德的基础;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历史条件又有反作用”。笔者认为,此种见解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通过人们的社会活动而起作用的。但道德究竟应当如何适应社会以及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却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不仅与伦理学的研究相关,而且与哲学基本原理的研究联系在一起。近几年来,由于哲学基本原理有关内容研究的相对薄弱以及哲学研究同作为其分支学科之一的伦理学研究的过分疏远,使这个问题的解决难以有重大的进展。本文拟从伦理学与哲学原理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对道德的适应关系作一尝试性考察,并以此就教于专家与读者。  相似文献   

19.
简讯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第九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6月25日至29日在中山大学召开。钟明华教授主持了会议。会议收到提交的论文37篇,与会的中韩双方代表共51位,会议围绕着“社会变革中的青少年道德问题”的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肖川博士就“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教育问题”作了主题发言;韩国伦理学学会会长金镐城先生以“为了亚洲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念”为题目作了主题发言。 会议期间专家们围绕此次会议的主题分别就现代社会的本质与特征、社会转型的过程与规律及其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提出的挑战;现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以来公私德之辨的思想脉络,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从重视以公私德为视域来研究道德,到反思、反对以至后来主张取消这一诠释框架;从内容上看,显示为从反思传统儒家私德观从而主张建构公德,再从强调公德研究到重返对道德本身的考察。这一思潮表现出从外在性地注重分辨道德的“公”与“私”,逐步转向内在性地阐释伦理学的元初观念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在新的层次上重新确认道德主体、价值规范及其二者的耦合关系。这种厘清既符合传统中国哲学对道德“本体”的追寻,也契合现代道德哲学对更广领域内自由与道德法则、宗教之善与政治之公正以及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之间应有之关系的求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