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追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认识主体,人通过实践在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中把握客体;作为利益主体,人通过实践改造客体以满足自身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  相似文献   

2.
"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就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统一,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正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而这样的伦理意识早已蕴含在儒家以"仁"范畴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仁学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3.
孙伟 《道德与文明》2021,(4):150-160
理性与情感的关系是东西方伦理学关注的一个核心议题.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伦理德性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对一个人情感和欲望塑造的结果,它使得人们具有了相应的道德情感和欲望,也成为理性思考的起点.实践智慧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理性思考,针对具体情境而进行的道德理性判断.一个正确的伦理行为必然结合了伦理德性和实践智慧、情感和理性.与之类似,荀子认为礼义制度通过日久天长的熏陶而逐渐矫正、教化、引导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之趋向道德的结果."义"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理性能力,它为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和框架.正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融合互生发展一样,荀子的"情"与"义"也是相互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了人的完善德性的实现.荀子关于"从义不从父"的主张集中反映了理性与情感相融合这一美德伦理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科普宁在本文中讨论了普遍客观规律与辩证逻辑方法、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知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观点值得注意:第一,“人的观念、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物化了,变成了已经不依赖于意识即主体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另一方面,客观现实的对象为人所占有,人化了,成为人的自然器官的继续、加强和延伸”。第二,“一切认识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的认识无论按其形式来说或者按其内容来说,始终是理性的。另一方面,人的认识在其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没有失去它跟感性的联系”。在他的《作为逻辑的辩证法》一书中还说“感性和理性不是两个阶段,而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由以组成的两个因素。感性与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统一,并不是说它们一个紧跟着另一个,而是说这两者都必然参与我们的认识”。“在列宁那里甚至没有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这样的术语”,把感性与理任看作先后相接的两个认识阶段是“形而上学家才会准许的”。(这段文章已译出,插入本文,用括号[ ]标明。)关于知牲与理性,请参看本刊今年第七期科普宁的文章《知性与理性及其在认识中的机能》。  相似文献   

5.
Tugend一词从词源学上来讲,有美德、德行和能力三重意思。尼采认为,苏格拉底将理性求知等同于德性,亚里士多德将自然德性(植物性的生长能力)排除于人的德性之外。基督教兴起以后,德性逐渐与能力脱离了关系。于是,理性概念成了评判一个人是否有德性的唯一标准;然而与此相反,德性首先应该与卓越的自然能力有关,它牵涉人的本能,而不是理性;自然能力源于健康良好的生长,能够健康良好地生长就是幸福,因此幸福是生命的前提,而不是目的,展现自我的德性和能力才是目的;生命只有摆脱道德重负,重新回归无辜和健康,才能够获得幸福,并进而实现自身的德性。  相似文献   

6.
重思感性活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是康德和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共同出发点,但康德看到的是“活动的感性”,而马克思强调的是“感性的活动”。从表面来看,这只是词语的颠倒;从内在机理来看,却是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活动的感性”引申出科学知识与道德信仰的划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感性的活动”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彰显着实践活动涵摄认识活动的一体关系,其理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人对自然合理性态度的形而上学根据只能是“感性的活动”,它内在蕴含着“人应当怎样行动”的绝对道德律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凭借人的理性能力确立的改变世界所应遵循的普遍价值原则之一,对人的经验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范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方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通过压缩和简化,从“人”这里抽出感性或理性,将之归结为人的全部,以此为预设,它们都希望通过构建某种普遍原则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生活领域的问题,统称为规则伦理.在德性伦理看来,因为对人及其幸福的误解,离开德性论规则,规则伦理知识与伦理生活出现了某种脱节,追寻德性于是成为了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出路,而这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中寻找智性资源.亚里士多德作为美德伦理系统经典的阐述者,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为当代的德性伦理方案提供直接借用的资源:幸福目的论的解释框架为德性伦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点;对幸福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德性伦理搭起了生活目的的范式;在德性与规则之间追寻幸福为伦理学把握人类生活、建构德性伦理方案指明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刘强强 《哲学动态》2022,(7):78-84+128
“圣贤气象”为儒者的有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于他者的意象,是感性与理性、生命与形式的统一,具有着整体性、时机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以德性为主,知识、思想、经验、性格、气质等要素均参与到“圣贤气象”的主体生成之中。尽管宋代理学存在着“理性压倒感性”的倾向,但“圣贤气象”的根源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动态和谐关系。于宋儒而言,“圣贤气象”是具身化的道之显现,具有感性的美感并不断呼唤着他者的感知,成为了儒家经典诠释的重点和儒家示范伦理得以维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真理与德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与德性的和谐主要体现为:二者都体现人类追求的实践的一种内在的满足和快乐,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和自我完善;二者的统一是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真理与德性的指导。实现真理与德性的和谐需要从加强教育、践行法治、健全制度、发展生产力与科技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人的感性解放与精神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的感觉解放、感性革命和全面发展成为全球化的21世纪思考的中心。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这一论断对全球视野中人的感性解放和精神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人类文明史,世界历史的发展无非是体现于感性与理性内在系统结构的辩证的矛盾运动。感性与理性既是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又是构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二者的建构、整合和内在适度的  相似文献   

11.
“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相似文献   

12.
高志强 《心理科学》2018,(5):1274-1279
儒家肯定感性忧乐的自然合理性,但是认为感性忧乐有待于外,陷溺于感性忧乐,容易使人流于以物役心的异化状态。儒家忧乐思想的根本形态是德性忧乐,德性忧乐的根据是本心自足之德性。儒家以德性之忧作为德行修养的内在心理动力,德性之乐是在德性彰明过程中本心情感的自然涌现,可以统摄和超越感性忧乐,实现忧乐圆融。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伦理系统,它兼具德性伦理和德行伦理、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儒家伦理学无疑是一种德性伦理学,但是它也是一种以行为为中心的德行伦理学。而儒家所阐发的行为伦理构成了儒家德行伦理学的核心,它所揭示的"行""为"和"行为"范畴的义理,鲜明地体现了儒家责任伦理所包含的做事、不做事、应做事等本质规定性,充分体现了高度的实践理性智慧。儒家行为责任伦理体现为三大层面:一是行为责任伦理的基本规定,二是行为责任的内容指向,三是行为的责任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5.
赵伶俐 《心理科学》2007,30(4):878-882
通常认为审美理性对审美感性有消极影响。这至少对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一种障碍。本研究以审美概念理解作为审美理性活动的典型式,对二者的实际关系进行探索。实验对象分为A类普通被试和B类艺术专业被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否通过专门的审美概念学习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审美概念理解与审美感性水平的发展都呈共同上升趋势:通过学习训练,审美概念理解程度有显著提高,且显著有助于AB两类被试审美感受总水平提高;审美概念理解的“合理性”(正确性与精确性)是对审美感性各因素影响的显著因子,而其“事实例举”对于审美感性中的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情感等是显著因子。A类小学5年级被试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B类大学美术专业2年级被试的审美感知,实验前后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审美理性对审美感性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伦理学涉及行为中的人.伦理学是关于善(Guten)的学说.作为自由的、有理性的存在者,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幸福.然而,"幸福"并不是简单的,主观上的满足,而是根据理性的尺度实现了理想.因此,伦理学涉及到对"主观真实性"的条件的分析.一种美德伦理学断言:这些条件首先在于拥有德行.根据传统的理解,道德德性是人类人格的表达,因此,在真理和理性中视为好的东西,在主观上也作为好的呈现出来:即道德德性对于行为主体的理性来说是情感上的需要.道德德性针对行为主体对善的情感需求来提高实践理性,特别是在能力方面,也包括认识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并且有效地实践.因此,道德德性就存在两方面的任务,即人类学和认知实践的二重任务,而没有借此定义道德义务,或过多地对道德原则、规则或规范进行理性地讨论.  相似文献   

17.
肖雁 《管子学刊》2007,(1):33-37
从性、天统一的德性论,到“德教”、“成德”的德性生成论,再到以德行仁的仁政学说,呈现出了孟子道德形上学的基本理路和环节。这一思维理路反映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8.
感性、理性和悟性──中西医理论差异的认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理性和悟性──中西医理论差异的认识论探源山东医科大学研究生(250012)王振华一、感性与理性的分离—西医认识活动方式人类的认识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即感性方面和理性方面。感性活动的特征是具体、形象、直观、模糊、主观;理性活动的特征是抽象、清晰、客...  相似文献   

19.
恐怖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一种被普遍使用并且适用的政治手段,但在美国基本掌握了恐怖主义话语权的背景下,反恐战争积聚着越来越大的仇恨。正义与德性成为反恐战略的最终选择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命题,如果国际社会要想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那就必须建立一种“道义相归服”的“人类关系趋同”走向,美国也应该从根本上摒弃道德优越感和全球使命感,并以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对待异质明。  相似文献   

20.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