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泊尔兰毗尼圣池 摩耶夫人生乔达摩之前在圣池中沐浴,也是佛陀出生以后的第一次沐浴处,照片后方的帐篷是佛陀的实际出生处。  相似文献   

2.
释惟贤 《法音》2000,(8):40-40
蓝毗尼园敬礼瑞气满园庆佛生,大千世界放光明;今来圣地深顶礼,像教衰微盼复兴。 谒阿育王石柱江山一统独称雄,圣教弘传建奇功;石柱铭文烁千古,巍然屹立万丛中。 谒摩耶夫人庙顶礼摩耶表敬心,释迦养育有深恩;肉身培就法身德,忉利为说地藏经。 中华寺即景二首黄瓦红墙万绿间,宝殿巍巍像庄严;佛旗飘飘迎风舞,梵音重响法王天。当年佛陀诞生地,今日中华建道场;从此五洲传真理,中尼史上添新章。 吊迦毗罗卫城六首 一片荒芜地,昔日迦毗城; 皇宫留遗址,相对东西门。 凄凄野间草,老树成丛林; 面对荒凉景,无言慨古今。 释迦大智…  相似文献   

3.
迦毗罗卫何处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迦毗罗卫城是释迦牟尼的故乡。它座落在喜玛托雅山南麓,是释迦族聚居的古迦毗罗卫国的首都。释迦牟尼是该国净饭王的太子,本名乔答摩。他出家成佛后,别人尊敬他,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准备降世前,从兜牢天下视大地,发现了迦毗罗卫这一美丽、富饶、庄严、神圣的地方,于是化身为六牙白象,使净饭王的摩耶夫人感梦成孕。临产前,摩  相似文献   

4.
凌海成 《法音》2000,(8):31-40
四 5月28日晨,中国佛教代表团全体成员在告别蓝毗尼、前往奇特湾(Chitwan)皇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之前,到白尔瓦市南4公里的尼印边界小镇苏纳里作短暂参观。苏纳里是尼泊尔与印度商业和旅游的重要关口,过边界往东南,依次是拘尸那城、毗舍离、那烂陀、王舍城、菩提树耶等佛教圣迹;边界以北就是蓝毗尼、连毗罗卫国及摩耶夫人娘家遗址等圣迹。但苏纳里却是一个混乱、肮脏、车辆人流拥塞严重的地方。尼泊尔和印度的老百姓在边境可以自由来往,无须办理任何手续,所以大篷车、公共汽车、吉普车、拖拉机、牛车、马车、三轮车、自行…  相似文献   

5.
莲花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迹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迎牟尼下凡降生到速毗罗卫国的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膘俄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后来摩耶夫人在婆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呜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  相似文献   

6.
种菜小记     
闲云 《法音》2000,(8):41-41
随着中国僧团入住蓝毗尼中华寺,汉传大乘佛教的种子又重新播撒在佛陀的故乡。古德有言:法轮未转食轮先,修行进道、弘扬佛法,也要靠适当的营养来资养命根。 在佛陀时代,沙门释子依照佛制是托钵乞食或接受施供,今天的上座部佛教僧人仍保持着这样的传统。因地域关系,中国汉传佛教却有着不同的习惯。 汉传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素食。不过须根据人体需要,用丰富的菜蔬来补充营养的缺乏。如是吃菜又成了第一大问题。而尼泊尔人的饮食习惯,是以一种叫“摩色拉”的粉末调味,以土豆为主料炒制的混合菜,味浓而辛辣,再配上黄灿灿的尼巴利小豆…  相似文献   

7.
蓝毗尼简史     
定慧 《法音》2000,(7):13-15
蓝毗尼(Lumbini)位于尼泊尔狭长领土中间位置的最南端,距离尼泊尔重要边境城市白尔瓦(Bhairahawa)约21公里,离尼印边境最近处仅七、八公里。蓝毗尼在尼泊尔特莱平原上,属恒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30-70米。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47摄氏度,6至9月为雨季。蓝毗尼在古代属于北印度,相传为古印度拘利国天臂城主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蓝毗尼园位于古印度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之间。 根据佛传记载,公元前565年(佛陀诞生年代诸说之一),迦毗罗卫国(Kapila…  相似文献   

8.
觉灯 《法音》2000,(7):20-21
月光下的蓝毗尼,皎洁如水。月亮的银辉,把蓝毗尼园映照成一个至善至美、如诗如画的琉璃世界。 我站在中华寺的月台上,仰望着蓝天明月,沐浴着圣洁银光。稍一俯首,便看见赵朴老题写的“大雄宝殿”四个字在周围琉璃瓦的映衬下放射出银色光芒,好象在细细私语──“斯人已去,夫复何言!”只不知普天下类似的匾额还有几许?“明月春风,不劳寻觅”,老人家肯定知道这座他亲自命名的“中华寺”已经在佛陀家乡转起法轮……而今晚这十五的月亮,莫非也喻示着他老人家的“助德圆满”? 我停顿一下思绪,不禁想出去走走,去找寻那种由晦而明、由…  相似文献   

9.
寒梅初绽,枫叶飘香,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初冬季节,和煦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给我们带来祥和般的温暖。中泰两国的弟子们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情,顶礼膜拜在伟大佛陀的金莲花座下。让我们共同忆念生命中每一次的灵光乍现,让我们一起珍惜修行中每一滴的甘露醍醐。缅怀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在那落英缤纷的蓝毗尼园,一个风和日丽的四月天,是您,我们尊敬的佛陀!示现降诞到人间的吉祥日子。朵朵莲花在清净池里绽放,双双飞鸟在无忧树上团圆。太子步步脚踏莲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为着救度苦难的众生,用您慈悲智慧的金口,道出了第一句圣…  相似文献   

10.
佛教崇尚的花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有几种花木经常出现。虽然它们本是人们生活中的普通草木,但由于佛教赋予它们美丽而神秘的传说,因而成为佛教象征的名物,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莲花——一佛教的象征据佛经记载:佛陀本为天卜的菩萨,准备下凡降生到迎毗罗卫(今)已泊尔境内)国王净饭王家。佛陀降牛前,净饭{的宫廷中现出八种瑞祥之相,百鸟群集在王宫顶上,鸣声相和。四时花木,悉皆荣茂,池沼内突兀盛开大如车盖的奇妙引b王后摩耶夫人得到预感退人后宫,凝神静思。这时,菩萨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来人胎佛陀成道后,转法轮怖道)时坐的座位叫“…  相似文献   

11.
一尼泊尔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自古有山国之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形容泥波罗(尼泊尔)国“地多硗确,如骆驼背。”据尼泊尔民间传说,现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带的溪谷即尼泊尔溪谷,原为一巨大的湖泊,湖内开着一朵奇异的莲花。后来文殊师利菩萨由摩诃支那(中国)五台山来到此地,一手执宝剑,一手持书卷,把山岭劈开,将湖水排出,这才有了尼泊尔。文殊师利菩萨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尼泊尔人民的极大尊敬。现在加德满都西边有一座叫做斯瓦扬布的小山,山上有斯瓦扬布寺,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所建。寺内有一造型奇特的大佛塔,塔基纯白,塔身金黄。山坡上有一座文殊师利菩萨庙。西边一块岩石上有一双深约一寸的脚印,传说是文殊菩萨留下的脚印。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蓝毗尼园,即在今尼泊尔境内。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这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5)
<正>进入五月,全世界三大语系佛教陆续进入了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圣诞的节日氛围之中。2641年前的一天,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印度北部的兰毗尼园。经典记载,佛陀降生时,园中百花齐放,天空出现九条龙,由龙口吐出香水为婴儿沐浴。悉达多太子诞生不久,就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每走一步,足下生出一朵莲花。并且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因此,佛陀圆寂后,广大佛教  相似文献   

13.
尼泊尔之行     
今年五、六月间,我跟随以一诚祛师为团长,惟贤法师、刀述仁居士为副团长,由102人组成的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了山区之国─—尼泊尔。我有幸游览了尼泊尔著名的宗教圣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园,以及新建成的中华寺和博斯博地神庙。 一、兰毗尼园 佛教徒和稍有佛教常识的人,一定都对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并不陌生。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按当地的风俗要回娘家临产,从迦毗罗卫国回娘家的路上经过兰毗尼园,在一棵无忧树下生下了释迦牟尼。因此,佛教徒便把兰毗尼园看作是佛教圣地,以来此朝圣为一生之荣。中…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00,(7):4-4
尊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阁下,尊敬的各位贵宾、各位长老,女士们、先生们: 出席中华寺落成及佛陀圣像开光庆典,我感到非常荣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蓝毗尼社区寺庙圣地建造中华寺和佛陀圣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尼泊尔人民的诚挚友谊和美好祝愿,它为中国与尼泊尔的友好关系增添了新的基石。中国政府的这一礼物将给尼泊尔人民留下永不磨灭的深刻印象。 我很高兴地看到,尼泊尔人民仍然崇敬和铭记那些很久以前参访过佛陀圣迹的中国学者,如法显和玄奘。尼泊尔学者佛驮跋陀罗和艺术家阿尼哥所作的贡献也使尼中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2)
<正>我曾这样听说:那时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安居。有一天,韬德雅(Todeyya)的儿子——年青的苏巴(Subha)来到佛的住处。互相问讯后,他礼敬了佛陀,然后坐在一边,问道:"噢,乔答摩,在人类中,虽然都生为人,但有些人的生存条件和境遇低劣,有些人的生存条件和境遇优越,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原因是怎样的呢?噢,乔答摩,有的人短命、有的人长寿,有的人多病、有的人健  相似文献   

16.
《大乘起信论》,是佛灭度后印度开始中兴大乘佛法的马鸣菩萨所作。据《摩耶经》说:如来灭后六百岁已,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相传马鸣比丘为八地菩萨示现)。这说明马鸣是释迦佛于六百年前在《摩耶经》中悬记的,我们信仰佛教的人,对佛悬记的马鸣所作《大乘起信论》,是无疑义的。据说,我国唐代玄奘法师应当时印度佛教徒的要求,曾将印度失传的《大乘起信  相似文献   

17.
佛足迹崇拜是早期佛教对佛陀崇拜的一种重要形态,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徒与佛陀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早期佛教的佛陀观与实践方式。而佛足迹石崇拜又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崇拜类型,不但在佛教崇拜中具有支撑与引领的作用,而且在早期的佛教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术界过去对佛足迹崇拜的研究非常薄弱,尤其是对印度佛足迹石崇拜的渊源与特色等问题不甚明晰。通过分析《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佛足迹石的记载,对印度佛足迹石的尺寸、图纹、崇拜方式及神通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佛足迹崇拜从印度向周边国家尤其是向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8.
学城 《法音》2003,(3):5-8
一、从释迦世尊正觉缘起谈世界和平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就可以发现世界和平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家庭、民族、社会、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尊重生命的平等性、神圣…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20.
释常静 《法音》2021,(3):72-74
坐禅是指习禅者端身正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从而进入禅定之境的修行活动。释迦世尊在成道之前,先是在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踰波罗树下、目真邻陀树下、罗阇耶恒那树下各坐七天,这是佛教坐禅的开始。在佛经中,常可见佛陀及其弟子们重视修禅的记载,如《大般涅槃经》中云︰"尔时有一满罗仙人之子,……忽于中路,而见如来坐息树下,合掌问讯,却坐一面,而白佛言︰夫出家法,坐禅之业最为第一。"《分别功德论》卷二云︰"阿难便般涅槃时,诸比丘各习坐禅,不复诵习。云佛有三业,坐禅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