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望是一个涉及终极关切的宗教生存论问题。康德在能够知道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后,提出可以希望什么,并将这一问题视之为宗教解决的问题,因为出于实践理性要求的至善作为希望的最终目的,由于此生的有限性而引向了不朽和上帝;正是由于人生存在的时间有限性,生死导致的虚无问题更是作为一个生存论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存在还是不存在将人引向了对于永恒的期待,使希望成为一个终极关切的宗教性话题;正是在对完满至善和生命永恒的希望里,打开了走向无限性的未来可能之路,在这条路上无论是要解答人类存在本身的已是和未是之间的冲突,还是要将超自然的末世期盼化为开启崭新当下的起点,希望都是一种自由而超越的行为。它来自于希望者,即具有自我有限性意识而试图超越之人的自由存在本性。  相似文献   

2.
希望哲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世英 《学海》2001,(3):5-8
本文认为,那种一味强调现实性,把一切都还原为现实性的哲学,是密纳发的猫头鹰的哲学,我们应该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希望就是虚拟,希望就是战斗.希望塑造命运,希望改变命运.虽然希望不可能绝对逃避失望,但克服人生道路上重重阻力和平息各种叹息的勇气,不在于无限吹胀人的主体性,而在于对人的有限性的意识和主动积极接受有限性这一必然性事实的态度.人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人生最大最高的希望应是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与万物为一.  相似文献   

3.
宫睿 《现代哲学》2023,(1):94-101
“经验的有限性”是霍布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是指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在经验、能力、知识等方面是极为有限的、不充分的、不确定的。经验的有限性与欲求在多个层面上构成了充分的张力,语言、理性、宗教等皆可视为超越经验有限性的努力,但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验的有限性。经验的有限性造成了欲求的转换,激起对权力的追求,自然状态的景象正由此推导而出。通过对经验有限性论题的阐发,《利维坦》获得全面贯通的解释,其神学背景也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别尔嘉耶夫认为,悲剧的发生同恶相关,并进而同善、同善恶的区分相关,而既有善恶之区分,便有善恶之未分,即所谓善恶彼岸。在善恶未分之彼岸者只能是原初的自由,它先于存在,是世界存在的最终根源,并是人的自由之所本。原初自由集精神、永恒于一身,而统治着世界的则是必然法则。人既拥有原初自由,追求无限、永恒,却又无时不在必然的牢笼中,悲剧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对人的毁灭或裂伤。由于自由、精神是永恒的,是人生意义和人生命能得永恒的保证,故惟有不惧生命苦难而以自由和精神之信念同必然力量进行抗争,才是真正的克服悲剧之途。  相似文献   

5.
超越以死亡为标志的存在有限性及其所导致的整体生命意义的缺失是人类普遍深刻的内在冲动。在中西方文化中,超越性各自表现为典型的纵向—横向、外在—内在的神圣宗教与世俗历史方式。在形上意义上,人类个体存在有限性的关键时间,宗教与历史之为超越方式的要义则是以"永恒"或否定有限意义上的"无限绵延"为此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途径。历史情怀在超越性方面对宗教感的功能替代性可以为解释中国人宗教感淡薄及其历史观、家族观乃至生育观等文化现象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类形而上学的主要诉求是对精神规定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给予阐释;形而上学的超越性构成了其精神动力的追求和方向。人自身的发展在于借助于人的本性要求,并通过现实活动以冲破当下的有限性而成为无限的存在,实现精神的内在自由和现实的弹性空间。这种内在的而又具有超越的二重性在相互纠缠中,推移着人类寄托于终极关怀的各种可能性的方案及其出路。俄罗斯东正教精神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心和对普遍拯救的责任感,促使俄罗斯的形而上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独特的宗教性特色,试图以"神性"唤起人对自身完整性的追求,以信仰至上的原则来对抗精神的外化,实现人的自由,恢复"精神性"在其本真存在中的位置,以重建精神世界使形而上学凸现崇高。  相似文献   

7.
正庄子和老子同样关涉"无为",但表达的境域却不同,相比于老子,庄子更加注重人之存在的自在与自由,探讨生命如何能够超越功名利禄以及事物界分对人之存在所带来的焦虑和有限性。经验世界的界分:人之存在的实然之境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将世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本真世界,即世界的本原或本体,一部分是现象界,现象界源于本原,但并非是本原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是当代政治哲学中最引人瞩目的议题之一。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切入这一论辩,可以看到,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人的道德人格观念的基础之上的。社群主义者对这种人格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后期罗尔斯回应了社群主义的批评并进而发展出了政治自由主义的主张。此外,基于拉兹对人类能动性的独特理解,当代完美主义实现了对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的超越和克服。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的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扬弃与超越,它克服了传统文明的许多弱点。但是,由于系统的等级性、差异性,由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以及生态文明自身的内在矛盾性,生态文明也表现出内在的缺陷。所以,阐释生态文明的限度对于正确地对待过去的传统文明、正确对待当下的生态文明本身以及未来可能的新文明形态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而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古今众多文学家和音乐家创作中突出的形象。歌剧《卡门》中卡门的生存环境和她极端追求自由的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卡门在剧终时用死来忠于自己的个性、来坚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的行为,则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卡门已经成为了人类向往自由的符号,她的人生悲剧更是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相似文献   

11.
人类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必经途径,也影响着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从构词法上看,"性"本身就是"心"和"生"的会意,"心"是指道德能力,而"生"是指自然本能,这就在人的自然情欲和道德意志的张力之间形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冲突.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两性关系涉及双方的意志自由和权益责任,需要用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加以调节.因此,人类两性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关系,成为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人类性伦理关系如何从原始社会的简约严酷,经过封建社会的神秘愚昧、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不羁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美好的研究,是社会主义性伦理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其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受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影响,马克思首先以自然与自由的关系的讨论作为切入点,继而展开了对生存于现实社会即市民社会中人的自由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并最终形成了其立足于人类社会位阶上的关于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何以可能的自由观,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超越和自由问题的思维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在他看来,康德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本质出发,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存在论之奠基的进程中,达到了这一奠基的"根柢"亦即作为源始时间性的超越论想象力。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将超越论想象力生存论化为此在的时间性结构。这表明基础存在论或者说作为此在的形而上学乃是出于此在之有限性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悲剧艺术美不仅能够引起受众的心灵震撼,而且在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因为它关联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本性;是在与人生自然悲剧的撞击中产生的火花.它展现的是个体的痛苦或毁灭,让人悟出的是人类精神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它是社会人生的警钟,给人的精神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世界既超越外在自然,又超越内在自然,是人特有的世界。道德如果立足于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结果都只会被自然的必然性所左右,无法深入到主体的内心体验,无法通向人的自由世界。所以,自由而主动的人的伦理学一定是超越自然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7.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解读《易传》,阐述了它的虚假错误观,揭示了蕴涵于其中的两种超越论。虚假产生于人的意志行为与"时"的背离,而错误则产生于"见仁见知"的主观标准的客观化。为了解决虚假与错误的存在所造成的困境,《易传》开显了两条道路。一是无我而任物,直观天地万物因果联系的必然性,提前避免虚假与错误的产生;一是自觉知识的有限性,超越现有的知识,克服已产生的虚假与错误。前者的问题是:人与本源性的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后者的问题是:人能否以自身的知识上合天道?这两条道路触及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基本课题:天道性命相贯通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9.
刘明贤 《学海》2005,3(3):123-128
伯林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悲剧理论移植到政治哲学领域中,目的是要进一步阐明其自由主义理论。他从三方面论述了其悲剧观:首先他批判了理性主义悲剧观;其次他依据价值多元论,分析了悲剧的产生根源;最后他认为,不重视启蒙运动敌人的观点也是产生悲剧的根源。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出,伯林认为悲剧无法超越。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及马克思等人的悲剧观相比,伯林的悲剧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生存共同体与道德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提供了一个审视赛博空间中人类生存道德状况的理论框架.网络道德的现状反映了"实存"的数字化,只有在数字化生存共同体中才能得以超越.与数字化生存相应的道德态度的基础是以获得内在自由为基底的一个有机系统,主要包括内在自由与责任、网络非利己主义、尊重网友的个人自由和生存实现能力以及坦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