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福,又名徐市,字君房,秦代著名方士。早在2200年前,他以入海求仙为名,率船带数千童男女及五谷百工东渡日本,开创了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成为日本古代文明的开拓者。徐福东渡不但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而且还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徐福为齐人,他出生、成长及主要活动于齐地,必然深受齐文化的影响。而徐福东渡又反过来给齐文化以巨大影响。本文试对徐福与齐文化的关系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
《管子》书与齐文化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是齐文化?《管子》这本书与齐文化有什么关系?间亦涉及齐学。什么是齐文化?顾名思义,所谓齐文化就是先秦时期齐国所统辖的这块地方的文化、传统。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区域划分,学术界颇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把齐文化和燕文化放在一起,称之为燕齐文化。李学勤先生所著《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把当时中国境内划为  相似文献   

3.
谶纬之学是汉代的一种具有浓重神秘主义色彩的学术思想。它的形成,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结合的精神成果之一。具体来讲,齐地的方士文化与鲁文化的代表儒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适应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组合形成了谶纬之学,并对汉代政治和文化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君临天下”后的秦始皇帝,对东方齐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齐文化的狂热和对齐人的复杂心理凝结成了始皇帝心中的特殊情结。这一情结是由秦文化自身的主观原因和齐文化的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两种异质文化矛盾、融合所致。在这一情结作用下齐文化的精髓成为秦代文化的新鲜血液.也完成了自身由区域文化向一统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试论徐福的思想和品德赵志坚,安克骏徐福是秦代著名的方士、伟大的航海家、中日友好的使者。但是长期以来,他的思想和品格却很少为学者们注意,这是因为有关他的史料太少,所以很少有人有兴趣去发掘这一难度极大的课题。但是,作为一个在历史上留下辉煌功业的伟大人物,...  相似文献   

6.
论稷下学派与秦汉博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稷下学派和秦汉博士,我们知道向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种学术名词。稷下学派在战国年代齐地稷下,学者所群聚的地方,构成了学术思想并起、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力量。秦汉博士则是秦代和汉代朝廷所聘任的一批学官,并无浓厚的思想活跃空气,职责在于传授经书和百家语给下一辈的弟子和诸生们。其实这样二项学派和机构,虽然时代不同,从事的事业亦异,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脉络相承。由稷下流衍蜕变而为博士,稷下学派实际就是后来秦汉时代博士官之所导源。现在我把这个观点析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天、地、日、月等八种自然物的祭祀活动在太公封齐之前即已在齐地分散存在。随着原本相互独立的八种祭祀活动在战国后期被整合入同一个祭祀体系之中,八神祭祀开始以整体面貌出现,并实现了由东夷祭祀之俗向齐国祭祀之礼的地位跃升。由于八神祭祀与关中雍地诸畤祭祀分属不同的宗教祭祀系统,所以在后者成为国家最高郊祀礼的秦代及西汉初年,八神祭祀复由齐国祭祀之礼蜕变为统一帝国内部的地方之俗。在西汉武帝朝变更秦制、更立汉制的时代背景下,八神祭祀所具有的崇拜自然神祇、重视“神圣空间”等祭祀理念,藉由齐地方士传入关中,并通过与国家祭祀之“礼”的深层次互动与交融,直接促成了武帝朝汉家郊祀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齐文化笔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关于齐文化的发展,我们初步的看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从而形成了齐文化研究的三个领域。其一,先齐文化。这是指齐国建国之前的文化发展。中国古代文献及考古资料都表明,早在商周以前,就有了稳定的生活于齐地的部落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与生活,创造了颇具特色的东夷文化。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资料缺乏,研究山东史前文化是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9.
试论齐文化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中的齐文化是指狭义的齐文化,即先秦时期的齐文化。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表现为两种方向:其一,齐文化与秦汉时期的经学合流。形成了齐派经学;同时又与谶纬学说融合,形成了谶纬神学。齐派经学、谶纬神学可以说是齐文化的流变对封建上层社会的影响。其二,由方仙道演化而来的道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宗教。这可以说是齐文化的流变对封建下层社会的广泛影响。本文拟从齐文化与经学、谶纬、道教等方面来观照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葛洪是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神学理论家,他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不仅反复论述了神仙不死、神仙可学、学仙方法(注1)的宗教思想及其炼丹术,而且还在许多地方论述了当时的各种道士,他的这些论述,成为我们探讨、研究道教道士的宝贵资料。从历史上看,道士是由方士演变而来。而所谓方士主要是指起源于战国燕齐一带近海地区的中国古代好讲神仙之说或奇方异术者。如秦之徐福,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  相似文献   

11.
张越 《管子学刊》2010,(4):F0003-F0003
<正>最近,张光明先生的《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一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光明先生的文集,也是他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主要由"齐地考古与东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陶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学研究"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海岱地区文化进程的研究,淄博地区先秦文物考古  相似文献   

12.
方仙道是在古老的“长生说”和海外仙境说的影响下形成的,以追求长生、得道成仙为目的的宗教形态.那些自称有长生术和神异术的人士,被称为“方士”;他们所从事的长生术和神异术,被称为“方术”.春秋战国时期,在燕齐一带逐渐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为目的的方士集团,他们以此作为谋生手段.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时,神仙家与帝王相互鼓动,掀起中国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的狂潮.  相似文献   

13.
张越 《管子学刊》2009,(4):F0003-F0003
由临淄区齐文化研究社、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临淄区文化局、临淄区中小企业局合编,宋玉顺、左长城先生主编的《齐文化改革开放思想与实践》一书,最近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齐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管子》与齐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且具有改革性和开放性。深入开掘齐学,继承其精华,无疑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自1986年首次全国管子学术讨论会召开以来,以《管子学刊》为媒介,沟通了海内外研究齐文化学者之间的关系,交流了研究成果。多年来,港台学者在开掘齐学方面  相似文献   

15.
青铜器的纹饰通过丰富的纹样形式展现社会内涵,它是一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缩影。秦代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封建王朝,存世的青铜器较为稀少,但是秦代青铜器的纹饰纹样则是西汉青铜纹饰的起点,也是战国青铜纹饰的终点。秦代青铜器纹饰显著的秩序美,除了形式的秩序之外,更多的是国家社会统一之后方方面面在青铜纹饰上的反映,挖掘青铜器纹饰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再现秦代社会诸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医药学是在道教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医药学。这不仅是因为道士以医术布道促进了它的发展,而且是由于这类医术和药物本身就含有道教修炼的特征。中国古时巫医不分,医家治病多用巫术。春秋时巫、医并行,战国时医药学渐从巫术中独立出来,医生以方士的身份治病,出现方士医药学。汉魏时视医术为"方技",职业医生为"方士",医药书称"方书",学医叫"为方",治病有效叫"善为方"。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等促使中医药学成熟,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7.
梅馨 《管子学刊》2014,(2):125-126
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齐文化以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的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从地域文化的视阈下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一研究角度下的新著作。  相似文献   

18.
七、东晋末刘宋(420-479)初融摄天师道、佛教和方士传统的灵宝科仪如果说自东晋中叶以来上清经派通过融合南方方士传统与天师道促进了道教科仪的发展,那么东晋末刘宋初古灵宝经的问世则进一步发展了道教科仪。古灵宝经是多种传统的大熔炉。首先,古灵宝经承袭和发展了南方的方士传统,并使方士传统的几大支流得以汇合。其次,古灵宝经还继上清经之后继续援取天师道的东西,使天师道与方士传统得到了更深的融合。再次,古灵宝经又大量吸收佛教的教义和实践,将其与天师道或方士传统嫁接在一起。正因为从多种传统中摄取了营养,所以古灵宝经创立了内…  相似文献   

19.
方仙道的兼容并取的特质,使其学说日趋缜密完善,方术日益丰富多样,其道日神,其术日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形成了庞大的方士集团。“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方士言东海三神山及仙人仙药者“不可胜数”;汉武帝时,“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史记·封禅书》)。西汉时,曾有人专门为方士们作传(见章太炎所辑《七略》)。范晔《后汉书》中亦专立《方术列传》,从中我们可看出方士集团的声势和影响。方士的影响和声势主要是靠了他们的多种多样的方术造成的。由文献记载所见,方士们的方术可分为三类十四种。一、不死方不死方有却老术、不死药、祠灶炼丹术、辟谷术、尸解术五种。 1.却老术印老,即使青春永驻,返颜还  相似文献   

20.
关于齐文化开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开发、利用丰富的齐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价值。齐文化开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齐文化开发意指齐文化旅游开发,而广义的齐文化开发则意指对齐文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