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了各经络上腧穴与所属脏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经络上腧穴与所属脏腑的总体相关性较差,且各经络问差异显著,这与传统经络理论不符,因此,提出经络只是一种分类系统的假设.放弃现有的经络理论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腧穴分类体系与针灸临床指导理论将是针灸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反复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认为中医理论中有脏腑经络之气互藏理论.分别从五行互藏理论、寸口脉的临床应用、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各脏腑的功能发挥与脏腑经络之气的关系、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脏腑经络之气是互藏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了各经络上腧穴与所属脏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经络上腧穴与所属脏腑的总体相关性较差,且各经络间差异显著,这与传统经络理论不符,因此,提出经络只是一种分类系统的假设。放弃现有的经络理论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腧穴分类体系与针灸临床指导理论将是针灸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经络实质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古人认识经络方法的综合分析,结合现代有关研究,论证了经络是古人在总结对人体生命现象多方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古代哲学抽象所形成的理论路线图,而非一种独立的客观实体.肯定了腧穴-脏腑相关性的存在,否定了循经感传即经络的假说,并强调了研究人体体表-脏腑相关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古人通过对经络现象客观存在的解释,逐渐认识腧穴、经络,并发展为经络学说.应正确对待不同时期的古代传统文化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认真区别"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正确认识古代经络学说的精髓所在,还原古代经络学说的真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说作为传统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发展.经络学说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并没有获得任何质的深化.但传统针灸学内经验一类的从属性内容获得了极大丰富.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为针灸学核心创新的标志;其发展和完善依然任重道远.针灸学必须要有可靠的技术和科学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经络研究中,走过了一条十分壮观而曲折的道路.张先琳先生将这段历史归类为四个阶段[1],即寻找经络解剖结构、探讨循经感传、对已知"结构"未知"功能"的经络现象进行现代生理学研究、电磁驻波耗散结构与经络现象对应性研究.张先生的这一历史归类,是从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提出来的.早在15年前,郭义先生就撰文探讨"经络研究四十年"[2,3],郭先生亦将40年经络研究里程归类为"四个区间",即经络形态学研究、经络生物电研究、循经感传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本文重点讨论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经络是什么>中的经络定义与<内经>中经络概念的差异,提出了<经络是什么>的经络定义实质上是指经气通道的观点,认为经络研究不应是"翻译"古代文献的现代意义的研究,而应将古代科学思想提炼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问题,从现实的针灸临床出发,并以为针灸临床服务为目的,以阐明人体有机联系的过程和方式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医经络的实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经络的实质是什么?这虽是世界自然医学老大难的重要课题,但是用哲学的观点看,也是能揭示突破的"千古之谜".经络实质虽是个非常复杂的事物,但也是可以认识的.笔者从1979年至今20多年坚持经络研究,在哲学的指导下,经过发表50多篇研究论文,终于得到了中医经络的实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10期上,中医研究评估栏目中所刊登的,严健民同志"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和章晓东同志"经络实质的思辨"两篇文章,似乎有些踢开红旗闹革命的味道,他们的目的是要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乃至否定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反复研读,思绪万千,为了现代中医经络的前途和命运,有义务站出来与两位同志再谈经络.  相似文献   

11.
1答马玉宝教授"商榷" <医学与哲学>2004年10期"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是在许多学者对"经络"研究进行思考的基础之上成文的,同时也裹撷了我多年习作的体悟,在撰文中曾考虑到为何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路中对经络研究进行反思都很难影响"经络研究"列为国家的重点科研课题呢?为何仍然有"经络研究成果"不断报道呢?为何上海五家联合研究"经络"的成果也不能达成学术界的共识呢?当我思前想后的时候,萌发了能不换能从哲学概念中寻找理论依据,于是"三段论"被提到文中.顺此再向马教授简单介绍我在文中对"三段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古人通过对经络现象客观存在的解释,逐渐认识腧穴、经络,并发展为经络学说。应正确对待不同时期的古代传统文化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认真区别"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正确认识古代经络学说的精髓所在,还原古代经络学说的真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重新认识经络:经络多元网络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新认识经络:经络多元网络模式大连医科大学(116027)蔡子微一、现代经络研究的误区经络研究,或称现代经络研究,始于一种经络现象,即感传现象的重新发现。无疑,这提示人们,《内经》所记载的经络并不是虚构,而且具有可观测性。人们带着这种惊喜开始了现代经...  相似文献   

14.
论经络研究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经络研究的目标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210029)徐斌一、目前经络研究目标的分析(一)经络研究的目标是阐明经络的实质。这种观点认为经络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是一定要找到经络的实质是什么”。[1]在这里经络的实质实际上是指经络的实物形态,持这种观点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学理论系统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的理论系统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核心内容 ,它以独到的表达方式反映和描述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药理现象及规律。其主要内容有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与精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 ,以及预防养生和治则、方药学说等等。值得强调的是 ,中医药学理论系统的这些基本内容 ,在反映对象及其规律时 ,不论基本概念还是基本原理 ,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殊性。1 缺少形态结构的实证性这是中医药学理论系统最突出的特点。理解中医药学基本理论 ,不能追究表达内容的形态结构方面的实证依据。不论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精…  相似文献   

16.
道教叩齿术乃是传统医学治病和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依据道教典籍和医学文献,梳理并分析了道教叩齿治病的主要功能,挖掘并阐发了道教叩齿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传统医学的肾齿关系理论、心肾相交理论和经络理论乃是道教叩齿治病和养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络现象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络现象,主要指循经感传现象,它是阐明经络实质与经络现象本质时所必须深入研究的唯一对象,也是使有关研究取得成功的向导。我国的经络现象研究分为三派两流。三派即经络生物物理学派、经络生理学派与临床经络现象学派。两流,即正常生命现象论流派与临床疾病现象论流派。当前研究的症结是:现象发现了,却说无法解释;路线检测了,难说不是伪迹。认为,允许百家争鸣,提倡改革创新、再创新,这才是一条通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经络学说,从其哲学渊源而言,主要有:"参天地",以"十二经水"悟人体之"十二经脉";援"六律",分别十二经脉之阴阳,与脏腑相配,纳入五行体系,而和中医固有理论体系深度融合;援"八肱""奇正",创建了"奇经八脉";顺"天时"而参悟经脉循环无端;"副天数"而有365穴;取象于"水",纳入五行体系,而有"五腧穴";"重效验",对经络理论作持续的修正和充实。经络、腧穴调控健病的原理是"气"平,即"大能量"平衡。  相似文献   

19.
实证“实质”论并不能等同于“中医科学”。所谓“研究证的实质”或“经络实质研究”一样,始自20世纪60年代的“西学中”大潮后。当时由于人们还未来得及从思维科学方法着手,澄清近代中医学发展迟缓的症结,故不能明确地揭示它是遵循什么理论科学作为自身发生和发展的主导思想。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中医学一直处于被实证“实质”的“中医科研”审查、改造的尴尬境遇。例如,“30多年来,西医的解剖刀、显微镜至今仍未能发现人体中经络”。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代中西医学家”陈可冀先生承认:以实证“实质”的经络研究“但找它的结构却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李西月内丹双修理论,包括先天、后天与结丹、还丹理论,重视后天功夫,炼功五关论,从无中生有和虚空处下手,神交法开关展窍筑基炼己,两孔穴法炼精化气,玄关一窍死活论,九层炼心法等功法和理论。其理论的科学依据在中医学的脏腑、经络、腧穴理论和心理学的感知论、情欲论、驱识神还元神论中有圆满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