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系实在论研究及其进展”报告会侧记本刊记者实体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而物质实体及其性质乃是自近代洛克之后争论得最为激烈的哲学范畴,它不仅是哲学,而且也是现代物理学及其它各学科极为关注的对象。罗嘉昌同志所著的《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2.
一对于巴克莱哲学及其后继者的批判,本来已由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完成了。但是如果以为巴克莱主义已经是不屑一顾的“死狗”,那就错了,它至今犹实际统治着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反动哲学流派,在中国也不乏他的子孙,比如胡适就是一个。所以我们遵循列宁的原则,对巴克莱哲学再一次进行清算,即令是打“死狗”吧,也并非无益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论的实践一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这是多年来的流行说法。但这种“推广”和“运用”从来也没有讲明白过。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推广和运用,就是按照物质一元论的立场去解释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之所以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于社会存在包含有物质实体,或者说,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还有人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在自然界是自然物质,在社会领域是“社会物质”。后者除了包括物质的生产关系外,主要是指实物、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4.
实体,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被理解为可变性质的不变承担者。实体是那种在现象的变化中其自身保持不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实体,在康德那里是这样说的:“但是实体,它是一切实在东西的基础,也就是为事物的存在所固有,就一切属于限在的事物而言,实体只能被设想为规定。”另外,康德又说:“在世界一切变化的东西之中,实体保持不变,而只有偶性才发生变化。”机械唯物主义者寻找物质实体,寻找原初物质,试图以这种原初物  相似文献   

5.
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是洛克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名义的本质是各种可感性质的抽象观念,洛克以此反对经院哲学以实体形式作为个别事物的实在本质来规定事物的存在。实在的本质等同于个别事物的内在结构,在原则上是不可知的,它可被视为名义的本质在内在结构上的投射。洛克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他也不认为存在着自然种。洛克也未曾断言内在的结构就是波义耳式的微粒说,洛克只是将微粒说看作是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说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洛克关于物体两种性质的学说,是我国哲学界自1957年以来一直争论的一个问题。近几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洛克的这一学说更加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从发表的论文看,对洛克的第二性质说主要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洛克是个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因为他把“第二性质”,即物体表现在我们感觉中的种种质的特征,如颜色、声音、滋味等等,看作是纯属主观的东西,否定了第二性质的客观性,陷入了相对主义与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正是利用洛克对“第二性质”客观存在的否定,从而得出“第一性质”也是人的主观感觉,“物是感觉的复合”这样赤裸裸的唯心主  相似文献   

7.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8.
徐地龙 《学海》2006,(6):112-116
“洛克条件”系指洛克财产权理论的条件约束,它的条件约束的前提是权力的非神圣性,方法论是个人权利对义务的优先。自由与民主分别成为洛克政治权力的自身约束与来源约束。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哲学史上,洛克的生活倾向,如果不是十分独特,也是异乎寻常。根据一种记载,洛克传播自由理论,主张维护个人自由需要有宪法的保证;他还明确说明了“民众一致赞成的政府”在建立合法政体中的作用。这是美国革命后英语世界中洛克追随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讨论老子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这是学术界争论了几十年的问题了。断定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人们,其主要理由是:(1)老子的“道”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是“物质存在”,也就是说是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2)“道”又是“微小的物质分子”,是“物质性的实体”,大致就是古代的“原子论”,或者就是“精气”,  相似文献   

11.
在康德看来,感觉的纯粹形式和知性的纯概念都是构成先验主体的元素。为了在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和洛克的经验主义之间采取折衷的立场,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体的形而上学假设来作为解释人类知识的理论基础。从现代科学哲学的观点来看,这先验主体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假设,无非就是一个“不可观察到的实体”。事实表明,这个不可观察到的实体,在实证科学中业已为自己赢得了一席地位。借助于对科学进行认识论的分析,我打算指出康德命题  相似文献   

12.
施璇 《现代哲学》2023,(1):102-110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物体是实体吗?这个初看似乎极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相当棘手,棘手之处不在于实体概念而在于物体概念,因为笛卡尔对物体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般物体”与“个别物体”。两者的含义以及形而上学地位并不相同,难道它们同样都是实体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对笛卡尔物质性实体的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前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唯有“一般物体”是实体,而后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个别物体”是实体。这两种解读严格说来都不成功,它们要么有着不可弥补的文本漏洞,要么有着难以回答的理论难题。两种解读之间的冲突其实源于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自洽,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之争恰好揭示出他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裂痕。笛卡尔所设想并提出的“普遍科学”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但他为之打造的形而上学仍然沿用了部分旧术语,并部分采纳了这些术语所蕴含的本体论框架与原则,造成其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不适配。为当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打造适配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一直为之努力但尚未完成的重任之一。这从来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本文所揭示的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融贯就是一则示例。  相似文献   

13.
正确评价洛克哲学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传统和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有积极的意义。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哲学界曾对洛克哲学的若干问题作过一些研究,特别是对洛克的“两性质说”是否是与辩证唯物主义针锋相对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第二性质学说是否是贝克莱的理论源泉等问题进行过一些争论。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忻学界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洛克哲学的若干问题又重新提出来了。现将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界关于洛克哲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些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一直被理解为物质本体论。近年来 ,这种理解被视为属于所谓的实体本体论传统 ,是用“朴素实在论”的方式来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抹杀了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变革及其理论贡献。而马克思哲学在本体论上的革命 ,则被认为就是超越和克服了“贯穿传统哲学的整个历史并构成传统哲学理论核心的‘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的理论传统”。所谓“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 ,就是指这样一种观念 :我们感官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 ,隐藏在它后面作为其基础的那个超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存在” ,构…  相似文献   

15.
外刊学论     
希马:“对一切构成问题的对谁也不是问题:实体二元论、物理主义与身心问题”(Himma,K.E.,“WhatIsaProblemforAllIsaProblemforNone:Sub stanceDualism,Physicalism,andtheMind BodyProblem”,AmericanPhilosophy Quarterly,Vol.42,No.2,April2005)实体二元论既是本体论,也是心的理论。作为本体论,它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可以被示例化(instantiate)的存在: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这两者都可以不依赖于对方而存在。作为心的理论,它认为人是由物质的肉体和非物质的精神构成的,两者可以产生因果性的相互作用。今天,实体二元论在心灵哲学和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上层社会子女教育、贫民子女培养二个方面讨论洛克有关子女问题的思想。洛克对当时的父母子女关系提出了批评 ,主张父母用适当的方式对待子女。对社会上中层阶级的子女 ,他提出了“绅士教育”论 ,力图把他们培养成对英国社会有用的人材。在提出“绅士教育”论的同时 ,洛克又从实际出发制订出贫民子女教育的设想 ,希望通过儿童的半工半读来解决教育和贫穷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李峰、曹俊平先生指出,主张意识独立于物质实体的二元论观点是“值得仔细分析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双双陷入了“绝对化”;只有“比马克思的看法前进了一步”的波普,才圆满地解决了意识到底有无实体的争端[医学与哲学,1998,4]。一篇3000字的短文,提出这么多原则性问题,很有勇气。然而,这些问题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不符合医学的基本常识,必须认真地进行讨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认为,意识的实体是物质国内流行200多种马克思哲学原理的教科书,都写着这样…  相似文献   

18.
1.Actual Entity,现实体,又译现实实有。Entity这个概念通常译为“实体”,但怀特海是反对现代哲学中的实体思维模式即一种关于实在的机械模式的。他反对所谓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物质/精神、概念/实体的二元划分,故作为怀特海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Actual Entity拟译成“现实体”为好。怀特海认为,现实体“是世界藉以构成的终极的现实事物”[PR.27,PR为怀特海《过程与实在》(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9  相似文献   

19.
一、J.林列尔(沙克拉門圓州大学) 亞庸教授在其著作“約翰·洛克”、及其近著“共相論”中,为洛克的抽象观念論作了辯护,使它免于遭受貝克萊的攻击。他对洛克的理論也作了一些解釋,他相信他的解釋能使这一理論的不合理的成分,比那导源于貝克萊的傳統解釋所引起的不合理的成分,更为減少。  相似文献   

20.
在矛盾、矛盾实质以及矛盾类型等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提法:“太阳和地球的矛盾”,“原子核和电子的矛盾”,“氢和氧的矛盾”等等。这里,矛盾究竟是指太阳和地球等物质实体自身,还是指太阳和地球等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呢?在有些论者那里出现了“忽而此、忽而彼”的现象。还有,一些人在讲生与死、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等矛盾时,也常常出现矛盾含义理解上的混乱。我们认为,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是个关系到正确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重要理论问题,应该搞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