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道教绘画始于汉魏两晋时期,兴盛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文入画还是道教壁画,都带有浓厚的道教内容与道家思想.因此,明清时期的道家绘画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道教绘画始于汉末,盛于唐宋之际。道教绘画除了斋醮法事画外,还包括壁画、宫观建筑中门、窗、柱、梁上的彩绘。法事绘画一般以三清、帝君、神仙、星图等为主,而壁画、建筑彩绘等则以宣扬道教教义、弘扬教化功绩为主,内容多涉及道教神仙传说、经文故事等。建筑装饰上的彩绘,多以花鸟、走兽、山水等为多。几乎中国绘画艺术所表现的领域都能在道教绘画中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道教的绘画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的道教信仰、意识观念和审美观念。道教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3.
王军生篆刻     
秋谷 《中国道教》2002,(1):62-62
道教绘画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 ,内中许多精品杰构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历来备受推崇。可惜的是 ,明清以至近现代 ,道教绘画艺术停止了发展的步伐 ,罕有原创佳作问世。深可庆幸的是 ,际此国运昌盛时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戴敦邦道教人物画集》 ,在空前的高起点上 ,填补了这数百年的空白 ,为道教绘画艺术发展史续书了精彩厚重的一页。戴敦邦教授是当代蜚声海内外的国画大家。他以《红楼梦》、《水浒》等古典文学作品为题材创绘的国画作品 ,早已深入人心 ,并为鉴赏家、收藏家所珍视宝藏。而这部画集所编辑的一百六十余…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石刻艺术,是道教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保存有大量的道教雕刻作品,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经过道教文化特别是道教雕塑和绘画的不断发展和积淀,逐渐在具有石刻造像风气的大足一地,形成了自身浓厚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其源而生长于其中,承其精而塑其华。道教艺术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道教文化以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阐释、传播、保存。由王宜峨编撰的"道教文化丛书艺术精华系列"(全套共五册),从道教文人画、建筑、造像、法器法物、壁画水陆画版画等五个方面,全面展现了道教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在《道像庄严》一书中,王宜峨以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轴,将自己对道教壁画、水陆画、版画的研究置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正元代宗教题材尤其是道教题材在绘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1身为道教徒或具有道教信仰、崇尚道家思想的画家有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方从义、张彦辅、吴全节、张雨、邹复雷、冷谦、邓宇、吴伯理等。其中,倪瓒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其绘画天真幽淡、不拘于俗,与他的思想和信仰密不可分,颇具代表性。他的画、诗、书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同时受到儒、道、释多重影响,但道家和道教影响最为深刻而持久。~2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云南白族本主崇拜艺术与多元化宗教艺术的了解,描述了佛教、道教对白族本主崇拜艺术特色的影响,根据对本主崇拜建筑、雕塑、绘画、祭祀各方面的分析,了解本主对白族人民艺术审美意识的影响。因特殊的地理宗教背景,白族艺术文化体系中出现了复杂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8.
道教绘画发展到明代,无论在艺术技巧和思想价值上均不及前代,陈陈相因,因袭模仿,无甚特色,但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性命圭旨全书》一书中,附有大量绘画,这些绘画大都为了配合正文的解说而作。从歙涤玄阁藏版本《性命圭旨全书》来看,这些道画,刻画精细,形象生动,确实很好地表现了书中文字所要阐述的主题,很好地起到了配合正文的效果,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在明代绘画史上,应该说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相似文献   

9.
速读     
《中国宗教》2013,(1):78-79
【文化艺术】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开幕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展览用宗教文物、绘画及多媒体等多种手段,集中展现了台湾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精华和特质。  相似文献   

10.
道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长期参与着,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绘画领域也不例外。无论是道教本身用作宗教目的的绘画,还是以道教神仙形象和神话为题材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均占着独特的地位。而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及其某些环节上,也深深地刻有道教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中有大量的绘画作品,讲中国绘画史,常见列"道释"一门,指佛教题材与道教题材的作品。道教与中国绘画,是无法载然分开的。如何综合以观之,颇不容易。盖当代教育的一个弊端,  相似文献   

12.
很多年前我来到永乐宫写生,如今故地重游,很有一些感触.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在技法上不但承继了唐宋以后流行的"吴带当风"的传统,也兼容了元代的绘画特点,使得整个壁画内涵极为丰富,是研究中国美术和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材料.这是当年我在写生的时候,导师和书本上对永乐宫壁画的讲解.  相似文献   

13.
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长生成仙的热烈追求是道教最具特色的教义.元代道教戏剧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的手法对道教乐生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地形象图解.面对成仙诱惑,凡人的怀疑、拒绝与诘问,正是因为对生的热切渴望对生命的价值强烈认同感使然.情欲乃是人之常情,道教贵生,当然包括对生命基本需求的尊重,对世俗情欲的眷恋与渴望是元代道教戏剧对道教乐生思想的又一诠释.元代道教戏剧着力展现体道之人对山水的乐好,而其乐山好水的审美情趣又与澄心遣欲的宗教追求和隐逸归真的宗教旨意一脉相承.本文以全新的角度阐释元代道教戏剧中体现出的道教乐生思想,以期在加深对道教生命意识的认识的同时,彰显元代道教戏剧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点。早在道教还未形成有形的宗教形式之前,在汉民族中,就已广泛地流传着神仙之说。道教继承了这种神仙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变成道教独有的神仙信仰体系,从而产生了反映这种神仙信仰的道教造像艺术和建筑艺术。这些精湛的造像艺术和规模宏伟的建筑,一直是中华氏族文化这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为世人所赞叹。道教神仙信仰与造像艺术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大巧若拙”是道教从道家继承下来的艺术美学观点,“忘笔知书”是道教在此基础上创造的艺术技巧论,“不能者听”是道教提出的艺术鉴赏技巧论。它们从三个不同角度和层面上阐述了道教艺术美学技巧观点,对古代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今天的美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道教绘画中的“香气”,是在继承远古燔柴燎祭中“香气”通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是对道教神仙信仰的高度提炼与表征。道教绘画以“身体”对“香气”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将“香气”审美经验转化成图像表现形式——香炉,以此激发对“香气”的想象与联想,进而建构了神圣的“香气”时空,表达了与“道”合一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7.
元代的画家,大多信奉和推崇道教(包括全真教)和道家思想,倪瓒的绘画作品尤其如此。画面中的那种平静、深远、孤独、萧疏都寄托于他的绘画作品中,成为他情感的客观参照物,达到了道家所谓的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他的绘画艺术受到道家自然观的影响较大,更深入其本质,更透彻地将心灵展现于自然物中。通过对倪瓒的绘画详细分析来揭示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道家思想在他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正道教舞蹈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道教思想,被誉为"身体化道经"或者"动态版道经"。道教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性舞蹈,同时也是独特的世俗艺术形态,体现了中华传统的美学思想,值得深入探讨和挖掘。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形成的一种舞蹈艺术。道教舞蹈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舞,其功能是"事无形以舞降神"。(《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9.
一、克里姆特绘画的中国情结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哲学、科技、文化、艺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照相技术的产生使艺术家传统的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改变.这时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日本的浮士绘等东方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在西方,使得西方一些大胆的艺术家开始借鉴东方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引发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向写意的转变.德国和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诞生了象征主义的绘画流派——"分离派",它强调的是艺术的独创,追求的是强烈的艺术表现功能.作为"分离派"领军人物的克里姆特,他的绘画就受到了中国民间美术及东方绘画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对中国画情有独钟,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卷、轴画,戏曲人物画等.他巧妙地把欧洲绘画的人物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20.
道教石刻造像是中国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现存道教石刻造像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几个省份。尤以四川境内居多。唐代是西部道教石刻造像兴盛时期。宋代道教造像多为精品。元明以后逐渐衰落,但余绪尚延。太上老君是造像艺术的中心人物,天尊、四御占重要地位,三官大帝和各类神仙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们充分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道教神系演变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