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方士们所习方术和崇尚信仰的差异,可把方士分为海外仙人派和山岳神人派。一、海外仙人派此派言海外有神山,山上有安期生、羡门、高誓等仙人及芝草等不死药。巡游海上见仙人则可求得不死药,服之可长生久视。徐福,一作徐市,齐地琅琊人。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至琅琊,刻石,徐福上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入海求药数岁,不得,还为伪辞云:海神“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他是东海仙人派早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卢敖(15),燕地碣石人,秦始皇时在世。《史记  相似文献   

2.
方仙道是在古老的“长生说”和海外仙境说的影响下形成的,以追求长生、得道成仙为目的的宗教形态.那些自称有长生术和神异术的人士,被称为“方士”;他们所从事的长生术和神异术,被称为“方术”.春秋战国时期,在燕齐一带逐渐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为目的的方士集团,他们以此作为谋生手段.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时,神仙家与帝王相互鼓动,掀起中国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的狂潮.  相似文献   

3.
服食     
道教修炼方术,指服食药物(丹药和草木药)以求长生。道教修真炼养方法,有内修和外养两类,服食药物属外养。服食起于战国方士。与行气、房中同为当时方术三流派。初为服食“仙药”。《韩非子·说林上》载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传说。战国齐威王、燕昭王、秦始皇以及汉武帝曾先后派人去海上仙山搜求。求之不得,汉武帝时乃有人造仙丹之外丹术产生。但当时除服食人造仙药(丹药)外,某些草木药如芝、菌、术等,仍作为仙药服食。道教承袭服食术,所服药物即为丹药和草木药两种。  相似文献   

4.
“承负说”缘起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考古发现的新材料以及今存于明清方术书中有关材料,从古代天命观及灵魂观等角度,认为云梦秦简《日书》中的“复”和东汉镇墓文中的“重复”即“承负”。它还保存在明代方术书中.称为“重复”或“重服”。在《论衡》一书中也有踪迹可寻。“承负”说实际上是缘起于秦汉时的一种解谪方术。  相似文献   

5.
现存《神农本草经》诸辑本基本都是从《证类本草》中保留的《本草经集注》辑复而来。在《道藏》《太平御览》等古籍中残存有部分古本《神农本草经》佚文,内容与今本《神农本草经》有所差异:在古本中包含了较多的诸如仙药、炼金、太一崇拜等神仙方术方面的内容,在医药性内容上则普遍较今本为简。又"本草"一名的由来与汉方仙道相关,最早是指被称为"本草待诏"的方士与他们掌握的本草之学。因此可以推断古本《神农本草经》或是汉代本草方士所传或所作的方书,后逐渐融合更多的医药元素而呈现为今本《神农本草经》医药典籍的样式。  相似文献   

6.
朱新林 《管子学刊》2013,(2):120-123
《淮南万毕术》是淮南王刘安门客中的方士编纂而成的一部方术资料汇编,尽管流传下来的文字较少,但从中仍可窥见当时的一些朴素自然科技思想,对我们理解《淮南子》及西汉的方术与科技思想有参考价值。本文对其释名、辑本、成书、流传及其价值作一总账式检讨,以期引起学者注意。  相似文献   

7.
方士与方术     
一、早期方士及其中心思想方士就是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持有方术的人。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宋玉《高唐赋》以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谷等人为“有方之士”、《史记、始皇本纪》秦始皇说:“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以  相似文献   

8.
"方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职官>:"方士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1]此处方士系指周代掌握四方讼狱的职官,与后来所通称的方术之士的"方士"含义不同.后世所谓的"方士",即方技术数之士."方"指"方术","方药",<庄子·天下篇>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2].<史记·秦始皇本纪>谓炼求奇药之人.<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说方士即是一些讲求道术、擅长方技的人.  相似文献   

9.
葛洪是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神学理论家,他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不仅反复论述了神仙不死、神仙可学、学仙方法(注1)的宗教思想及其炼丹术,而且还在许多地方论述了当时的各种道士,他的这些论述,成为我们探讨、研究道教道士的宝贵资料。从历史上看,道士是由方士演变而来。而所谓方士主要是指起源于战国燕齐一带近海地区的中国古代好讲神仙之说或奇方异术者。如秦之徐福,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  相似文献   

10.
修仙诗赏析     
大概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有一些方士吹嘘说他们能炼制不死之药,鼓吹吃丹药可成为不死的神仙。自此以后,追求神仙长生术就成为许多皇帝的重要课题。其实,所谓神仙和长生药都是没有的,只不过是方士们骗取名利的一种手段而已。唐代诗人李贺就写过一首讽刺当时皇帝追求神仙长生术的诗: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针对炼丹成仙,明代人王廷相指出,清心寡欲,保证饮食卫生的营养,是养生的大道理。炼铝丹,变金石,吃了不死,与道理不相符合。服食金丹,非但无益于人寿,“反以戕生矣”。他曾写了一首从生死的辩证角度证明成仙虚妄性…  相似文献   

11.
外丹     
烧炼丹砂铅等矿石及药物的道教方术总称。包括三种烧炼术,一为神丹,二为金液,三为黄白。与内丹相对称,统称丹道、金丹道。炼丹术在我国起源甚早,汉武帝时,已出现“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白”(《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汉桓帝时,方士魏伯阳作《参同契》,假借易卦爻象,以论烧炼金丹之事,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法象,而配之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持行之符候,成为在理论上、实践上给炼丹术以深远影响的“万古丹经王”。魏晋时流行有《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书。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宣扬金丹道为“仙道之极”,认为“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  相似文献   

12.
辟谷术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辟谷也称断谷、休粮、绝粒,指在修炼的某一阶段内不食五谷类食物,而身体仍可以维持“不饥”、“不饿”的状态。辟谷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周在《庄子·逍遥游》中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史记·封禅书》谓:“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史记·留侯世家》也有张良“乃学辟谷,导引…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发展,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加强了,人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露出来,并逐步得到确认,表现在宗教发展史上便是怀疑天命鬼神和重民轻神思潮的兴起。叔兴反对“陨石于宋”是天降征兆(《左传·僖公十六年》)、子产反对禳慧星除灾(《左传·昭公十八年》)和反对榮祭龙免水灾(《左传·昭公十九年》)、弥牟反对取征于鬼神(左传·定公元年》)以及季梁的“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太史嚣的“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14.
方术作为中华神秘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既不同于宗教又与宗教有联系的企图借助于“鬼神”等神秘力量来消灾免祸、延年益寿、添财加福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如八卦术、算命术、风水术、占梦术、测字术、巫术等。 方术尽管是唯心的不可相信的东西,在历代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批判,然而为何屡不绝迹,有时甚至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市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方术“灵验”。 方术“灵验”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哪些因素  相似文献   

15.
道教流传到闽北(南平)的历史年代长久,但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载其传入的时间。福建古以闽越人为主,他们“信巫鬼,重淫祀”。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越国亡于楚,王族部分流入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史记》卷114《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我国古代南方楚越崇巫之风与古越族文化融合,在福建深深扎下根。秦汉的神仙传说、方士方术、老庄道家学说亦影响到此。秦汉时以武夷君为代表的神仙已广为流传。古传昔时有神仙降于武夷山,自称为武夷君,曰吾居此山,受上…  相似文献   

16.
宋晶 《中国道教》2003,(3):24-26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行世的经典之一,出现于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初由于吉授之宫崇,尔后襄楷、张角曾有此书。《太平经》一书共有一百七十卷,内容庞杂,主要是承继老子之道和传统的天神信仰,吸收阴阳五行说和仙家方术,运用神道设教的方式,宣扬天人合一及善恶报应思想,宣扬帝王统治艺术和封建道德观念,以实现“太平世道”为理想目标。①在《太平经》提倡的道德观念中,以“孝忠诚信”为天下大事。该书反复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反对奸猾欺诈。本文拟从天道至诚不欺,诚信可以感动天地、至诚为善自有善报,诚信是衡量历代治乱的尺度、是维系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中经》是记载早期道教修炼方术的重要经典。存思术是《老子中经》的主要修炼方术。该经详细记载了五种存思修炼之法。此外,还杂有服食神丹法、服食五牙法、被符之法等其他修炼方术。  相似文献   

19.
一泰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不乏幽谷曲溪,还有许多幽深的岩洞,自古以来就是仙家寄居和修炼的好地方。据《岱史》卷四记载,战国时期黄伯阳就隐居在泰山之阴的黄伯阳洞。秦汉时期,方士大行其道,他们修习各种神仙方术,为统治者寻访仙人、寻找仙药,掀起一股大规模的寻仙风潮。当时泰山聚集了众多的方士,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安期生,现在泰山地区仍然有其碑记,并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20.
道教类书。题“大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王悬河生平无考。该书辑录二百余种“三洞”经书之精要,故名《三洞珠囊》。《宋史·艺文志》神仙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及《秘目》子类道书皆云30卷,《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未著卷数和撰人,收入《正统道藏》分为10卷30品。其内容多属古代仙真神话故事和南北朝以前方士、道士事迹,特别突出老子为帝师、化胡和张陵布道教化传说。关于道教的仙真位籍,时,空、劫数及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