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远作为南宋画院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边角构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后来绘画的构图与布局带来了新的审美思潮。以马远山水画中点景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马远的生平经历、山水画发展的历史,简述点景人物,归纳马远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类型,以进一步探讨马远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2.
点景中的"点"有修饰点缀之义,点景人物作为整幅山水画中起到点缀作用的人物,虽占据的篇幅极小,却是画面上至关重要的部分。文章将以明代戴进山水画为例,对其中的点景人物类型及功用进行初步考辨,通过梳理戴进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特征,来认识点景人物在传统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以风景为主体元素外,画家还会在画中添加一些小的点景来丰富画面内容,展现主题,表达内心情感。点景人物虽小,但却是山水画中点景的要素之一,起到画龙点睛、渲染气氛的作用,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之笔。尤其是在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和"北风南下"的转变,点景人物愈来愈多地出现在山水画中,由于理学的兴起,画家所追求精神世界的表达已到达"天人合一"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在两宋山水画点景人物中,有这么一类独立而又与众不同的人物——文士,文章通过对两宋山水画中点景的"文士"形象的考察,从中归纳出宋代画家塑造文士形象所遵循的恒定因素,如画中文士的装备、服饰、表情神态的塑造。这些恒定因素是构成文士身份的基础内容,也是不同时期的画家和赏画者所认可的共同内容。画家是将自己的形象幻化其中,充当一种情感补偿的功能,也塑造了山水的文人气质。  相似文献   

5.
衬景人物是在风景画面中点缀所占画面比例很小的人物风景画。衬景人物不仅表现了历史的时代发展,创造出动感和节奏美,在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同时还进一步为画面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衬景人物依附着风景画的发展而逐步走向独立,在衬景人物的发展过程中,风景绘画中人物与风景是不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表达等关系,在一幅画面上,主体的表现不会因为衬景的出现而转变。通过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衬景人物的意义、人与风景之间的关系和在画面中的影响因素等研究,为我们在油画创作时安排人物与风景间的关系、人物与风景在画面的整体关系,衬景人物构图方法的影响因素以及衬景人物构图原则因素等,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表现效果得到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山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有限的取景和画纸上展示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展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也蕴含了画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山水画内容主要以山石、川流、树木的自然景观为主。除此之外,为了充实画面、丰富情感、渲染氛围,还会添之以房屋、人物、动物等,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往往被画者赋予了自己当时的强烈情感以及人生追求,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张广强 《美与时代》2006,(11):44-46
中国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意义。其在画面的比重、形体勾勒、神态形姿以及身份形象特征无不体现着人面对自然谦卑、亲和的态度。这种态度具有时代意义,值得深刻探讨。  相似文献   

8.
水是生命之源,是世间万物生长必需的物质。古人对水有独特的偏爱,水也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元素。以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水在中国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推动中国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代山水画     
山水画在明朝发展为空前的鼎盛繁荣。在元代十分盛行的文人画,经过明前期的一段沉寂,以沈周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于嘉靖年间逐渐兴起。与此同时,职业画家在苏州也活跃起来,老画师周臣不但自己创作丰富,而且还培养了两个著名画家——唐寅和仇英。“沈、文、唐、仇”被称为“吴门四家”,吴门画派称雄画坛长达百年。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舞台绘景技术以透视布景的方式运用于演出中。19世纪中叶绘景在欧洲十分盛行,随着自然主义及表现主义的兴起,绘景最终只在戏剧演出中被保留下来,是如今舞美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15世纪蛋彩画的兴起,尼德兰画家对乳胶画及蛋彩画材料进行改造后发明了油画,油画因其独特的表现力被视为现代美术主要画种之一。风景在文艺复兴后期被绘制于舞台背景的画幕中,作为演出背景的装饰画出现在舞台上。从此油画风景成为舞台绘景的基础,其绘画技巧常被运用到绘景中,到如今,已经发展出形态多样的绘景表现形式。绘景师常由油画风景学习者发展而来,绘画形式同出一支,然而绘景与油画又各不相同,其共性与个性的表现在舞美教学中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画工笔人物的用线和造型在中国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具有造型严谨、刻画生动等特点,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很多工笔人物画家的著作都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灌溉,陶冶人们的情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笔人物画在技巧上有很大的变化,文章从用线和造型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并对中国画工笔人物用线和造型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中国画工笔人物用线和造型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在中国画工笔人物中,用线和造型能为艺术作品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12.
山水画以独立的画种存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艺术生命力来自于独特的艺术观,本篇将论述山水画辨证的情与景的关系、写形为传神的境界、造化在胸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在宋代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绘画理论与表现形式都已达到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宋代山水画中"点景"表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拓展了"点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使"点景"成为山水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宋代山水画为代表,梳理"点景"的类型,分析"点景"的表现形式以及探讨"点景"内容中的文化属性,希望能够从点到面拓宽对宋代山水画艺术认识,获得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引言 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出现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可具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譬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李公麟的《维摩诘像》以及李唐的《采薇图》等,都是人们熟知的人物画作.然则关良与林风眠等大师们却别树一帜地在画幅中为戏曲人物留下了主体地位,也正是这个独特的视角开创了中国"戏曲人物画"[1](以下简称为"戏画")的先河,为绘画主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之于戏曲,"戏画"的出现亦是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不仅能用静态的"瞬间"重构动态的舞台行为,更是将"不可复制"的舞台演出永远定格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5.
浅谈装饰画的艺术表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饰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早在人类的原始时期就已出现,史前东、西方的岩画、洞窟壁画,可以说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绘画,画中的人物、动物造型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人物造型到明清年画和民间剪纸中的表现形式,都凝聚着东方民族独特的审美智慧。  相似文献   

16.
创作中那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心境;以情结境、以境构景、借物抒情的思维方式;以意造型,直抒作者心境的抽象笔墨,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完美形式,奠定了文人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特地位。唯有用历史与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其得失,才能有益于中国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笔花鸟画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从绘景角度来看,用彩一直是工笔花鸟画的重要传统技法,能够将外界自然之景以天然的状态呈现出来。在世界文化艺术交汇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艺术家,他们既对我国重彩技法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又积极借鉴了外国绘画状物的技巧,最终推动了工笔花鸟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齐白石老人有一句名言:一生只愿做闲人。是啊,写点闲字,画点闲画,见点闲人,说点闲话,写点闲文,看点闲景,这该是人生的一种大自在境界。细想起来,人  相似文献   

19.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6,(6):14-14
《群仙会祝图》(局部),明,作者仇英。图中描绘八仙等诸神仙赴瑶池,为西王母献寿。在瑶池各路神仙各显神通。画风工整典雅,人物众多、层次清晰,布局爽朗,云水气势、杂树错落。用笔工细绵密,敷色淡  相似文献   

20.
与重视写实的西方画(在此特指油画)不同,传统的日本画多追求意境以及风致。看似与日本画的创作手法大相径庭的西方画,在明治维新之后,对传统日本画产生巨大威胁的同时,却又带给日本画以新的生机,融入西洋画技法的日本画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文章将以新日本画运动当中的代表人物——菱田春草的作品《落叶》为着眼点,从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出发,分析明治维新时期西方画对日本画的影响以及新日本画的独特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