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觉灯 《法音》2003,(12):31-33
早在1996年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上,赵朴初居士将三国佛教在21世纪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概括为六句话24个字:“广施教化,启迪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环境,协和社会,维护和平。”这里的“广施教化,启迪人生”,就是体现佛法的圣理妙用,促使社会大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环境”,就是庄严众生的依正二报,利益众生的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协和社会,维护和平”,就是奉行佛教的慈悲、和平精神,转化人类社会的恶业暴行。更早在1993年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赵朴初居士在工作报告中郑重指出:“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  相似文献   

2.
“人间佛教”最早由太虚法师提出。与此相联系,太虚还曾提倡“人生佛教”、“人间净土”。经过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土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理念现已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它在为21世纪中国佛教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 1933年10月,太虚作题为《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讲演,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  相似文献   

3.
游斌 《天风》2020,(1):22-24
圣经这部人类文明的伟大作品,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传,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相遇,具有非常深远的文化意义。在基督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圣经研究应该发展成为一种拥有中国意识、具备中国文化特质的圣经学。它既植根于基督教大公传统,又接受中华优秀文明的浸润与滋养,从而成长为一种真正的中国圣经学。对于这样的中国圣经学,只有在世界文明史的大视野之内,其文化意义才能充分显明。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形态的变迁。它们虽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新旧体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从而为各种潜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封建迷信思想的沉渣泛起和境内外邪教组织的乘虚而入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五、世纪初的建僧构想与世纪末的现实太虚在僧彻中最富有近代组织意识与前瞻性。把太虚在世纪初提出的建僧构想与世纪末两岸三地佛教组织制度现状作一下比较对照,对21世纪中国佛教正视存在的问题、增强信心当大有启发。太虚早期活动的重心之一是企图联络团结一批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6.
三、中国佛教会及其"整理"中华佛教总会被取消后,其下属组织中比较有力的省、县分会挂靠名寺继续活动,但缺乏统一领导,显然更为松散。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各地社团林立、中产阶层崛起的社会氛围下,各地还自发组织了大量佛教团体,其中大体可分为四类:即各省或地区性...  相似文献   

7.
四、申国佛教协会与港、台佛教组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佛教史的重大转折。赵朴初这样总结道:"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制定和贯彻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民族团结政策。佛教界爱国人士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各民族佛?..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下半叶比较有影响的社会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有其较为复杂的理论来源。按美国乔纳森·特纳所说,该理论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经济学、功能人类学、冲突社会学以及行为心理学的混合物。在其理论建构中,行动者首先是理性的,理性的行动者乃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而同其他行动者进行互惠的、交换性的互动;而其交换的内容则为满足当事人需求的一切有形或者无形的物品或行为。  相似文献   

9.
觉光 《佛教文化》2007,(5):20-24
佛教注重生命自觉和智慧启迪。对人类道德的提升,精神的开展,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对建立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履行佛教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适应时代的共同趋势,更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关于社会责任,其外延广泛,内涵复杂,标准繁多,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觉光 《法音》2006,(5):47-50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成为地球村已成为事实,生命之间彼此忧戚相关。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由此产生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暴力仍然存在,丧失理性及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整个世界孕育了一种不安和的气氛。宗教因人而产生,也为人而存在。履行宗教的社会责任,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缔造和平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佛教的神圣使命。香港佛教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初,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法源流长,生机盎然。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香港佛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值得探究 ,我们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以孝道为例来论述中国佛教是怎样与中国重家庭、重孝道的礼法制度相协调 ,使中国人认同佛教也是讲孝的 ;其次是着重通过对佛教道德规范内涵的分析 ,揭示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 ;再次是阐述中国佛教伦理对现代人类社会的三大矛盾 ,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缓解、转化作用 ,从而肯定其内在具有的现代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人间佛教"的引领之下,台湾佛教将宗教的神圣性融入于世俗的生活之中,积极地从事社会关怀与福利事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台湾佛教也因此遇到了许多困境与挑战,首先,佛教的世俗化与神圣性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其次,佛教亟待进行文化的更新以及自身形象和功能的完善;再次,佛教面对着资本操纵和经济资源搏斗的生存困境。这些新的课题,会对大陆的佛教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深刻的反思改革的龟鉴──读《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陈兵佛教入华近二千年间,前一千九百年,虽然路途漫长,但都是跋涉于超稳定的封建社会,步履较为平稳,节奏相当缓慢。近百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衰老的佛教紧追时代步伐快步向前,短短时间内,所历崎岖坎坷,所...  相似文献   

14.
世界遗产,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遗存。作为名列世界第三的世界遗产大国,中国世界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其对全人类最大的普遍价值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深入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一、中国  相似文献   

15.
16.
一、引言远在二千年前,古印度佛教僧侣奉持佛经,经由中亚细亚,踏着平沙莽莽的丝绸之路,进入我国新疆地区,再沿着马铃声声的河西走廊而深入到内地,传播佛教。以后,印度佛教的不同派别又分别北上,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的西藏和云南,弘扬佛教。由此中国佛教形成了汉语、...  相似文献   

17.
18.
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回收的1433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人们的人际关系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高度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其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比之对身体健康更大。  相似文献   

19.
断酒肉文一弟子萧衍敬白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夫匡正佛法,是黑衣人事,乃非弟子白衣所急。但经教亦云:佛法寄嘱人王,是以弟子不得无言。今日诸僧尼开意听受,勿生疑闭、内怀忿异。凡出家人,所以异于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经所明、信是佛说。经言: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此是经教大意,如是,若出家人犹嗜饮酒、吹食鱼肉,是则为行同于外道,而复不及。何谓同于外道?外道执断常见、无因、无果、无施、无报,今佛学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因、不信果,与无施无报者复何以异…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邪教的孳生和蔓延不是偶然的,而且有其深刻的国际根源、社会根源、文化根源或思想认识根源以及历史根源的。深刻认识当代中国邪教孳生和蔓延的种种根源,无论对于邪教的“治本”工程和“治标”工程,都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