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雪菲是技术部不多的女性技术人员中的一名未婚女性,蕙质兰心,引得公司许多“雄蝶”狂热的追逐,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可她对我并没有太在意,这令我有些黯然神伤。真正令我们的关系进了一步的是“救美”事件的发生。那次,公司与消防队举行消防演习,写字楼里的所有员工都要在一定时间内从18楼下到地面上,且不准乘电梯,只能从紧急通道下楼。演习开始前,我看见雪菲还优雅地戴着M P3耳机听歌,而其他人都在紧张地等待“演习开始”的口令。演习开始了,先前准备好的大量烟雾弥散开来,大家一下子紧张起来,都匆匆地向紧急通道拥去。雪菲这才意识到自己穿…  相似文献   

2.
性,对于众多的已婚女性来说,似乎是言谈的“禁区”,就是对自己的丈夫,也同样如此。然而,性心理研究专家的调查发现,约有60%的已婚女性都有着想与丈夫共享性要求的渴望心理,只是羞于启齿。女性的性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教育永远与人对美的事业的追求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更是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健康优美的素质教育都充满了美。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没有这一项是不完全的。 语文教材本是“文质兼美”的,它融内容美、艺术美于一炉,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蕴涵着美,为我们进行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男人豪爽粗犷才具有“男子汉”阳刚之美,那么女人温柔、娴淑、性感,才是富有阴柔之美的“女人美”。温柔、性感,比起女性的容貌美、形体美更有独特的魅力,它显示了高雅的气质美,能激起异性的爱慕、思恋和敬重。女人的温柔,柔性似水,是男人所向往的。而女人的“性感”,在传统保守的人看来,似乎带有妖冶淫荡的味道,但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性感竟是堂堂正正的赞美之词。如果你对某位佳丽赞赏一句:“小姐,你很性感,太漂亮了!”她定会妩媚地一笑道声:“谢谢先生的夸奖”。性感是一种撩人情欲冲动的感觉,是一种极微妙的销魂荡魄的品味,是一种引发异性快慰的体验。性感可以体现在服饰、体态、眼神、笑靥、举止、语言等全方位“身势语”上。温柔与性感是女性独具的气质。细腻、温柔、性感的女性很容易被男子钟爱。沉稳、端庄、恬静的女  相似文献   

5.
仕女画通过对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传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态度也在变化。历代仕女画都强调作品的审美因素,创造了诸多经典的女性审美样式,从外表到内在都符合理想之美。这种理想化的美的要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或流派。  相似文献   

6.
该文概述西方学术主流从“心灵”到“语言”的范式转换;清理以语言为批评范式的思想家们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学术立场;凸显语用学对人文学术之重构的巨大影响;指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以及与之似乎针锋相对的“认知语言学”,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索绪尔之前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对语言决定论的抵制。  相似文献   

7.
“充实之谓美”是孟子伦理美学命题 ,它着眼于尽心、知性 ,针对“有诸己”的主体 ,并不涉及主体以外的客体 ,因此 ,将“充实之谓美”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 (包括人 )其‘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以至完备 ,这就是美” ,进而认为“美是顺乎‘天性’的发展” ,似乎是值得再讨论的。  相似文献   

8.
从东西文化、学术、思想看“易学”的意义和特色[美]陈启云“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中心。“宇宙观”、“人生观”、“目的论”和“价值论”都可以从“知识论”的基础上去推衍,也可以划归到宗教和科学的范畴。但没有“知识论”,便没有西方哲学(“爱智”)。现代西方哲...  相似文献   

9.
一、罗塞蒂的女性模特儿景观 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核心成员,他们希望恢复艺术的真诚和纯洁,并在创作上坚持每个细节都要寻找生活中的模特儿.罗塞蒂是女性的歌者,作为意大利血统的后裔,他的惰诗和绘画大都围绕着爱与美来发挥,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女性形象如花如影地呈现在罗塞蒂的画框里:  相似文献   

10.
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从美学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1.
论道教美学的“至善-至美”观点潘显一古罗马神学美学家普洛丁(Plotinus,205-270)认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心灵由理性而美,其它各种事物——例如行动与事业,之所以美,都是由于心灵在那些事物上印上它自己的形式。”①几乎...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对“美”的探讨呈现多元化特征,即“美”具有朦胧性与模糊性。每个美学流派或美学家其观点总是各执其说,莫衷一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美”也会使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说,无以名状的困惑感。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等诸形式准确完美地呈现出来的。本文试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观点为统摄,从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关系的角度切入,探讨其美学思想的矛盾性和美的特性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哲学分析示例:语言的与现象学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日的哲学语境里说到分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英美分析哲学。这里的“分析”几乎就是“语言分析”的简称。至于现象学,人们似乎只承认它的“描述”,并且由于它长期被许多人看作是与分析哲学截然不同的哲学流派,我们一说“现象学分析”,就似乎有点混淆视听之嫌。不过,我们也不至于忘记,像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这些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是时常宣称他们自己在做现象学分析的。我们都知道,据说语言分析是要“澄清  相似文献   

14.
图形本是最古老的文字的记载传播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传播似乎又走成了一个螺旋式的曲线,由图画到简化的文字,然后又从文字走向了当今的“读图时代”。“画语传播”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人类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及审美观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带给大众传播的不仅仅是冲击,还有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瞩间“逝者如斯”,经验中的时间是永远均匀地流逝的。然而相对论说,时间的流逝并不是均匀的,与人们的经验相悖。女性的生命体验似乎在证实着这一点。与男性一生近乎均衡的量变过程不同,女性在她的生命周期内,表现出富于戏剧性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编后话     
议论传统哲学认识论久矣,但范围似仅限于此论自身之完善。而后,现代心理学的人类精神活动之两分法,似乎教人领悟了点什么,马克思的把握世界之多种方式,似乎教人又领悟了点什么,于是,人们不再满足于求“真”的传统哲学认识论自身之完善了,大胆地提出一个“价值认识论”来,图借此论去求“善”,去求“美”。新论似未诞生,但为自身出世的呼喊似乎又教人领悟  相似文献   

17.
在洛杉矶市东部风景秀丽的山峦中,有一个别墅式高档住宅区,这里不仅到处有碧绿的草坪和清新的空气,私人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等设施更是一应俱全。这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华人“二奶村”。有人说能走进这个“世外桃源”的女性,几乎个个都是才貌双全的绝色佳人。她们开着奔驰、凯迪拉克之类的名车四处购物,在一些连美国人都望而却步的贵妇俱乐部里美容、健身,过着好莱坞明星般的时尚生活。事实真是这样吗?曾在这里“迷失”,如今已回国创业的青岛女孩美子,近日向记者讲述了她的“贵妇生活”,令人颇为惊讶。青岛才女,到美国才知生存艰辛我出生…  相似文献   

18.
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观。从“康期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多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19.
漂亮,是人们尤其是青年女性所渴求和追求的。古往今来,多少人因自己“貌似潘安”“赛过西施”而自豪和骄傲,又有多少人因自己“相貌丑陋”、“五官欠端”而自卑和痛苦。一幅漂亮美丽的外表足以成为青年女性炫耀的资本。然而,造物主似乎很不公平,有时在赋于一个人美貌的同时,便很少再赋予他其他方面的才能。因此,生活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一个貌美的人常常使人不无遗憾的感到他似乎缺少点什么。原因很简单,  相似文献   

20.
“美”,究竟属于科学认识范畴,还是属于艺术鉴赏范畴?究竟是一个由事实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还是一个由价值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Aesthetics(通译“美学”,宜译“审美学”)象实证科学一样去研究物理实体的量、质、能或构成,还是作为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去研究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美的本质方面的争论之所以旷日持久,大都是由于争论各方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所以,任何严肃的美学或审美学研究,似乎都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美的探索的首要课题。可惜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甚少,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在《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1983年第1辑上发表了题为《“美”的词源学研究》的文章,则对“美”这个词作了词源学上的考察,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