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系统总结了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历史。该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 2 0年代到 3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 ,是阅读眼动研究的初期阶段 ;从 4 0年代到 7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 ,是阅读眼动研究的中期阶段 ;从 80年代至今为第三个阶段 ,是阅读眼动研究深入阶段。从发展角度看 ,中文阅读的眼动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该系统总结了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历史,该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20年代到3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是阅读眼动研究的初期阶段;从4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是阅读眼动研究的中期阶段;从80年代至今为第三个阶段,是阅读眼动研究深入阶段,从发展角度看,中的眼动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有很前景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卢盛忠 《心理学报》1981,14(1):109-116
一、苏联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发展概况 苏联劳动和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25年至1936年。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初至1959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959年到现在。 第一个时期可以叫做“心理技术学”时期。“心理技术学”这个名称是1903年德国心理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围绕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一个问题,分别体现为:新时期之初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关于文学是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这三个阶段的论争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总体格局和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会昌  张东 《心理学报》1988,21(4):95-103
本文概要介绍了6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苏联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1.自我意识的实质、地位和发展因素;2.自我意识的结构;3.自我意识的发生;4.对西方自我意识研究的态度。作者认为,苏联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传统;苏联对自我意识的研究70年代以后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仍有很多问题没解决;苏联心理学者近期十分注意西方学者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但在研究的广度、实验技术和已积累的资料等方面,距西方仍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6.
二、某些新兴学科的影响五十年代之后,一些新兴学科的兴起,为心理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新兴学科是通讯工程、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 (一)通讯工程和信息论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人类科学史上,出现过三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物质、能量、信息。前两个概念,尤其是第一个概念出现较早;信息的概念是在四十年代末由于通讯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发展,才正式出现的。通常认为信息论的奠基人是数学家Clande E·Shannon,他在1948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Shannon的目的在于回答当时通讯科学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即象电  相似文献   

7.
<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大陆得以持续传播,并于20世纪末一度形成了中国的"本雅明热"。中国经济及文化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是本雅明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播的社会条件,中国文艺理论现代化发展的"内需",则是本雅明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播的根本动力。本雅明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界,普遍地把它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8.
著名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推而广之,艺术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生来就和心理学结成不解之缘,在我国更有着相同的兴衰命运。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潮流,美学“东山再起,心理学也兴旺发达起来。仅仅十年间,心理学的一个小分支——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段鲍尔比代表的第一阶段创建了理论框架爱因斯沃斯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了陌生情境技术并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文化资料;80年代以来的第三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的整合等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春兴 《心理科学》2004,27(2):420-422
经由本地化研究建立本土心理学的呼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两岸三地即已时有所闻.惟对“本土”或“本地化”的概念并不明确。到90年代末期台湾部分心理学家提出三地论的概念^[3],认为港、台、大陆三地因长期隔离,社会形态各异,故而主张三地华人社会的心理学者应各自建立自己的本土心理学(台湾本土心理学、大陆本土心理学、香港本土心理学)。此种纯以地区为前提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待商榷.原因是如将心理学视为研究人性特质的科学。并将心理与行为视为人性特质的表徽。显而易见的是,影响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因素大于地区因素。基于此义.本文提出采用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建议.并试从心理学思想的演变中分析探讨此一建议的合理性。一得之愚尚请学界先进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psychology of religion in Mainland China. Beginning with an overview of Western and Eastern scholars’ representative view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ive to psychology of religion, this essay then analyzes the distinctive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erms of influences exerted by mainstream ideology,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real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of religion. Finall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everal methodological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a Chines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including advanced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strengthen the basis of research methods in Chines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understanding more precisely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localized methods with Chinese features; and encouraging exploration on diversif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for psychology of relig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马皑  宋业臻 《心理科学》2018,(4):770-775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应当对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别于欧美的社会问题进行回应,对从改革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具体社会问题进行解决,以此建立中国特色心理学研究。应当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具体问题出发,提出具有现实关怀、解决社会发展中具体困难的学术问题;应当具有更深层的人文关怀、精神关怀,从心理学的角度回应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形成的当代中国人精神层面的巨大变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中国特色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特征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特色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均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 1 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为标志 ,总结了 1 5年来我国工业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并从激励、人员测评、领导行为、管理决策和跨文化研究等方面概述了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提出了今后值得研究的若干课题。本文最后指出 ,从我国企业的实际问题着手 ,不断积累资料 ,提出自己的理论 ,同时以我为主 ,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在企业实际中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 ,是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中国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化研究。中国化心理学研究是指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时不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的现成概念、方法和理论,而是脚踏实地地考察我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其它相关背景,创造性地进行概念分析、方法设计和理论构建,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许为  葛列众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409-1425
智能技术为智能时代的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 系统提出了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工作框架。该工作框架包括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对象、核心问题空间、学科理念、研究重点、应用范围、方法等。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人机组队式的人机合作关系。“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应该是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学科理念。针对智能技术, 近期工程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开展围绕新型人机关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问题、人机组队中的心理结构和决策控制、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有效支持智能系统的研发, 概括总结了一些工程心理学新方法和提升的方法。最后, 针对当前工程心理学所面对的一些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笔者经由回顾自己如何走上本土理学研究的道路,介绍了本土心理学的由来,本土心理学中的研究进路的选择,以及如何使用本土进路选择研究课题.进而提出应该将社会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三者结合起来开展华人心理的研究,为华人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声和为人民的社会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Australian Strategic Review of the Psychology Discipline and its Research. Issues discussed include Australia's contribution to world research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research funding, the age and qualifications of researcher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utcomes, multidisciplinary issues, the role of psychology in industry, links between the discipline and the profession of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cross-cultural issues, and educational issues. Priorities for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are identified, and include human factors and other areas related to technological change, clinical psychology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health psychology,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研究命题与体系式思想.研究方法及在咨询和治疗上的应用四个方面来探讨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积极影响。主要关注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对人性,人的生存方式和独特性的看法上给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启示.以及存在主义的创新的本体论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跳出传统心理学模式走上“第三条道路”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practice of empirical psychology in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using a content analysis of its journals. By seeking answers to questions of what kinds of psychology from the West first attracted the Chinese; whether they found a way of developing a psychology more in tune to their own cultural assumptions of selfhood; and to what uses they felt the new discipline could be put, it shows the extent to which its journal content adopted a Western or an indigenous orientation. It thus contributes to the recent debate about indigenization of psychology globally and situates the origins of these issues in China much earlier than has been envisaged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ists. Throughout this period, indigenous concerns informed the research agenda, the dominant practice being psychometrics. But because of a lack of social support, they remained largely confined to the pages of psychology journals.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review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sychology. China's long history as a country immersed in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issues is well known and has had an influence on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around the world. Modern Chinese psychology, however, was imported from the West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has been closely linked with China's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hanges of national policy. Today Chinese psychology is still in a preliminary stage. Despite difficulties that may imped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y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