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明清民国时期的全真教研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主要使用碑刻、方志等新出资料以及《道藏》《藏外道书》等教内资料和保存于各地各级档案中的档案资料,而较少涉及到文学资料。事实上,明清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以王重阳度化全真七子为主题的小说、宝卷和善书等,如《七真因果传》《七真祖师列仙传》《七真天仙宝传》《七真宝卷》《金莲仙史》和《重阳七真演义传》等6种不下于40个版本的文学作品。作为现存于上海市图书馆的惟一一个版本,《重阳七真演义传》一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即以神话的方式讲述了王重阳度化七子之事,其中不乏情节错乱、时空颠倒等谬误之处,另一方面又坚定地排除了其他仙传对于七真事迹的抹黑,如妓院修真、房中采战等事。总之,《重阳七真演义传》表明了以养真子为代表的一批全真居士在清末民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全真教的形象重塑和身份护持所做出的努力,而此书曲折的刊刻历史,也体现了全真教与民间宗教之间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重阳成道宫是全真教主王重阳修炼成道的地方 ,位于陕西省户县城西 2 0里的祖庵镇。距今已有 84 0年的历史。王重阳名 ,字知明 ,号重阳子。咸阳大魏村人 ,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 ,其家为当地富豪 ,家业丰厚 ,自幼享受荣华 ,弱冠到长安读书。年轻时“任气好侠”、“少私寡欲” ,常“以粟贷贫人 ,惠之者半”。直到 33岁 ,仍功名无成 ,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 ,开始贪食耽睡 ,借酒浇愁 ,放浪于形骸之外。金正隆四年 (115 9) ,王重阳 4 8岁 ,传说这一年 6月 ,他在甘河镇的甘河桥上 ,遇二仙点化 ,从此出家入道。王重阳在《遇仙》一诗中写到 :“…  相似文献   

3.
全真教草创期的信仰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真教草创期的信仰对象,历来无人进行研究,就连草创期主要的神格都尚不明晰。在我研究全真教的著作中①,对此问题并没有涉及,即使分析重阳和七真的著述,老实说也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我推测他们的信仰是以排他性的一神格为中心。1.王重阳王重阳信仰的神癨,可以说还并不明晰。据《金莲》重阳传,重阳出家以前,已致力于《阴符经》和《道德经》的研究。重阳说:五千言,二百字(三百字之误)。两般经秘隐,神仙好事。(全真613)②理透阴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全真940)文中皆列举两经。此外:能下手,便晓这元元。为甚得通三一法,都缘彻悟五…  相似文献   

4.
北七真     
道教全真道尊奉的北方七位真人,均系王重阳嫡传弟子。因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贡献,被尊为真人,并得列元世祖的诏封。他们是: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原名从义、字宜甫。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创全真遇仙派。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谭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原名玉、字伯玉。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南无派。著有《水云集》等。  相似文献   

5.
全真道是大金定间成阳人王喆(号重阳)所创立的一个道教派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甘水仙源录》云:金大定中,王重阳“聚徒宁海州,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全真’。”王喆的七位弟子:马钰(丹阳)、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邱处机(长春)、王处一(玉阳)、郝大通(广宁)、孙仙姑(马钰之妻,号清静散人)合称“七真人”,亦即“北七真”。元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大力扶持全真道,邱处机又仿效佛教,建立了全真丛林制度。  相似文献   

6.
全真道向来十分看重以文传道的传教方式,透过不同的传道诗词与士人、僧道、弟子、俗众应酬唱和,交流全真之义理,解答道学疑难。关于王重阳的诗词创作,范怿于《重阳全真集》序中提到,重阳“杖履所临,人如雾集,有求教言,来者不拒。诗章词曲,疏颂杂文,得于自然,应酬即办”。重阳诗  相似文献   

7.
北五祖     
道教全真道尊奉的北宗五位祖师,即王玄甫、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全真道为表明该派道统源远流长,称太上老君传道于金母,金母传白云上真,白云上真传王玄甫,王玄甫授钟离权,钟离权授吕洞宾和刘海蟾,吕洞宾授王重阳,王重阳授北七真。将全真道统上溯到老子,并尊神话人物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后经元世祖、元武宗的诏封,王玄甫等遂为全真道奉为“五祖”。全真道因有  相似文献   

8.
正"真功真行"之说的来源"真功真行"先见于王重阳祖师转引晋真人之语。~1《三州五会化缘榜》说:"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神情,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2可见,全真派初创时所提倡的"真功真行"来源于晋真人,后被王重阳祖师所重视而加以发扬光大,成为全真派立教、弘教的法宝之一。那么晋真人又是何人也?  相似文献   

9.
重阳祖师,道教全真道创立者。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创立全真道后,重阳祖师改名喆(zhe音哲),字知明,号重阳子,全真道徒尊称为“重阳祖师”,世称“王重阳”,咸阳大魏村(今属陕西)人,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生。祖师自幼聪慧异常,及长体貌魁伟,有湖海之相,弱冠修进士业。伪齐阜昌(1130—1137)时应礼部试未第。金熙宗天眷(1138——1140)间应武举,中甲科。关于重阳祖师是否有“应武举”之事,姚从吾《金元全真教》考证曰“《金史》卷四《熙宗本纪》,天眷共有三年(1138——1140),只有天眷元年举行一次文官考试,‘诏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其制则见于泰和(章宗年号元年为1201年),试有上中下三等,是天眷间根本没有考试过武举,王喆自然不能‘捐文场,应武举’,改易名字了。”笔者以为此说更可信。  相似文献   

10.
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潘一德道长编著的《茅山道院简史》一书 ,于 2 0 0 1年 8月份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十章 2 1万字 ,图文并茂 ,有彩色插图 8幅。该书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作总序 ,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作序。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 ,道教上清派发祥地。本书作者以自身信仰为基础 ,从理论的角度叙述了茅山道教神仙信仰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形成、演变与文化内涵。书后附录有金元之际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与七真简史、《重阳全真集》的教义、道学文集及道学小辞典。该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茅山道教和茅山宫…  相似文献   

11.
正道教作为我国唯一本土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西安道教历史悠久,两千五百多年前,道教始祖老子在终南山古楼观讲经传道,留下了道家思想开山之作《道德经》;八百多年前,王重阳在重阳宫修真悟道,创立了全真  相似文献   

12.
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在他的思想中,"全真"二字是何含义?综合对其诗、词之考察,他主要是想全三教之真、全老庄之真和全心性之真.三方面的具体分析告诉我们,他这种回归老、庄的思想,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真道     
道教教派之一。亦称全真教或全真派。金初创立。困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全真道之名。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尚符  相似文献   

14.
全真道为王重阳所创立,这是历史的结论。但王重阳早期修道于终南山,并非孤身一人。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自焚茅庵,前往山东接收七真高徒,大定九年在返回关中途中仙逝于开封。马丹阳等四人赴终南,迅速站稳脚跟,营建起全真道的大本营,也不是完全在废墟上另起炉灶。从中起到  相似文献   

15.
<正>在当今中国,"王重阳"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世人皆知。人们对王重阳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作家金庸,其笔下塑造的王重阳是一个武功盖世的武林高手。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性命双修的内丹大成家。他不仅自己修成正果,还成功地教化了众多弟子,并根据自己的修行心得,创立了道教全真派,被世代传颂。  相似文献   

16.
王重阳的全真思想是“以清静为宗”。清静是他所认为修行时的“根本大乘之法”。王重阳将清静分为外清静和内清静,即以身心两方面而言,身不受外物浸染,心不受妄念所扰,保持身心清静,精、气、神不受损耗,确保体内真炁充盈,按照内丹派理论运转,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实现清静的关键在于去除烦恼,远离酒、色、财、气,以及使用“战胜之法”等。王重阳实现清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肉体的长生久视,而是通过此种方式的修行以实现精神的超脱和自由。王重阳作为全真教的开创者,全真七子的清静思想都受到他的“清静”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王重阳创立全真派的时代背景当金人铁骑南下,山河易主,北方汉民族饱受国破家亡,民族压迫之苦,人们心灵上的创伤痛苦,只能深深埋在心底。虽有一些志士仁人起来抗金,但由于自身力量薄弱,而又得不到国家军事上的支持,抗击不了金人的强大兵力,更加之南宋的腐败,只求讲和,根本没有收复国土的志向,最终归之于失败,更加重了人们的苦难。全真派的创始人王重阳,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青年时代正当宋、金交兵于陕西。建炎四年(1130),金人娄室破陕府长驱入关,败宋将张浚于富平,金兵入凤翔,王重阳家乡咸阳沦为金兵占领。王重阳家系咸阳富室,由于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他曾企图仕进,但考文不成,遂改习武。到了  相似文献   

18.
重阳祖师开创全真道,以普度众生,修真成仙为其根本宗旨。全真道的真义即: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重阳祖师博通三教典籍,受钟、吕二祖之仙传,西行东化,传教度人,不分官庶贵贱,凡前来求教者同仁视之。每以诗词章曲,疏颂杂文等,自然应酬。其著述大多是阐发天地生成之玄机,通过人体而验证以悟天道,除情除欲,知其天性,广修德业,内炼“金丹”。祖师羽化升仙后,门徒收集遗文千余篇,即今之《重阳全真集》十三卷。据《重阳全真集·序》载:金大定戊申(1188)年,时值重阳祖师升仙十八周年,刘长生真人(1147—1203)乃命门徒曹瑱来等四人,特诣去宁海州请正范怿索写序文,并附于其文首页。题曰“终南山重阳子王嚞撰”,见收于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正统道藏》太平部,还收有重阳祖师著  相似文献   

19.
陕西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早在周平王四十三年(公元前七二八年),老子为关令尹喜说五千文就是在今陕西省周至县的古楼现说经台。道教庙宇称“观”,就是以楼观得名。东晋时期的楼观道,唐代的钟、吕金丹道,宋初的陈抟,南北五祖,开创全真派的王重阳、邱处机、郝大通、刘长生、马丹阳等,都曾以陕西为活动中心。大重阳万寿宫是全真“祖庭”,现存的三十一通碑石是研究全真教的瑰宝。邱祖龙门派、郝祖华山派,是以陇县龙门洞和华阴县的西岳华山得名。终南山素有“神仙窟宅”之誉。故陕西道教宫观林立,历史上出了不少有名的道教学者  相似文献   

20.
正"细密金鳞戏碧流,能寻香饵会吞钩。被予缓缓收纶线,拽入蓬莱永自由。"此诗,是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开宗者王重阳,赠给丘处机的一首诗。王重阳有七位著名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即全真七子。他们是: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这七位王重阳嫡传弟子中,丘处机却是格外特殊的一位。19岁始拜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