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中山一生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将其视为治国、治党、治军,推动人类文明建设的治本之道。关于中国的道德建设,孙中山主张中西兼采,但后来更重视发扬中国的"固有道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对当时流行的利己主义,孙中山始终持否定、批判的态度,为此先后提出发扬"公共心"和"替众人服务"的精神。提倡"替众人服务"是孙中山伦理思想最可宝贵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太虚是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他的伦理思想,是其"人间佛教"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他看来,佛教有鲜明的伦理特征和丰富的伦理思想;佛教对其他伦理学说的批判,目标在于建设;而和时代、社会、人生最为贴近,最能化导社会、建设社会、救国救世的工具,正是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简论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论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李光耀邓小平伦理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从事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12亿中同人民的理性信仰、精神支柱和道义武器。它属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体系,是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继承;但是又确实有显明的时代性和现...  相似文献   

4.
简论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金天辅本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在享受着科学技术所赐予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又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而深感忧虑。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生态革命”的口号,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建立人和自然谐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关于人生解脱的宗教,其宗教理论中包含着浓郁的伦理思想,反映了与中国本土儒家伦理思想不同的价值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对人生的基本态度、观察和评价世界的道德理性、对待众生和万物的价值观念及其树立的理想人格,反映出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 《淮南子·要略》说: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寻根溯源,乃植本奠基于周公。因此,周公、孔子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伦理思想方面则更可以寻索出他们源流贯通的脉络来。要探讨周公的伦理思想,应从“德”字入手。许慎《说文解字》:“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周公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政治思想上,他主张保民任贤,明德慎罚。而且认为:只有有德者,才能推行德政。他在《尚书·康诰》中说:“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工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邓小平文选》第40页)从道德领域探索毛泽东伦理思想体系,研究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展开它的丰富内容,是伦理学界的一件大事。 现在,刘广东同志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而撰写的《毛泽东伦理思想简论》(以下称《简论》),终于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的新作,值得欢迎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如下主要特征。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一个十分明显的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现实道德层面逐渐增强关注和研究的发展过程;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呈现出了从继承和借鉴马克思的批判传统对资本主义给予道德批判到积极发掘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和注重从伦理层面上建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过程;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了一个从政治革命、社会批判到生态建构的发展过程。深入探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后第一儒——陆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儒学就其与君主权力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引起的思想变化而言,可分为先秦原始儒学和秦后儒学,前者未曾为君主权力结合成紧密的关系,后者则主要是得到历代王朝支持和认可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儒学的这一转变中,对秦后儒学具有创始之功的有一代表人物,此即秦后第一儒——陆贾。现有的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著述对陆贾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大多论述得比较简略,而王利器先生的《新语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对之阐发较详。本文拟步王先生之后尘,对陆贾的思想和历史作用再加论列。  相似文献   

10.
赵琪 《管子学刊》2011,(2):66-71
陆贾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内容主要保留在《新语》一书中。本文首先对陆贾思想中的历史思想、天人思想和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作梳理与再现,并就此探讨陆贾思想的历史价值乃在于他能结合汉初的历史背景,对汉以前的历史传承既能有所继承、批判与发展,又能根据具体的形势权衡选择。其次,以上三个方面又是彼此联系的,共同构成陆贾思想这一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具有以史为鉴和立足时代这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由秦入汉的学术转折中,陆贾<新语>是不容忽视的.<新语>折射了不少经学信息,其中包括易学.由其用<系辞>文字的特点即可见<系辞>在汉以前流传颇广;陆贾以"仁义"说<易>,显示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其易学重义理,首开汉初学者以义理说<易>的风气,在孔门易学中居承前启后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陆贾对《诗经》进行阐释:以仁解《鹿鸣》,进而提出普遍原则;以义解《关雎》,赋予政治哲学内涵。他强调《诗经》的仁义观,使《诗经》具有强烈的仁义政教功能,同时为自己的政治理论寻找经典的根据。他认为《诗经》有"情得以利"之效,兼重诗情、诗志,继承了孔子《诗论》说。他结合时代背景来阐释具体《诗》篇,使《诗》义的内涵更丰富、更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3.
德性主义或德性论是罗国杰晚年的主要理论或思想命题之一,对它的理解不仅是研究罗国杰思想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学术自述》反映了罗国杰最终的思想意愿和学术期待,可称为"伦理学遗嘱",其中提出的新德性论表明对道德概念本身认识的一个重要变化,即从早期的《伦理学》等代表的从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角度认识、分析道德,到晚年转入沉思人的精神世界,以主体普遍性的德性为核心思考人的生存之境,并由此观照、探察道德,从而再次论定伦理学的功能与伦理学人的使命。罗国杰的德性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之中,蕴含着一种具有远古渊源的德性传统的重叙和对现代道德问题的全景性视观,无疑有益于我们立足民族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伦理学。他以一种全新的灵活性在中国传统德性论、西方理性主义德性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密网中游刃有余,其辩谈追求德性、德行与规范的统一,体现出故土情怀、现代道德观、理性方法和包容态度之方法特色,因此能直达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视阈极境。新德性论亦是一个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德性观辩证统一的教育伦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一、谈及医学伦理思想的中医医籍 我国的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历史上有很多医籍中都谈及医生道德问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通过讲述医生临床治疗中容易犯的过失,指出医生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汉初无为政治源自黄老道家,而陆贾的无为有启文景萧曹之治者,理所当然属于黄老道家。其实,其无为是以儒家道德导向无为为主干,以道家自然无为、法家法术势无为为补充。这为重新审视汉初无为政治的思想渊源及儒学在其中的地位提供了新视角。汉初无为是道、儒、法三家以秦为鉴提出的相似治国之策,故文景之治仅仅归功于黄老道家显然不妥,儒家也起了重要作用。同样,汉初儒学也并非学界通常所认为的处于在野地位,而是早已开始和王权结盟,独尊儒术只不过是二者结盟水到渠成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奴隶制时期的伦理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从阶级实质上看,它是有社会地位的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它所指的“人”的范围只限于贵族和一般有自由身份的平民,并不包括奴隶;从伦理学发展史上看,它是做为古代神权时代的宗教思想的派生物,导源于宗教神学,成熟于政治学,所以这一时期的伦理思想具有神学的政治的特点。 殷商时期,伦理思想只是宗教神学体系中的一部分,用来维系天人关系。伦理学从宗教到伦理的转变是通过一次政治思想变革实现的。周人将伦理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伦理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伦理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在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需要以新的视角加以再探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和主要特点 ,探索其中对我国道德建设有用的理论因素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陈冠伟 《伦理学研究》2012,(1):38-41,63
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春秋大义述》等著作表达了丰富的伦理观点,譬如仁,孝悌,忠信,忠恕之道,礼义廉耻,爱国主义,大同情怀等等。他的伦理思想与礼义之邦的传统道德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20.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1)引论;(2)哲学方法论和伦理学的出发点;(3)个体道德论;(4)社会道德论;(5)卢梭在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引论部分指出,卢梭以使人民幸福而有德行为其伦理学宗旨,但他没有亚里士多德式的分立形态的伦理学理论,而是将这一宗旨贯穿在他的政治哲学和文学著作中。卢梭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一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卢梭的基本人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化为自由平等的社会伦理政治要求;一是在伦理学的理论形式上兼收并蓄,以洛克唯物主义感觉论为其理论基础,而经验主义的、情感论的伦理学都是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