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而言,精致稳妥的阐释性研究比易生争议的创造性研究更能得到肯认和好评。但思想才是哲学的灵魂,创生新思想在哲学研究直至哲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核心意义。当前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共同体更热衷于学术阐释,而对思想创造显得相对淡漠和苛刻。为此,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需要重新认识既有的哲学研究方式。一方面,哲学繁荣的实质并非表面的学术繁荣,而是深度的思想繁荣;学术繁荣并不必然通向思想繁荣,甚至可能导致思想凋零。另一方面,人们一般囿于思维定势,更倾向于接受"不易之论""不刊之论",创造性思想则容易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境地。因此,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哲学实质性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高度自觉地鼓励和包容思想创造。这就需要在当下着力强化趋向创造的阐释进而在阐释中加以创造,并构建鼓励和包容创造性思想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走出思想创造的困局。  相似文献   

2.
李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3):146-146
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智力超常与常态学生技术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中—德技术创造跨文化研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对134名智力超常和常态学生作了集体测验,着重考察了超常与常态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和精细性,及心理折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反应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创造思维的测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力的核心,是智能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研究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心理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对创造性活动研究的深入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要,开展对创造  相似文献   

5.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发明的动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的思维,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6.
创造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性学习、工作的心理基础,更是创造发明家的心理基础。为了我国四化大业的实现,民族的振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作为一项教育任务去完成,各科教学应根据各门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了以下尝试: 一、在直接命题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与国家昌盛、民族繁荣休戚相关的大问题,也引起了当今世界的高度关注。但是,怎样对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培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却是一些极其复杂而尚在探索中的课题。本人就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及其培养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结构与发展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小学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及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共476人为被试,对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结构和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由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性、挑战性和意志力五个维度组成;(2)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呈现倒V型,初中一年级是创造性倾向发展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9.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四化”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同样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整体改革实验中,我们注意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医学诺贝尔奖看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医学诺贝尔奖看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段志光在人类历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创造实践,始终具有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都最关心创造性思维和十分重视研究与致力解决学生创造...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实验的方法,对371名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2)男女生在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城乡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差异显著,城市小学学生发展比乡村小学学生发展早一年。  相似文献   

12.
韩琴  胡卫平  贾小娟 《心理科学》2013,36(2):417-423
采用4(小组结构)*2(任务难度)混合实验设计,以149名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不同任务难度情景中,同伴互动小组结构对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独学习相比,同伴互动的学习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发展;(2)小组结构对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有显著影响,同质组、自选组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3)任务难度对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有显著影响,低难度任务情境下的创造性问题提出得分显著高于在高难度情境;(4)小组结构与任务难度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辛雅丽 《心理科学》2003,26(5):926-927,950
1 引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素质 ,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创新 ,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问题。创新即推陈出新 ,意指 :抛开旧的 ,创造新的 ,也与创造、革新、开创同义。创新能力是一种“产生新颖而有价值产物的能力” ,包括 :产生新思想、想出新办法、构建新理论、形成新设计、做出新成绩、创造新知识等。创造性并非天生 ,许多研究表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对个体的创造性的培养与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国内外有许多相关论述 ,多数是专家学者的意见 ,极少…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明创造题目为实验材料,采用“一对一”的实验范式,对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倾向与原型位置效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考察了不同创造性倾向个体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原型位置效应,创造性倾向包括想象力、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四个因素,结果发现:创造性倾向总分、好奇性、挑战性对原型位置效应有影响,而且原型位置效应随着创造性倾向、好奇性、挑战性的降低而显著;想象力、冒险性对原型位置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先前研究基于功能特化的思想, 基本完成了创造性问题解决相关的各个关键脑区的功能定位, 但并未揭示这些关键脑区在创造活动中的动态神经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拟从动态的功能整合的思想出发,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有效连通性分析方法, 对语义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中的信息选择和新颖联结形成等关键子过程的大脑动态加工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不仅能丰富并发展创造性问题解决神经基础的研究方法, 而且能够从系统的层面, 从动态信息加工的角度加深对创造性问题解决脑机制的认识, 推动其神经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力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于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是一个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交替运行的过程,而表象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自编的物理问题对天津市某中学109名高二理科学生进行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测验,探讨高中理科学生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中的表象特征。验证了表象与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中的发散思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聚合思维无显著相关。对109名高二理科学生K聚类分析发现: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高创造性和中等程度创造性的学生人数较少,而低创造性的学生人数较多;表象丰富性很高和较高的学生较少,表象丰富性较低的学生较多。  相似文献   

18.
儿童创造性及其培养方案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造性(Creattivity)也译作创造力,是产生新颖的(如独创的、出乎意料的)和适宜的(如有用的,能随机应变的)工作成果的一种能力(Sternberg等)。有证据表明,早年生活对个人创造潜能的开发尤为重要;为了造就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音乐家、戏剧家、改革家和问题解决专家.科学的培养和提高儿童创造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网上学习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充分发挥互动和交流的优越性,学习模式也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实现个别化的学习模式,又可以实现协作式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介绍了网络教育的特征与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状况,以求初步探明中国网络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以整群取样的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性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的开放性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的(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的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创造性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的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的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与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性、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这表明,社会创造性可能存在状态与特质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