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武《万历藏》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于山西省宁武县延庆寺,2015年10月至11月进行了全面的普查与登记。宁武《万历藏》为《永乐南藏》的覆刻本,其性质为民间私雕,雕造时间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宁武《万历藏》印造于南京,最初供奉于广西全州金山寺,其后百多年里辗转流离了般若庵、普沛庵、山西介休华严寺等多个地点,1937年后最终流落至山西宁武延庆寺。  相似文献   

2.
金陵刻经处与方册本藏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陵刻经处与方册本藏经方广在1997年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O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我递交过一篇名为《杨文会的编藏思想》的论文,其中谈到金陵刻经处所刻经书的装帧。但限于篇幅,仅寥寥数语,称:“杨文会评论《嘉兴藏》说:‘明紫柏尊者以方册代梵荚①,阅者便之...  相似文献   

3.
毛晋与僧侣之交游及刻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和刻书家,与僧侣交游密契,既藉以纾解亡国之恨,寄寓家国之思,又平添生活之情趣与品位。缘此,汲古阁兼刻佛典梵册,而尤以襄助梓行《嘉兴藏》为力,从而扩展刻书之品类,充实图书之内涵,提升版刻之价值。明于此,则毛晋于出版史上之地位尚需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4.
镇澄(1547—1617)是明代五台山狮子窝的高僧,俗姓李,字月川,别号空印,金台宛平桑峪(今属北京市)人。十五岁上出家于西山广应寺(今北京市西),引公度为沙弥。三年后,登坛受戒,成为僧人,开始了他一生的和尚生涯。万历三年(1575年),贤首高僧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诸大师在京都讲解《华严》、《唯识》、《金刚》诸经,镇澄和尚即席听讲,认真学习,仔细研究佛教义理。七年寒窗,终于参究性相宗旨,通达华严妙理。但他学而不厌,又从小山、笑岩研习禅学。  相似文献   

5.
蒙山德异于在吴中休休庵刊梓《坛经》。初次刊行后10年,“花山禅源”万恒复在高丽翻刻此本。又16年后,报国寺秋谷再度在吴中刊刻,并经高丽传入日本。其题跋者系郑思肖和景瞻。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版式、纸料应系高丽之翻刻本,时间未必在延祐三年。至元本、至元二十八年南海宗宝所刊《坛经》文字内容与休休庵本一致,卷前也载德异之序,该刊本据休休庵本刊梓。这表明休休庵本在刊梓一年后即已传至岭南。  相似文献   

6.
房山石经与《契丹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音》1981,(3)
一、石经之肇始我国之有石经,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在辟雍里安置石碑,把儒家几种重要经典镌刻于上,作为定本,使读书人可以传抄;如文字有出入,亦以此为正。当时所刻被称为“熹平石经”,计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七部。后至曹魏又有“正始石经”之刻。儒家刻经也影响到佛教徒。在北齐时代,山西太原风峪刻了《华严经》,山东泰山经石峪刻了《金刚经》,徂徕山刻了《般若经》,河北武安北响堂山刻了《维摩诘经》、《胜鬘  相似文献   

7.
金陵刻经处是一个佛教文化学术机构,清末安徽石埭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办。他学佛以后,感到当时的明刻书本藏经《嘉兴藏》版已毁于兵火,无书流通,乃发起组织金陵刻经处,重刻新版,以飨读者。1866年创刻了第一部书《净土四经》。刻经处的今址淮海路35号,原是他自建的住宅,1897年施舍给刻经处,只是当时的大门在延龄巷,现改在淮海路。我国佛教到了清末,宗风衰歇,义学消沉。杨仁山创办刻经处,注重学术,提倡研究,门下人才济济,谭嗣同善华严,黎端甫善三论,桂伯华善密宗,法相唯识之学有欧阳竟无、  相似文献   

8.
徐新民 《法音》2022,(9):12-18
<正>一、关于佚文《致昱山》释太虚(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是近代倡导“人间佛教”的先驱。太虚《致昱山》一文发表于《天荒》杂志1917年第1期(上海图书馆藏),系太虚大师普陀闭关两月后写给法兄昱山的信。此信未被收入印顺法师编《太虚大师全书》,黄夏年编《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民国佛教文献续编》《民国佛教文献补编》及其他太虚大师著作文集中,故可认定是太虚佚文。  相似文献   

9.
范敏 《法音》2001,(4):38-40
(一)  佛法东渐以来,四川是禅宗最兴盛的地区之一,素有“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不可不知蜀”之誉。巴蜀佛教人才辈出,法宝文物蕴积甚富。《洪武南藏》即是一颗尘封600余年的法宝明珠。  《洪武南藏》又名《初刻南藏》,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偃武修文”,于洪武五年(1372)诏集季潭宗泐等名僧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蒋山寺点校开刻,历时27年刻成。全藏收经1600余部,共7000余卷,分作678函,是宋以后历朝官刻的七部大藏经之一。明朝共刻印了三部大藏经,即《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其中永乐二藏流传较广,…  相似文献   

10.
朱封鳌 《法音》2020,(2):61-63
喜闻浙江台州黄岩区方山五峙云景院发现明代万历年间竖立的一块《五峙云景院天台祖堂小宗记》石碑,碑文记述明代万历年间天台高明古刹方丈传灯大师(1554-1628)中兴天台宗,在东南各地建立十二座讲香堂的情况,极具历史文物价值,令人兴奋不已。2019年6月9日,在高明讲寺了文方丈的带领下,我和天台山文化交流中心几位学者从天台驱车直到黄岩区方山脚下,然后徒步拾级而上,寻觅藏在峻峭山峰背后数百年的文物瑰宝。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9,(12)
印顺法师是当代佛学权威,今年84岁,著有《妙云集》24册、《杂阿含经论会编》3册、《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如来藏研究》、《空之探究》等书,颇多新见解。他20岁(1925)因读冯梦桢的《庄子序》而引起探究佛法的动机。1930年在普陀山福全庵出家,初读《金刚经石成金注》、《龙舒净土文》、《人天眼目》等书,对教理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又钻研《唯识论学记》、《相宗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1月5日,五台山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召开。大会修改并通过了《五台山研究会章程》,制定了《五台山研究学术规划大纲》、《五台山研究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选举产生了五台山研究会第四届理事、常务理事会及领导成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杨安和当选为新一届五台山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6)
《山庵杂录》,二卷,明洪武八年(1375),天台山沙门无愠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无愠,字恕中,别号空室,临海(今浙江境内)人,俗姓陈。临济宗虎丘绍隆系第八世法孙,径山元叟行端的弟子。晚住台州瑞岩,日本怀良亲王慕其名望,遣使请他前去传教,未行。著有二会《语录》、《拈雪窦拈古》、《续大慧竹山颂》、《净土诗偈  相似文献   

14.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文化,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具体而言,有“明(床电)荣西始祖”说,以天台山为日本茶道的发祥地;有“圆尔辨圆、南浦昭明始祖说”,尊余杭径山(径山茶宴)为其起源地。此二说较为普遍。另外还有以中国明代朱权的《茶谱》为茶道的起源,以及陆羽《茶经》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之原型的说法等。  相似文献   

15.
美藏《五台山圣境全图》,是现存最早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五台山单幅印刷地图。除描绘菩萨化现等宗教内容外,更多的是向世人呈现五台山的世俗图景。其中所绘关隘和营汛等信息,为开展五台山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梳理美藏《五台山圣境全图》以及山西旧志所载信息,发现清代五台山周边的交通路线主要有五条,基本是沿具备通行条件的河谷、山谷分布,途中重要的关隘和村庄还会有官兵驻防。另外,美藏《五台山圣境全图》的绘刻者并未将五台山内外的关隘和营汛全部绘制进去,只是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呈现,而这又与本图的绘图方法、篇幅内容以及制图目的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增进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台湾基隆大觉寺向天台山国清寺、中方广寺赠送《大藏经》两部.不久前,已山香港转运至天台山.天台山国清寺、中方广寺各自将大觉寺赠送的《大藏经》作为珍贵的典籍收藏在藏经阁.  相似文献   

17.
妙空法师(1826—1880)扬州江都人,俗姓郑,名学川,字书海;出家后,名绪乘,号刻经僧。父亲是县中名廪生,名应房,别号咫观。母亲唐氏,生师的时候,梦见有行脚僧来,梦醒后即生下了他。师幼时就很聪慧,看书一目数行,少充诸生,即以能文名重当时。不久母亲去世,欲以超荐报母恩,读《地藏经》有所感悟,后来又读《法华经》,慨然产生出世之志。于是问道于红蠡瑞安法师,逐渐博通教典,尤长净土之学。同治五年(1866)他始于金陵出家受具足戒,名妙空,自号刻经僧。当时江南经历了太平天国战火,典籍荡然,各寺院经版鲜有存者。他忧悯明末《嘉兴藏》书…  相似文献   

18.
乌日切夫 《世界宗教研究》2022,(1):117-120+129-130
<正>一、万历版《甘珠尔》的版本概述据载,藏译古印度佛教经论大约从7世纪中叶开始,历时一千多年,从吐蕃王朝的第33代国王松赞干布(604-650)在位期间开始。北传《大藏经》一般以写本和刊印两种形式传播。从出土的单刻经卷和佛画残片来看,刊印藏文文献至少从西夏时期已经开始,据记载藏文刊印《大藏经》从元朝开始,也发现了一些具有明确记载的单刻藏文刊印文献和插图,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遗存下来的刊印藏文《大藏经》实物。  相似文献   

19.
何梅 《法音》2001,(4):31-35
在明初的几十年间,先后雕印了三部官版大藏经。刊板于南京的两部称作《南藏》,刊板于北京的一部称作《北藏》。《初刻南藏》刊成后不久,经板因火灾焚毁,印本流传极少。而在随后十年,《再刻南藏》又刊竣。因为这两次刊板同在一地,并且先后刊板的间隔又很短暂,所以明末以后,人们已不知《南藏》曾有过两次刻板。  1934年,在四川成都附近的崇庆县街子乡(今崇州市街子镇)凤栖山上古寺,保存着一部完整的明刻本大藏经的消息流传开来。1938年春,南京支那内学院分建于蜀,设访经科。释德潜遵师嘱,将古寺经本抄目摹样,寄归比勘。经吕…  相似文献   

20.
在嘉兴市的东门,有一座清真寺,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清真寺虽饱经沧桑,但终未改其原来的风貌。1981年10月被正式列为嘉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兴清真寺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寺内现保存万历碑一块:《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其中有云:“教人独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