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明初思想家中,薛瑄(敬轩,1389—1464)继曹端而起,在北方开创“河东之学”。他摒弃一切空虚浮游之说,追求实理,讲究实用,重视实践,公开揭橥“实学”的旗帜,声言“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有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以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读书续录》卷三)明人遂称其学为“践履笃实之学”(李贤:《文清公神道碑》),称其人为“实践之儒”(《明儒学案·师说》)。其主要著作为《读书录》、《读书续录》(阎禹锡仿《近思录》体例,将此二《录》类编为《读书全录》)和《薛文清先生全集》本文拟就其“实学”思想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一、实理实气说实理实气说是薛瑄“实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一名笃实的程朱理学家,薛瑄也以理气观念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发育。不过,他在运用理气概念时,更加强调理气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张沛 《周易研究》2013,(1):25-32,48
在明初理学大儒曹端、薛瑄、胡居仁三人中,唯薛瑄易说保存最为完整,内容亦相较丰富。通观《读书录》及《续录》可见,薛瑄易说既有对理气、心性、功夫的理学诠释,亦有对图书和先天学的象数讨论。总体而言,其论《易》之语除细枝末节处偶有发明外,总体仍未越出朱子易学范围。这充分说明,在明初朱学一尊格局下的理学易,已全然笼罩在朱学的巨大影响中。  相似文献   

3.
<正> 薛瑄字温德,号敬轩,山西河津(今万荣)人。他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永乐年间进士,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清。其主要著作有《读书录》、《读书续录》等。薛瑄学宗程朱,是明初一代理学大师。卒后其学“诏名正学,隆庆六年,允廷官清,从祀先圣庙庭”(《明史·薛瑄传》)。“海内宗焉”(同上书《儒林一》)。薛瑄之学在明代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作用,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其一,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看,薛瑄思想具有  相似文献   

4.
该著将儒家思想学说的演变,以及外来文化的挑战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应,作为其考察的起点,采用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潮流的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理学发生的过程。作者突破了传统以朱熹《伊洛渊源录》为框架的单维理学发生说,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重建起理学发生、发展的轨迹,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北宋理学具有的内涵和特征。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重点讨论了儒学更新的必然性及途径,儒学更新的表现,理学思潮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对古文运动、孟子升格运动、佛道二教的挑战与时代问题均有详细分析。下篇讨论了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理学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北宋以来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重要的理学著作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统治思想的主要经典依据。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史家。他的《伊洛渊源录》一书,就是理学史的开创之作。这个问题,过去研究朱熹者,少有论及。本文试就这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吕祖谦与《近思录》的编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思录》是理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由朱熹与吕祖谦共同编辑完成。但是,多少年来,许多学者习惯于把其著作权归之于朱熹,而无视吕祖谦,径称《朱子近思录》。笔者经过对《近思录》所选条目的思想倾向及他种文献有关记载的考察,认为吕祖谦在《近思录》的编纂中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主导作用,那种将《近思录》仅视为朱熹著作的看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薛渲是明初一位重要的理学家。本文拟就薛值的理学思想,作初步分析论述。薛渲平生为学,崇儒学,宗理学,笃躬行,重践履,清代学者称"明代醇儒,道为第一。"(《四库全书总目妹一七①),"明初理学,以(曹)端与薛造为最醇。"(同上)有人称他为"明初理学之冠"。就是说,薛渲的思想是作为醇粹儒学、正宗理学而出现于明初思想舞台的。据《明史·薛渲传》载:"范学一本程、朱,其修已教人,以复性为主,充养速密,言动成可法。尝日:'自考事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在薛遍看来,周、程、张、朱之书,深、洛、关、闽之学…  相似文献   

8.
探究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不仅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可能性根据,还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建构语境和原则。通过匡正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对"东亚"概念的误读,证成东亚儒学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多元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东亚儒学必然被建构为一种包含东亚各国儒学的"殊异性"于自身、又具有"整体性"之特质的儒学形态。通过对"东亚儒学"建构中存在的三种互动关系的分析,解析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透显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实践智慧,为东亚儒者处理各种复杂性思想议题以及自身的系统化和整体性发展,提供了理性指引和规范引导。综合地看,东亚儒学提供了儒学发展的新视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东亚文化认同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资产,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更好地担承此种责任,东亚儒学应当把建构文明对话的秩序平台,创建文明对话的理性规范,寻求解决文明冲突的话语模式以及确认文明对话的宽容原则之内涵与边界等一系列理论及实践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成为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有此胸怀与视野,东亚儒学必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胡宏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宏(1105-1161年)一生潜心于心性之学,不敢于仕途,长期隐居衡山,曾任岳麓书院山长,教学授徒,著书立说,开创湖湘学派,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五峰集》和《叙古蒙求》(今已佚)。其中《知言》六卷为胡宏一生讲论儒学的代表作,对理学诸命题、范畴作了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尤重言心性,形成了一个包容宏富而又具特色的思想学说体系。本文将胡宏置身于两来的理学思潮之中,并着重把他与朱表的哲学加以比较,来试图对其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作一探讨。一、“性,天下之大本”的宇宙本体论宇宙本体论,是被…  相似文献   

10.
赵伟 《孔子研究》2019,(4):107-119
明初,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沿袭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尊崇孔子与孔子之道,对程朱理学"益张而大之",命臣僚编辑《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尽管永乐时期的儒士更加谨守程朱之绳墨,但如杨士奇等台阁重臣的道学主张中仍带有一定的心学色彩,更有道衍及其所撰《道余录》对于程朱理学的抨击,表明永乐时期儒学与思想界隐含着复杂或者说是多样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作为儒家经典的《孟子》,在辽、金二朝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播。辽代并无孟学著述的著录信息,但从营州人马保忠进谏辽帝,称扬"孔孟圣贤之教"的表述可以推断,《孟子》在辽代有所传播,并且认定"孔孟"乃属一体之学。至于金代,由于汉化程度更高,《孟子》也在国子监、国语译经、科举考试等领域得到更广范围的流传,孟学著述亦更丰富;无论是金朝科考的科目规定,还是王若虚等人的著作,都体现出北方学术传统对南方朱子理学反动的特色。《孟子》在辽、金的传播,对于二朝教化的广施和器度的涵养,对于推进二朝儒学化的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熊 《孔子研究》2012,(1):53-60
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贡献突出表现在理学本体论的建构上。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以"无极"为本体,体现出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后来经过反思,在《通书》中抛弃了"无极"本体而建构了"诚"本体。从"无极"到"诚"的本体之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周敦颐思想走向成熟和对《周易》、《中庸》进行诠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栻《论语解》是在与朱熹的切磋中反复修改而成,由此形成了癸巳初本与淳熙改本之别,四库馆臣无见于此而得出的朱张意气之争、朱子之辩未足为据等观点不合事实。朱、张《论语》之辩反映出二者为学之别:南轩尚固守谢、杨之矩步,囿于以理学解经;朱子则突破洛学,会通汉学,着手建立融理学与经学、汉学与宋学为一体的经学新典范。朱、张之辩启示我们,应以历时动态的眼光来理解学者的思想演变,对理学思想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持有相应的认识,如朱张学术理念的差异即直接影响了理学思潮之消长演变,且于今日儒学之述作仍具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家孔子》是儒学西传欧洲的奠基性著作,本文对这部翻译著作的出版历史背景、书的基本内容做了研究。进而说明,这部著作是当时礼仪之争的一个结果,是来华的耶稣会士为说明自己的"合儒"传教路线所做的努力。同时,这部书的出版使东亚的儒学思想首次进入了欧洲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开始实际地影响了欧洲近代思想的形成,从而说明了儒家思想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哲学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高秀昌会议于1993年4月12日至14日在河南开封市召开,由河南省中原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联、河南省社科院等单位发起主办。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港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如下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一、宋代哲学的内容和特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宋代理学是义理之学或心性之学,它以复兴儒学的形式出现,实际上是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哲学上突出地表现为重视本体论的建构和心性哲学中心地位的确立。崔大华认为,宋代理学将原始儒学所具有的“天命”、“礼”和“仁”的三个道德理论层面归纳为道德根源(“理”或“心”)和修养方法(“穷理”、“明心”)两个理论层面。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增加了,理性程度提高了。石训认为,宋学(即宋代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学经魏晋隋唐演进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理化形态,其基本特点是更加重视社会发展的哲理性研究。台湾学者董金裕认为宋代理学思想虽杂揉道佛之说,但仍以儒家思想为宗主,故又有新儒学之称。理学的规模基本上是按照新经学的体系而建立的,亦即依四书的义理系统而建立的。其特点是规模宏阔、义理精微、承  相似文献   

16.
《醇言》与《道德经》的儒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醇言》是韩国朝鲜时代性理学大师李栗谷注释道家经典《道德经》的著作,该书可以说是开韩国学者站在性理学立场上解读《道德经》之先河。 在当代的栗谷学研究中,《醇言》一书历来不被重视,甚至于少有人提及,或许是认为该书在栗谷思想及其发展中并不占有什么地位,甚或是以为一位性理学大师注释《道德经》,似乎颇有些不伦不类。 可是,栗谷当初之作《醇言》,用意本在于打破性理学严守疆域,自立沟壑,视儒家性理学之外的其他思想派别均为异端邪说的保守封闭状况,所以,《醇言》一书,首先体现了栗谷思想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如果对…  相似文献   

17.
李退溪(湿)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理学大师,是东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建的"退溪学"是一博大而深途的思想体系。"退溪学"既集朝鲜朱子学研究之大成,也直接吸取和蕴含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精髓。退溪先生自幼就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孔孟儒学对他影响颇深。在《退溪先生文集)}中,常见"孔颜曾孟"或"孔孟程朱"提法,而孔孟儒学思想也渗透在他的言行思想之中。退溪的政治哲学,就与孔孟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吸取了孔子的"仁"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竭力推行孔孟儒学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首先,退溪从君与民在经济…  相似文献   

18.
所谓心法学,即系统阐释儒家圣贤认识心性、修养心性、自觉地把自己纳入道统谱系的学说。《心经》是真德秀辑录传统儒家经典与程朱理学关于心法学理论而辑成的一部有关心性修养的书,它始终围绕"治心"的主题,集中阐发了儒家的心性之学,极力倡导儒学心性修养工夫论,表现为与陆王心学迥然不同的心法学传统。1592年,程敏政附注《心经》并很快传入韩国。李退溪是韩国大儒,自称通过《心经》而把握朱子学乃至儒家心性之学的实质与精髓。退溪对《心经》的尊崇深深影响了韩国儒学的文化生态,促使韩国儒学心性论一步步走向心法学,并自觉地排斥陆王一系的心学范式。退溪在研究与接受《心经》心法学思想过程中,通过对门人弟子讲授《心经》及其"附注"而形成了退溪学派对《心经》的推崇,并影响到以栗谷为宗的畿湖学派和以丁若镛为代表的实学派。可见,《心经》和《心经附注》已成为韩国心性之学的阐释与建构的重要思想载体,对韩国儒学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9.
探究理学集大成者朱子的治学方法,是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题中之义。朱子的治学方法,集中体现于其最有代表性的四书学中。《论孟精义》作为朱子《论孟集注》的蓝本和阶梯,充分反映了朱子对二程学派思想的传承与吸收,构成了朱子《四书》思想演变的重要一环。而朱子与勉斋就《精义》的讨论,体现了朱子学"虚心熟读而审择"的治学方法、"会看文字"的治学要求、"读书不可不仔细"的治学理念,彰显了朱子学长于分析、善于继承、当仁不让的反思批评精神,显示了朱子学实是"略一绰过"浮浅学风之"天敌"。因此,朱子学对于当前传统儒学之创新与转化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发现的民国安徽通志馆传抄本《新安理学先觉会言》表明,明中后期,阳明学在徽州十分活跃,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阳明高足的传播活动。邹守益、王畿等阳明高足,通过徽州的学术讲坛并深入徽州乡村大族等方式,把阳明心学之风吹到了徽州地区,进而影响了徽州人的思想,实现了阳明学在徽州的大众化,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阳明学在徽州的传播实践为我们今天实现儒学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