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城市文化的继承,另方面要注重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一个城市情感的流露,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在城市建筑、道路、设施等景观构成要素中要注意色彩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城市文化的延伸,要选用具有特色的城市色彩,营造宜居的美丽环境。  相似文献   

2.
通过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色彩文脉分析,在城市色彩设计中恰如其分地引入地方特色,可以提高城市色彩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塑造城市形象的个性魅力,增强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因此,依据城市色彩文脉来进行城市色彩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璇 《美与时代》2014,(9):17-17
城市色彩是该城市特有的特色。土地、植被等的自然环境,经过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设计,赋予了该城市的所属色和专有特色。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被其该有的公共生活空间的文化色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增加其神秘性。许多城市有其代表的颜色。比如巴黎的色彩代表为奶酪色,罗马城市颜色代表即为橙色。因为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色彩是被人们所感知,感受到的。所以城市色彩设计是城市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城市以其特有的特色,外貌,文化,给人不同的感受。武汉是百湖城市,以东湖为最。武汉的租界,有着两洋的文化特征。青山的红钢城,有着古老苏联的居民居住特色。这是最好的城市,也是最坏的城市。这是武汉。  相似文献   

4.
王佳誉 《美与时代》2014,(11):36-36
装饰色彩的运用,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将空间、人和物进行合理的组合,用洗练的笔触,描绘出丰富动人的空间效果,在简洁轻快的现代生活环境中彰显出时尚个性,才能品味出优雅的生活环境。可以说,装饰色彩是东方传统的一种内在审美文化情结,与人们生活不可分离。在现代城市规划合计中,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大众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的背景下,如何安排巧妙地在城市景观中运用装饰色彩表现元素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5.
建筑学是一门涉及领域庞杂的学科,建筑艺术也是艺术门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课程是建筑基础学科的必修课,将造型和色彩作为诠释建筑的三维空间表现语言,将原本具有文、理思维的学生与艺术连接,将逻辑转化成对空间和形体的塑造,使学生具有更好的美学修养。建筑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美学色彩的基本知识和鉴赏能力,这表明美术色彩教学在建筑及相关学科中具有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6.
原迪 《美与时代》2014,(8):28-28
现如今我国居住区的规划建设规模迅速递增,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居住要求后,精神形态领域内的居住区色彩关注度日益上升。居住区色彩的设计,不仅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而且色彩的搭配也要和城市整体美感相融合。不同的色彩经过人们的认知会带来不一样的行为心理,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密切联系着人们的居住生活,它不仅能表现出居住区的居住功能,更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和优美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色彩与色调的定义出发,具体阐述了色调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具体专业中的运用,研究色调的形成,把握色彩的情感,有助于创造出更符合人类的优秀设计,开拓新的设计领域。  相似文献   

8.
色彩基础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传统单一的色彩教学模式已不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需要。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应重点训练学生的色彩表现感知力,以及多向性、交叉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广泛的色彩设计意识和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拓展学生的想象与表现空间,从而真正达到驾驭色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建设的推进,为了更加适应城市居民生活和行为需求,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家具在城市景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整体色彩。对城市公共家具进行色彩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因素,使公共家具色彩与城市环境色彩相协调,并符合使用者的审美和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问题,渐渐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对既有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工作,可以更好的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实现城市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关注度较低,改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既有建筑立面改造效果。对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研究,将注重把握色彩设计的原则,发挥城市文化特点,使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取得更好的审美感观,以实现既有建筑改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城市意象是在各异的地域自然条件和差别性的文化传统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顺应其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形象风格和生活面貌。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气候宜人,自然山水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造就了以浅绿色为主的城市色彩基调。作为历史名城,南京的建筑群落和名胜古迹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南京不仅要保存本身城市遗留下来的地貌色彩,更要让城市具有现代气息,体现出儒雅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  相似文献   

12.
城市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是表现在外的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所以色彩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重大。同时城市色彩是城市景观重要的构成之一,色彩通常依附于建筑以及构筑物存在,因此色彩和城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伴生关系。城市色彩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建筑设施的造型,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及感知。沈阳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有金碧辉煌的沈阳故宫,也有典雅的北陵公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面貌日新月异,还有着现代感十足的中街、发展繁荣的青年大街等。文章以探寻沈阳盛京历史文化街区色彩的历史与演进过程为基础,对周边不同时期建筑色彩倾向进行分析,并通过探索与分析最终形成符合现代城市发展以及盛京文化特色的区域色彩体系。  相似文献   

13.
郑州——中国第八大古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因古时曾是商朝的都城,所以又称为"商城"。现代的郑州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商业物流、批发周转的中心。郑州地处中原之中心,地域性建筑色彩总的倾向应尊重其地理历史气质,突出其"商城"、"绿城"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城市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一些大型标志性城市建筑耸立于各大城市中。在不同的标志性建筑中,人们对其装饰方面十分重视,在装饰中,其色彩的运用往往会体现出一个建筑的风格,色彩选用的合理与否,关乎着整个建筑的装饰水平。现代建筑色彩装饰将传统色彩技术和当代色彩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建筑装饰领域有了一套自己的装饰色彩应用技术。当代的城市装饰色彩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企业中应用,因为它能体现出相关企业的格调,同时对视觉效果带来惊人的呈现。对城市装饰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设计方法、在色彩装饰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现代化城市建筑领域应用实例进行一系列阐述分析,以期对研究者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5.
色彩是视觉艺术创作中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色彩采集与重构的特点、色彩采集与重构的创意范围以及色彩采集与重构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的论述,阐明了在视觉艺术中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的重要性,指出了如何把自然界的色彩通过采集与重构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色彩形式。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城市的主要载体,建筑色彩是改善城市环境功能和提升城市个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丹阳古镇建筑色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对建筑色彩的属性和功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古镇建筑色彩的规划与设计原则,以达到增强建筑表达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美化城市公共空间形象上越来越受到关注。色彩是建筑外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表征城市建筑风格、特点的主要载体。文章探析了城市建筑外墙装饰中的色彩艺术,并就其功能、色彩类型、装饰原则展开探析,提出色彩在城市建筑外墙装饰中应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色彩是环境设计中最直接、最活跃的视觉要素。在展示设计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必须对展示设计空间做出有创意的主题定义;其次要真正了解展示设计中色彩的功能和作用。整个展示空间应有一个统一的色彩基调,以增强整体感,色彩搭配设计必须以突出展品为前提。对重点展品,要利用各种色彩对比表现的方式来加以突出。  相似文献   

19.
城市特色即一个城市的特点和个性,是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是城市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特征反映。城市设计是一种综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建筑、交通、绿化体系等都是其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同时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对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塑造城市形象具有独特的作用。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设计是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城市特色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为城市设计指引方向,并通过城市设计来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以城市特色和城市设计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城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策略,以打造和凸显城市设计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生态园林城市旨在满足市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改善衣食住行状况,最终实现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入、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是创造多样、自然的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存的乐趣,使人可以更加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