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相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相斥的,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两种观点均有理论的说明,但依其论述,主要依据还是历史史实。“相容说”依据的史实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某些东亚国家或地区,在其社会以这种传统文化为主导文化的背景下,取得了现代经济高速成长的令世人瞩目的业绩。“相容说”依此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并非悻行,“西化论”是错误的。“相斥说”依据的史实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1994年2月16至17日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30多位从事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的学者们聚集一堂,从多学科、多侧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问题的共同关切。与会学者的发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且不乏新颖而又深刻的见解。兹就会议研讨的几个主要问题评述如下。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打上它的烙印。就中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能否与现实相结合,在目前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有人否认传统哲学与现实的契合性.传统哲学是在中国过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旧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因而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排斥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契合性.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哲学与当代社会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可以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的桥梁,由传统走向现代之路.“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现代的政治与经济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中国现代的新文化也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同志要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宗教,它从东汉末年逐渐形成到明清以后衰落,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道教及其思想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是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推动对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本刊  相似文献   

5.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计划经济色彩工艺产品生产厂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走向衰落,荣昌传统工艺产量不及之前的十分之一,走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时期。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重新表示尊重和认同观念的影响,这对文化空间中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更换,再加上我国于2006年开始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到近些年的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政策不断更新出台,推动着传统工艺文化的复兴,使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这对于有着"材质好,技术好"等特点的荣昌传统手工艺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没能产生自己的近代科学,导致近三百年来的落后,这已成为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次文化讨论中,不少文章由此追溯到思维方式问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究竟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类型,造成了哪些影响等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索和争论的热门话题。思维方式问题涉及甚广,其中最主要的是辩证思维与形式逻辑思维方面的问题。总的来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是在20世纪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过程中由西方学者创立的,其中的“深层生态伦理学”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归咎为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希图重建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模式。这些生态学家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从东方古老的宗教文化中找到了诸多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因而被称之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近年来,中国哲学界也借助这一契机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对话:在对话中,很多学者把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简单地归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底蕴深厚,侯马皮影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涵。侯马皮影不仅在国内皮影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同时也对传统皮影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以侯马皮影文化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样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侯马皮影文化艺术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处于低迷、甚至濒临消失的状态。如何在"互联网+"模式下对传统皮影文化艺术加以协同创新、保护和传承研究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国学热"的兴起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温与重构,以及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国学在复兴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趋利避害,以真正弘扬传统,振兴国学,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热"包括"国学热",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对于自本世纪初就已显露而后来愈演愈烈的极左文化思潮的反抗。也是力图使中国文化走向正规发展的前奏。极左文化思潮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传统文化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例如,"五四"时期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完全否定儒家思想的倾向;以及提出"废除汉字"等,虽然在当时以除旧布新的革命姿态出现的,但是,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看来是错误的,而且从开始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文化思潮的前提,是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这种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吴根友 《伦理学研究》2003,(3):30-33,38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丰富的人际信任资源,如果能够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可以成为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可贵精神财富。部分现代西方社会学家将中国列入低信任度的国家的学术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不同的信任模式,传统中国的熟人社会里有高度的人际信任。中国当代社会的人际信任危机,是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不能依此而断定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各大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宗教道德进行扬弃和提炼,继承和发扬它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思想酝酿与定位阶段。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励作为“五四”东方文化思潮的主将,同时也是为现代新儒家思想定位的先驱。东方文化思潮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主张中国道路特殊论,并主张以传统儒学为根本,在学术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中西文化会通,以达致传统文化开新的目的。东方文化思潮的这一文化思想和学术方向为现代新儒家所延承和发展。在今天看来,尽管他们的努力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他们在根本上固执于传统儒学的立场,因而未能构成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主流,也无法真正实现传统开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画元素"是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上的常见内容。但是,近年来,一些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在运用"中国书画元素"时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些创新与努力说明,艺术设计领域对待传统艺术文化的观念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正视、突破文化断层,努力挖掘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种探索正在促进"中国风"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的形成,也必将实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5.
中国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本文看重从中国传统审美的角度分析中国食文化。从羊大为美、意境美、以和为美这三方面来着手分析其蕴含着的内在含义,作出了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它自己的特殊价值,这已是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所以,一直到现在,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并在发掘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方面作出了贡献,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敬重的。对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来说,对自己的祖国文化传统,不仅应该引以自豪,而且更应该熟悉它、掌握它、积极发掘其科学价值,从而使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在我国各种文化领域里,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革命传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略探中国家具图案装饰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想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面的通称。不管是传统家具或者是现代家具,图案都是家具装饰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家具的图案装饰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品味,文中从中国传统和现代家具图案装饰特点、手法、技法等方面来探讨家具图案装饰。  相似文献   

18.
要宣传无神论,就要了解有神论。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就要了解传统文化。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探讨了"什么是佛"和"怎样成佛"这样似基督教"上帝观"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探讨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发生的重大理论变化,对于人们理解佛教的本质、认识我们传统文化,可能有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有的文献,李达并不像其他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样,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他似乎有意地把这类问题悬置在一旁。本文试图通过呈现李达在不同时期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态度,来解释这一"悬置"的真正原因——对李达而言,如何从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社会主义,要远比如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为中国古代哲学寻求一席之位,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也即,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重要的不是一味地保有和辩护,而是一场彻底的变革,是顺应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一次改造。  相似文献   

20.
《思维科学通讯》2006,(3):35-39
在美国,有两个非常耀眼的外来人才群体,一个是犹太族人才群体,另一个是华美族人才群体。所谓华美族,是指在美国留学、居住和工作的华人的总称。这个群体,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和智力水平,在科学、文化、实业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对美国、中国大陆、台湾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个群体,既能说汉语,又熟练地掌握英语,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又接受西方现代文化。考察这个人才群体星光灿烂的缘由,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也许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