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春晓 《哲学研究》2012,(11):23-26
<正>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对基督教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其社会分析方法和政治批判精神深刻影响了基督教的发展走向。美国学者詹兹(D.R.Janz)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的思想改变了基督教世界的面貌并使今日之基督教仍然具有活力。"(Janz,p.16)概括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会方面,二是基督教神学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基督教史上,中国教会一直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两者曾有碰撞和对话,如清代中国的"礼仪之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创办等。随着本色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努力探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寻求一位可被中国文化接受的基督。通过对话、交流、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L.科拉科夫斯基(1927--2009),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波兰著名的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专家。对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欧洲大陆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人本主义、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都十分熟悉,并撰写了许多相关领域的论文,多部论著还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西方哲学界影响很大,其宗教批判理论更是极富创见性。本文中,针对学界普遍关注的所谓基督教危机问题,科拉科夫斯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基于基督教最原初的主旨和最本真的意义,今天任何对于基督教正在发生危机并走向穷途末路的断言都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20多年海内外学者针对近代中国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互动关系问题发表了不少论著。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回顾,讨论了基督教传教学、伊斯兰教护教学、文明(宗教)对话、文化交涉等多重视角参与研究的必要性,强调全球史观对理解近代中国这两大宗教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宗教间的对话、沟通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现代佛教和基督教间的思想对话、沟通并不是很多。而忏悔作为二者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其进行辨析,厘清"忏悔"在二者间的同异,是展开对话的关键,同时也是一次尝试。本文通过对两者"忏悔"的分析,就佛教和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推演。  相似文献   

6.
教会再合一运动是现代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现代性变革的回应。从排斥非基督宗教到与各种社会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话,基督教通过教会再合一运动完成了以人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神学思想重构,实现了基督教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布洛赫重申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他来说,唯物主义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唯物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一开始就包含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最伟大业绩多半是唯心主义思想家完成的.暴力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国家乃是暴力的潜力本身,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无暴力的、和平的过程.被压迫者的革命运动依然存在,大学生运动不会消亡.无神论与基督教并不是二者择一的问题,无神论与基督教的对话也不是一场徒劳的对话.世界过程本身处于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尚未被获取,但也尚未被挫败."已知的希望"取决于把科学投入于希望的国度之中.存在第二真理,即乌托邦的-具体的真理问题,这是真理所固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三位一体神学是基督教最核心和艰深的教义.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历经四个世纪的探索,始在公元381年达成三一神学的正统表达,是为"尼西亚-康士坦丁堡信经".本文论述了存在于早期基督教三一神学中的东方进路("内在三一")和西方进路("经世三一")的张力,以及东西方在三一神学问题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角力.本文深入分析了三一神学之争中东西方基督教的概念性误读,即所谓的ousia/hypostasisi和homoousia/homoiousia之争.由此,本文指出早期基督教在"三位格"和"一本质"之间所保持的适当张力,以及蕴合在三位一体问题中的辩证运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者对基督教的批判,以及基督教学者从基督教的国家观、基督徒的爱国问题和世界主义(大同主义)等方面所做的回应。这种考察,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与某种政治思潮的纠缠,也可以为我们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审视基督教与国家的关系提供借鉴。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可以纠正国家主义的偏狭,国家主义的思想刺激基督教不得不考虑本土化和处境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志刚 《天风》2014,(11):52-53
<正>我们所致力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是要面向未来的,是富有建设性的,也就是要有助于克服中国基督教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推动基督教积极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以使其广大信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1.基督教中国化可为构建文明对话神学奉献中国智慧要让基督教成为"中国的",首先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思想体系。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致力于妥善处理宗教关系,呼唤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做出贡献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