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生活中,抱怨时常在我们身边出现。如果你留心观察自己或身边人的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有过抱怨的情形。开车时愤怒于糟糕的路况:“一天到晚修路,天天堵车,害我上班又要迟到了”;遇到工作上的不公或麻烦向同事吐槽:“老板不会用人,工作安排得乱七八糟,我没有办法在公司待下去了”;面对生活的压力感叹:“房价太高,而工资太低,  相似文献   

2.
佛禅的智慧,常常能使我们凡俗之人的心灵佛眼顿开,在霍然之间明白了生命或生活的真谛。曾经有一个叫东方忆明的人,对他来说人生仿佛就是一场灾难,整天愁绪满腹,抱怨连天,读书时抱怨自己未遇好老师,愁自己未来的前途;做了官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仕途暗淡;结了婚看到自己的妻子容貌美丽,又愁她会红杏出墙;有了孩子,又抱怨他不用功读书,难成大器……  相似文献   

3.
尴尬的皇帝     
从前有个开国皇帝对自己的丰功伟绩甚是自得,继而对自己的头脑智慧也自信起来。一日,心血来潮的他竟向全国公告:“谁能举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使我说出这是谎话,我就把江山让给他一半。”皇帝的话就是圣旨,君无戏言嘛!这“金口玉言”自然是不可更改的。 过了几天,果然有人来求见皇帝,三跪九叩之后开始撒谎:“启奏万岁,小民听了诏告本想立刻启程应征,但昨晚上下了倾盆大雨,雷公爷爷把青天撕破了,我只好先叫一个裁缝去把老天补好。”皇帝微笑道:“你做得对。不过,你的裁缝水平不高,补得不牢,瞧!老天还在下小雨呢。”此人一…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很大很好看的石头,并让他去蔬菜市场试着卖掉它。徒弟拿着这块石头正欲出门,师父又补充强调说:“不要真卖掉它,试着卖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徒弟就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最多可以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如果想寻求解脱和证取一切智佛位,首先他应该常常思念此十种可悲之法:(一)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它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二)此难得之暇满人身,不用它来学佛,而让它白白的空过死去,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三)在这个恶浊短暂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四)自心之本体实即离戏之法身,让它沉陷于迷茫之生死泥沼里,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五)引导自己趋入佛道的至好上师,在未证菩提之前就离开他,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六)戒律乃解脱之桥梁,…  相似文献   

6.
1、与家长沟通困难。代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与消费水平、消费心理之间的供求矛盾(耐克,阿迪达斯,V66短信息)。自己感兴趣的事总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在家里没有地位和尊严,经常挨训、挨打;家长总说:“小孩子懂什么!这不是你应该做的——那不是你应该拥有的。”整天唠唠叨叨。那边家长唠叨,这边心里说:“Drat!家长不懂的事多了,还教训我!”  相似文献   

7.
薛连喜 《天风》2010,(5):18-21
“羊多牧少”之中国教会中的传道人绝大多数都感到自己很忙,正如马大一样。一个忙碌的传道人往往容易因为“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路10:40),于是,“他们使我看守葡萄园;我自己的葡萄园却没有看守”的景况就凸显在一些传道人的身上(参雅1:6)。本期话题“传道人与灵修”旨在帮助和提醒忙碌在工场中的教牧同工,  相似文献   

8.
牧者的软弱     
李世峥 《天风》2008,(20):30-31
曾听一位牧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一位信主不久的肢体,问牧师:“你在这里探访吗?”牧师答道:“不是,是我自己看病。”那位肢体惊讶地说:“啊?牧师你怎么会生病?”这件事听起来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却不在少数。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认为牧者就不可能生病,但对很多人而言.却忽略了牧者也有软弱,也需要代祷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9.
死亡的意义     
在英国有一个叫布朗的牧师,一生不知曾听到过多少人临终忏悔,许多人在生命鲜活的时候,常常郁积于胸、心烦意乱;感叹春风不度、天不遂愿;抱怨生不逢时、志不得展;直到生命将到了终点,才恍然大悟。本来应该将自己心灵的种子撒向广阔的原野,去拥抱阳光,痛饮雨露,享受繁花盛开的浪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万事的结局已临近了,所以你们应该慎重,应该醒寤祈祷。最重要的是:你们应该彼此热切相爱,因为爱德遮盖了许多罪过;要彼此款待,而不怨言。各人应依照自己所领受的神恩,彼此服事,善做天主各种恩宠的管理员。谁若讲道,  相似文献   

11.
聆听的艺术     
世界级的大文豪伏尔泰说过一句名言:“通到心的大路是你的耳朵。” 生活在这个迅速变迁,各种资讯排山倒海般地冲向我们的信息时代,聆听已经逐渐成为稀有罕见的事了。 不少夫妻彼此抱怨对方不愿“听”他或她说话,作父母的也埋怨子女不肯“听”他们说话。青少年们也在抱怨自己的父母从来不愿“听”他或她们说话。 形成如此普遍的“怨”之因由,我认为在于“聆听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对比     
人不仅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与其它动物比,就是人和人之间也是不能比的,因此就有了“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对于这个说法,每个人都会知道它的内涵是多么言简意赅。然而在很多场合下常常听到一些不自觉的表达,诸如:那个人做了官又咱样?到头来还是没人听他使唤;这个人一天只会做些小善事其实是在收买人心哩;别看他工作那么拼命认真,在领导面前不会说句好话还是白搭?等似是而非的等似是而非的怪语,从而使自己忘掉了一个人的基本特质和进入生命的误区。圣经上说:“不是任何事为所有的人都有益,也不是任何事,所有的人都喜欢”(德3…  相似文献   

13.
成功人士的脑子里想些什么问题?究竟是什么驱使他们走向成功?为了寻找答案,我采访了一些全国顶尖的励志演讲家和有关成功方面畅销书的作者,他们一致认为下面七条是成功的关键。 勇于承担责任 成功人上拒绝被动的心态,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母、政府或其他人身上。他们的信条是:“如果失败的话,我负责。” 他们意识到,当你抱怨某人或某物阻挡你成功的时候,你是在放弃属于你自己的权利,几乎是等于说:“你比我更能控制我的生活。” 想一想莱斯·布朗吧。他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孩童时就被贴上了“智力迟钝”的标签。他完全有…  相似文献   

14.
<正>试着回忆一下,你是否有过以下类似的人生体验:不赶自走的糟心:一天,因为受某个人或某种事的打击,烦躁不安的你正在家里一个人生着闷气。而恰在这时有个多年未见的朋友来访,为不失礼节,你只能强颜欢笑,把不快藏在心里,尽力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与之应酬、攀谈……良久,等朋友离去,回过身来,你有可能突然之间发现:“咦!自己的心情似乎好多了,没有那么糟糕了!”  相似文献   

15.
珍惜拥有     
曾读到过这么一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一个残疾人来到天堂找到上帝,便抱怨上帝没给他一副健全的体格,上帝什么也没说就给残疾人介绍了一位朋友,这个人因刚刚死去不久才升人天堂,他感慨地对残疾人说:“珍惜吧朋友,至少你还活着”;一个官场失意被排挤下来的人找到上帝,抱怨上帝没给他高官厚禄,  相似文献   

16.
<正>试着想一想,你的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两类迥然不同的人:一类人做事拖拉、犹豫,瞻前顾后,显得自信心不足,而且较多焦虑烦躁,总是担心这也做不好,那也完不成;尤其是面临一些重大或困难的人生课题时“前怕狼后怕虎”,生怕有什么“闪失”,纵使最后磕磕绊绊达成所愿了,也会归因为“侥幸”“运气”“偶然”。倘若挫败则情绪低落,状态萎靡,而且有可能持续时间长久,难于自拔。  相似文献   

17.
赌牌     
一个人好打纸牌赌博,不论是两人玩三人玩四人玩多人玩,逢赌必输。他很是气恼,发誓不再赌了。一天,他上山放牛,将牛拴在树枝上让它吃草,自己坐在草丛中想着以前赌牌的事,越想越气,愈想愈不服气,于是摸出随身携带的牌,对自己说:“四人打是输,三人打也是输,两人打还是输,我就不信,一人打也会输?”他就津津有味地玩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听得身后有人高声叫骂,他凑过去问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8.
花钱买时间     
朋友诙谐地称他最近当上了“时间买办”:经营了一家社会服务“小时工公司”,从事几十种社会、家庭零星服务项目;劝我“花点钱买时间”,把自己从纷繁的杂务中解放出来,以便从事最愿意最必需的事。“花点钱,买时间”,乍一听似乎不合情理。时间乃是无形之物,看不见,...  相似文献   

19.
静静地灿烂     
以《落霞》三部曲闻名于世的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对记者说:“希望社会上的干扰少一点,我不想汹涌澎湃,我只想静静地流淌。”20年的“静静流淌”,铸就他今天的辉煌。山东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炜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冷静和安静的人”。王蒙崇尚做人坚持“低调原则”。他说,有些写作的人非常在乎自己的作品发在什么刊物上,是大刊物还是小刊物;是登头题还是二题、三题,还是最后一题;  相似文献   

20.
摒弃抱怨     
抱怨者不见得不善良,但常常不受欢迎。他们以为自己经历了世界上最大的困难,却忘记了听他抱怨的人也有这些经历。抱怨者认为自己是强者,只是社会太不公平。抱怨者不承认失败,敢于承认失败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人们如同看到一个伤痕累累的、神色平静的男士,如同英雄。人们本来同情弱者,可抱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