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菲与顾俊,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杰出羽毛球运动员。她们的“女双配对”,号称“天下第一双”。自1996年3月至1999年问,她们在国际比赛巾从未输过一场.连胜的场数达到100场左右。囊括了亚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等各类世界赛事的冠军。  相似文献   

2.
正七月初赴俄罗斯旅游,本是冲着世界杯凑热闹去的,想在主办国感受一下足球的疯狂与魅力。经过了9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圣彼得堡机场。走出机场后,映入眼帘的却并不是想象中的世界杯会徽满目、会旗招展。坐在大巴上,抬头只见蓝天白云和道路两旁一排排高大笔直的白桦树,还有好多红松树交错在白桦树中时隐时现,景色十分优美。一路疾驶了半小时后,终于在一座桥梁旁的栏杆上,看到了几面印着世界杯吉祥物"扎比  相似文献   

3.
2000年至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头两年,在中国发生了很多世界性大事,例如“加入世贸”、“足球进入世界杯”等等。对中国的宗教学研究而言,也有值得重视的地方,现在加以回顾与综述。不确之处,欢迎补识。 一、批判邪教与宣传无神论 1999年“法轮功”被取缔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法轮功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在它的歪理邪说中窃取了不少我国传统宗教如佛教与道教的内容,因此要深入揭批“法轮功”,势必牵涉到宗教,这  相似文献   

4.
医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成医家之言”的关于发展人的健康的学问;增进人的健康和减少疾病危害,是医学的基本职能。而中西医学在“医学目的追求”上的不同侧重,来自对医学“目标对象”的不同选择;在“医学方法选择”上的不同追求,来自对医学“观控对象”的不同定位;在“医学理论建构”上的不同旨趣,源于不同哲学背景的提问方式,不同自然观的学习榜样,实践论和认识论的不同侧重,不同标本观念决定的“认知方向和任务”的不同要求所致。  相似文献   

5.
以辩证法的逻辑眼光观之,概念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具体的。所谓“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知性概念”和“理性概念”的说法,认真追究起来,不是指本性不同的概念,而是对概念的不同理解,或者是在不同逻辑背景中对概念的不同运用方式。人们对概念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理解,之所以会看到面貌不同的概念,是因为概念本身无论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医学奖漫谈南昌铁路中心医院(330003)赵家业有人说:在我们中国,有两件事情始终过不去,一是世界杯,二是诺贝尔(陈村,诺贝尔,你是我们心里永远的“痒”.海上文坛,1995,1:55)。还有人说:要是和争夺体育奥林匹克奖相比,科学诺贝尔奖在国内...  相似文献   

7.
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说”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说”,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权力关系是一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关系,本文拟从权力关系内部讨论处于权力系统的不同地位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应的伦理特性问题。一权力关系,是在社会组织系统意义上或政治制度意义上,处于上下不同的职位、地位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关系由于是组织系统性关系,因而构成上下不同的职位性区别,这种关系,可以简明地称为“主从”关系或“上下级”关系。这里的“主”或“上级”,泛指一切居于领导地位的行为主体,“从”或“下级”,则泛指一切居于被领导地位的行为主体。在中国传统哲学里,这就是君臣关系。君臣关…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际存在有“三清仙境”信仰、“三宝神君”信仰、“三洞真经”信仰与“三清尊神”信仰等几种不同的信仰形态与内容。因其皆与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等名号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可称为广义的“三清”信仰。这种信仰的具体形态与内容,在历史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后相续,几经演变,最后才定型成为“三清尊神”信仰,成为宋明以来道教各派奉祀的最高尊神。本文试就道教“三清”信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及其宗教内涵作一学术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孔涛 《管子学刊》2012,(2):58-60,98
本文通过析理《庄子》诸篇中“理”字的不同内涵,旨在论证老庄和庄子后学在道论、认识论和修养实践论三个层次上对“智”的不同态度,从而揭示出战国中晚期道家哲学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嬗变.在道论上,庄子和老子都是可知论者;在认识论上老子“容智”,庄子“弃智”;修养实践论上老庄都主张“弃智”.庄子部分后学在三个层次上都主张绝对“弃智”,认为道是不可知的,比老庄更绝对化;部分后学在三个层次上都“容智”,其中吸收儒家和黄老之学的一部分后学转变为“主智”派,庄学特征已淡化.庄子后学对“理”的关注,表现出战国中晚期理性高扬的时代风貌和道家哲学由神秘主义向理性主义演化的思维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1.
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Ⅱ.心理功能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郑涌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0,32(1):36-39
以24个人格形容词为材料,对11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三择一式的迫选反应实验,再配合时间标定作业。结果不仅验证了前文的研究结论,即不同同一性状态的被试在时间透视的广度、方向及关联性等心理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已表明了整合自我信息的不同的功能机制。不过,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积极词上,在消极词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彭彦华 《周易研究》2023,(4):96-110
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分歧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由于对“理”的理解不同,朱陆在“为学之方”上存在分歧——朱“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谈“穷理”(“道问学”),陆说“明心”(“尊德性”);在为学目的上也有分歧——朱以穷理修身为读书之目的,陆把读书为学归结到实理实事上。二是由于对“气”的理解不同,朱陆在为学宗旨以及修养方法上存在分歧:陆讲“尽我之心”“易简工夫”,朱讲“存天理灭人欲”“格物居敬”。三是朱陆对“心”的理解不同,朱熹有“道心”(义理之心)、“人心”(物欲之心)之分,象山认为“本心”既是道心也是人心,二者合一。四是朱陆关于本体的争论,即世界的本原是无极还是太极、阴阳是形器还是道。  相似文献   

13.
棋悟     
爱下象棋,久了,有些感悟。 都是圆木坨坨,标上不同的符号,便有了不同的身份。写上“车”,便能横冲直闯;写上“帅”,便可雄踞九宫;标上“仕”,只能围着主人打转转;刻上“兵”,只能舍生取义,在前沿混战中最先献身。这也许就是史铁生所说的,“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激进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文华 《现代哲学》2004,1(2):65-71
“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的“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和反传统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的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和厘析。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0月7日,中国队第七次冲击世界杯,终于梦圆五里河。别了,44年的悲忿、失望和所有的伤心。沉浸在冲杯成功的兴奋之中的中国数千万球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回首中国队的“冲杯”历程,也曾有过不止一次的出线机会,但每一次都是功亏一篑,甚至是在小沟里翻船,一次次的无功而返,不仅使中国广大球迷伤透了心,也使中国球队的心理日渐沉重,沉重得连风吹草动都能使中国足球的神经受伤,心理上的沉重  相似文献   

16.
<正> 孟子和荀子都自诩为仲尼之徒,儒家学派的捍卫者,但是他们的思想取向却有明显的不同:在世界观问题上,一个主张“天人合一”,一个主张“天人相分”;在人性论问题上,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在政治问题上,一个主张“法先王”,一个主张“法后王”。  相似文献   

17.
自本刊发表有关普遍联系的文章及来稿综述以后,哲学界一年多来又发表了20多篇文章,深入探讨“联系”问题,取得了不少成果。文章作者一致认为,“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加强研究,但在“联系”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联系”与发展的关系、“联系”与矛盾的关系等问题上,还有不同的看法,现将这些不同的看法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8.
梦的年龄     
梦也是有年龄的。 人不同,思不同,年岁不同,梦亦不同。据说,如果一个人活到60岁,那他将有5年的梦景回味。“他徘徊在婴儿的梦里。婴儿梦见了母亲的歌声、乳汁、胳膊和胸膛”。“他徘徊在老人的梦里。老人梦见了骏马、青草、角力和摔跤”。(严文井《阳光》)也如日本禅僧上衫谦信所云:“四十九年一睡梦”,“岁月只如在梦中”。梦幻,伴随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那时我才十六七岁,才开始爱上清诗丽词,  相似文献   

19.
论老聃之“道”与“自然无为”张钦一、“道”与“自然”《道德经》五千言,言“道”之处凡七十三见,试图解决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宇宙源起与运化规律的问题;二是社会问题;三是人生问题(即个我的身心问题)。其“道”的使用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内涵。陈鼓应先生在...  相似文献   

20.
王孺童 《法音》2005,(9):7-11
无著菩萨所举“念佛得不退”和“发愿得往生”二例释,确为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别时意趣本义探源》(《法音》2005年第5期)一文中,将“别时性”与“方便说”归纳为“别时意趣”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本义,这与后来净土教所宣扬的“即生性”与“决定说”确实有所不同。那么,这种不同到底是本质上的矛盾,还是表象上的差异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后世祖师对别时意趣的不同理解,力求呈现出一个流变的整体脉络。别时意趣与以念佛发愿为手段、往生净土为目的的净土教法若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那么净土教“即生性”与“决定说”的理论基础将从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