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写本,其次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种排列次序与韩非子所见《老子》原文次序完全一致。《韩非子集解》卷六《解老第二十》,题下注:  相似文献   

2.
对南北朝道教文献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这些早期道经视作一个整体,但实际上今天所能看到的早期道经有着多样的文本层次。《正统道藏》所载的《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有四卷,而陆修静"灵宝经目录"载该经两卷,学者一般认为今四卷本是由两卷本分割而成。实际上,今本《内音玉字》卷一关于该经的授受科仪应为后补;卷三、卷四对"大梵隐语"的疏释在南北朝中期可能也还没有形成。陆修静所见的《内音玉字》卷上应就是今本卷一、卷二对"大梵隐语"的描述,卷下则是类似《内音玉字》"序"的内容。《内音玉字》"序"的时代应该也晚于卷上。另外,在南北朝、隋唐之时,《内音玉字》可能还有另外的版本,有着与今本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老子》成书新论──《德经》成于稷下学者周广庆对《老子》上下篇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一人一时说,有多人多时说。有春秋说,有战国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笔者曾撰文通过对上下篇的考异,论证了《老子》一书实为《道经》和《德经》的合编。对于《道经...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高级宗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文本中心而运转的,如《圣经》之于基督教,《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教,道教也不例外。东汉以后,掀起了一股编撰道经的热潮,各种方技巫术纷纷被道士形诸文字;并以此招徕信徒,培养信仰。至晋代,几乎每个教派都有几部重要的经籍被当作中心文本在传授。如上清派的《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楼观教派的《道德经》,灵宝派的《灵宝五符经》三卷等等。信徒一旦获准被传授经文,就意味着已被该教派  相似文献   

5.
本文参考了大渊忍尔、小林正美、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和王承文等人的研究成果,以现存灵宝经(《道藏》本、敦煌抄本)所见葛玄的材料为中心,考察了灵宝经与佛教教理、上清派道经及天师道的思想关系。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参考了大渊忍尔、小林正美、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和王承文等人的研究成果,以现存灵宝经(《道藏》本、敦煌抄本)所见葛玄的材料为中心,考察了灵宝经与佛教教理、上清派道经及天师道的思想关系。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7.
有些学者据陆修静《灵宝经目序》认为灵宝经的“元始系”和“仙公系”在主神、思想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陆修静在元嘉十四年作“灵宝经目”时“元始系”经仅十或十一部存世,敦煌本“灵宝经目录”反应的是陆修静泰始七年目录的面貌。但他们对《灵宝经目序》存在严重误读。《灵宝经目序》中“仙公授文于天台”等语是指葛玄接受“十部妙经”,而不是“仙公新经”;“出者三分”是指葛玄将灵宝经分成三份流传,而不是说已出经的比例。敦煌本“灵宝经目录”中的“伪目三十五卷”是指伪的目录,而不是伪经的目录,“三十五卷”仅是数字崇拜的把戏。陆修静两部目录关于灵宝经的记载应该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9.
那薇 《中国道教》1990,(3):33-39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唐玄宗的《道德真经疏外传》罗列了古今注释《道德经》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并说:“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记载了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也包括《想尔》二卷。该书于五代后失传,无人提及。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莫高窟写本,存于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想尔》。  相似文献   

10.
刘晗 《管子学刊》2014,(2):106-110
《老子》书大致从战国晚期就开始以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到王弼为《老子》作注时,《老子》的篇次和章句划分应该初步稳定。唐陆德明采用王弼注为《老子》作音义,并以道、德作为上、下篇题,以后又经历了长时期的流传变化,至明代后期或清代,今传王弼本的篇章结构逐渐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1.
东晋道安提出佛经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分结构,并用三分科经的方法进行佛经的科判。虽然其最初遇到质疑,但最终被后世佛经的注疏广泛采用。而道教《灵宝经》文章结构最初并不统一,有的是序经仪结构,有的是语录结构,与佛经的三分结构并不相同。到了刘宋初期,以陆修静为首的天师道道士借鉴了佛经的结构,改编了东晋末葛巢甫创作的《灵宝经》。自此以后,道经的创作也普遍采用佛经的三分结构,而且道经的注疏也吸收了佛教三分科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犹龙传》言,先秦老子只是太上老君应世而化的八十一化之一,至唐代,老子已经有了八十一化身。道教把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历史人物变成了老子的化身。太上老君形象不仅在道经图像中经常出现,历代其他形式的美术作品中也多有描绘。本文旨在以道经中的老子形象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和老子形象相关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使人们认识到老子形象有一个逐渐神异且图像日益丰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是上清派的根本经典,既有研究对卷1 "诵经玉诀"的文本来源和宗教内涵缺乏深入解读,六卷本的最终成书也讨论不多。本文将"诵经玉诀"所含仪诀缕析为28项,分直接采用、借鉴改造、经法内部传承三类,对相关仪诀的传承整合和宗教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文章认为,《高玄真经》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为今"三十九章"的形成准备了充分条件、卷1 "诵经玉诀"所据文献均为北周前早期道经、《上清道宝经》的引文及其"诵经玉诀"以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等事实,均足以证明六卷本在北周前已成书。但该书形成后其"符图"可能有改动,尤其是其中的多幅修行图或乃后世宗师据修行实践所增,个别文字也有后人增改的可能,但这种改动是有限的,学界所持今六卷本乃最接近南朝面貌的结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浅析《灵宝度人经》所描绘的世界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有“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之称的《灵宝度人经》,给人们描绘出了一个宏伟的世界图景。这世界图景自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体系,为人们求仙问道提供了一个向上往善的动力性支架。人们只要矢志不移,不畏辛苦,脚踏着它所设建的天梯,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入更高更为自由的天人境界,过上寿与天齐,美妙如画的神仙生活。本文试图揭示这个图景,以丰富人们对《灵宝度人经》教理教义的认识。一、《灵宝度人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灵宝度人经》产生于东晋末年,它是道经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早期民间道教发展到上层官方的士族化神仙道教,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老子》与《灵宝毕法》,论述老子"生而不有"为钟吕丹追思想之渊源,而钟吕丹道的神仙境界在宗教层面上超越了老子之说。  相似文献   

16.
道经的分类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提出新的理论,从而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新经书。此外,还有一些道经,托名于吕祖、文昌等降笔,有的则是扶鸾所得。 对于道教经籍的分类,各家有不同的标准。这不仅因为学者的视角相异,更因为归入道书的内容太杂。比如,在宋代郑樵所撰《通志·艺文略》中,收有道类图书1323部,3706卷,分为《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箓、吐纳、胎息、内视、道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等25类。其中《老子…  相似文献   

17.
《九天生神经》全称《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亦称《三宝大有金书》,简称《九天生神经》、《生神章》或《生神经》。敦煌遗经伯希和4659号题曰《太上洞玄灵宝自然至真九天生神章》。收于《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云笈七签》卷十六《三洞经教部》收有该经。此外《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另收有《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1卷,为该经之节本,少《九天生神章》九章及《太极真人颂》二首。  相似文献   

18.
李冀 《宗教学研究》2017,(1):111-119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第一部劝善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学界在其文本来源、成书时间等问题上尚存分歧。本文以《太上感应篇》文字为依据,探讨其与宋徽宗注《老子西升经》、《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赤松子中诫经》、《抱朴子内篇》等道经之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感应篇》文本的编纂以《赤松子中诫经》、《抱朴子内篇》等魏晋道书为底本,沿用了宋徽宗注《老子西升经》语句,摘用了《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的部分文字,抄袭了《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感应篇》编纂者应是收集、整理《万寿道藏》的道士或官员,该篇成于政和六年(1116)十月至政和八年(1118)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道教《灵宝经》中"元始旧经"的含义存在误解。主要问题在于,不区分教理上的元始旧经和在人间实际存在的元始系《灵宝经》,这不仅导致《灵宝经》的关于经典出世的教理被曲解,在探讨经典实际历史编纂顺序之时也容易产生混乱。实际上,《灵宝经》具有镶嵌式结构,元始系《灵宝经》记录的是元始天尊等神格传授天界的"元始旧经"的经过和内容,即"元始旧经"为"经中之经"。  相似文献   

20.
早期道教定期斋戒制度与佛教的关系,是近数十年来国际道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八节斋"等定期斋戒制度,都是在汉晋道教斋戒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其最早的渊源则是《礼记·月令》等所代表的先秦秦汉国家祭祀制度。汉代《太平经》和《老子中经》奠定了道教"八节斋"等定期斋戒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东晋上清派及其经典则对古灵宝经定期斋戒制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早期道教定期斋戒制度与印度佛教"布萨"制度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至于六朝以来以"月六斋"为代表的本土佛教定期斋戒制度的确立,恰恰是印度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