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是用“隐”的手法所构成,它以“象”表达思想,许多文字类似今日的“密码”,卦、爻辞虽然简短,而它却能容纳很多内容。如《周易·上经》之首的《乾·坤》二卦,其中就有四、五个系统。作为《周易·下经》之首的《咸·恒》两卦,虽然次于《乾·坤》两卦,它们也蕴藏不少系统。这些系统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平,代表着我国古代文明的高度。没揭发这些系统之前,首先分析一下《咸卦》卦辞: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于今年7月正式创刊发行。《周易研究》以《周易》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周易》经、传最新探讨和《周易》与自然科学为内容。没有:“《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与传统文化”、“易学与自然科学”、“易学研究信息”、“易学入门讲座”等栏目。该刊融学术性、知识性、动态性为一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刘教授: 我们欣悉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成立和《周易研究》杂志公开出版发行。又欣悉您走马上任“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和《周易研究》杂志主编。如此进展表明,中国今天的《周易》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于这些进展,我们热切地希望和帮助您立足于国际水平,探讨有益于中国国内和国外学者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以《周易》本书的确切论据,论证了《周易》写成于西周厉王末年。还以《周易》本书的确切论据,论证了《周易》是为帮助厉王复国中兴而作。由于所用的都是本证,而且相当充分,因此这些前无古人的结论都是难以动摇的。本文还突出了《周易》以退为进、以后取先、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策略,并多方面概括了“孚”的巨大作用,认为这些都是作者以之作为厉王复国中兴的强大思想武器,也发前人所未发。至于占筮对《周易》的诬枉,在本文提出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和理论面前,也彻底破产了。  相似文献   

5.
<正> 中道思想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表述这一思想的概念有“中”、“中正”、“中行”、“中和”、“中庸”和“中道”等。论证这一思想的言论几乎遍于各经,但应当首推《周易》。“《易》尚中和”(惠栋:《易例上》),“《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周易》的中道思想是显然而且系统的。本文拟于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周易》中的这一思想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非常刚性的、男性的一面,《周易》以“乾卦”为众卦之首,这个纯阳之卦,就是一个父亲的形象,男人的形象,圣人的形象。儒家的传统非常强调做人,以为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成人”,做什么人、成什么人,实际上就是成一个男人,做一个男人。这些人没有感情,“圣人无情”,认为人生有比儿女情长更重要、更伟大的事情,这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些人永远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始终有一个远大的抱负,有坚强的信念,知其不可为而为,哪怕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哪怕“任重而道远”,哪怕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一、参同契注《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释“易”字曰:“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按:虞翻释“易”字首见于《参同契》,可知其注《参同契》要早于注《周易》。且虞氏注《周易》,多受《参同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一九八八年第三期发表陈良运的文章《论<周易>的符号象征》认为,中国上古时代的《周易》就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自觉象征””但与黑格尔所定义的“象征”有不同:象征的“精神意义”不是直接与“感性形象”结合,而是与感性形象的抽象符号结合,形成独特的符号象征。化自然具象为观念符号,由观念符号组合出示“吉凶”的卦象,再由卦象生发出各种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国家教委许可,“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刘大钧同志任中心主任。“中心”下设《周易研究》学刊编辑部,《周易》经传研究室及《易》学史研究室,它是我国唯一易学专职研究中心机构。除对《周易》经传、易学史及《易》学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外,还注重以现代知识体系为武器,对《周易》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渠  相似文献   

10.
《阴符经》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阴符经》承续了《周易》的阴阳辩证观念,但舍弃了《周易》原本注重的阴阳和谐与重生的一面,转为强调阴阳的对立斗争,并引申出重杀的价值取向;其二,《阴符经》在涵化《周易》"时"的哲学之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时"和"机"的关系,提出了"以机显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周易》为汉、唐、宋、明的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直至今日,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周易》分经传两部分。传说“上下经”是周文王所作,但无确据。今天多数哲学史家都承认《周易》上下经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周易大传》十篇传说是孔子所作,亦无确据。但是有两件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第一,《大传》是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传授  相似文献   

12.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周易》卦辞和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所蕴涵意义的确切界定,即对这些卦体爻符所代表的物象内容、人事现象及其占筮效用所作的文字表述,所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  相似文献   

13.
《周易》循环律的特征及普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弥纶天地之道”,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循环律即是其中一条最根本的规律。《周易》循环律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循环往复、首尾相衔的特征,表现为“圆”的基本形式。《周易》的书名即揭示了本书的实质。“周”字虽可解释为朝代名(指周代。孔颖达《周易正义》:“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或地名(指周地,即岐阳。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但我认为从“周环、周旋”这个意义上解释“周”字更符合《周易》一书的实质。在先秦典籍…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形成出于占筮,古人以此来求知国之兴衰、人之穷通,具有一种“通古今之变”的思维倾向。所以它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迷信,那蕴含其中的某种逻辑推演和理智分析的因素,被后来的易学及其哲学发展出一套《周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这些观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变异的法则说明一切事物。本文主要从《周易》的特有思维模式及其古奥的言词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并规约出两点:第一,《周易》所体现的历史演变方式;第二,《周易》史观中的历史动力。  相似文献   

15.
论《周易》的“人道”观梁韦弦我这里所谓《周易》之“人道”观,即指渊源丁《周易》经文所包含的社会思想、由《易传》明确揭示而形成的中国古人关于人类生存发展法则的认识。这一“人道”观用《易传》的说法来表述就是“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即以仁与义为维持人类自身正...  相似文献   

16.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相似文献   

17.
一、《周易图象几表》系方以智著作方以智著《周易图象几表》是有史料根据的。最早的记载是康熙年间所修《桐城县志》;尔后《安徽通志》卷二百十八《儒林》于方以智条目内也载方氏“著有《周易图象几表》”;待到嘉庆年间陈忠裕编其诗集时,于一首诗的题下按语中又说以智“所著  相似文献   

18.
自八十年代始,中华大地出现了所谓“周易热”。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周易热”中,真正系统、严肃地研究《周易》的哲学、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而相术、筮法、风水术等却都披上了《周易》研究的外衣,纷纷粉墨登场。我们认为,相术、覆法、风水术等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书籍充斥文化市场,与其说是“周易热”,毋宁说是“迷信热”,因为这些东西基本上不属于《周易》的范围,或者说起码不是《周易》的本质和主流。《周易》真正的生命力和扭力决不在于此,而在于这部书同中国文化的特殊关系,在于它所蕴含的先民智慧的精…  相似文献   

19.
读了宋祚胤同志所著《周易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多受启发。该书对《周易》的宇宙观、政治观进行了分析,不少见解颇有新意。但总的感觉是,由于作者在研究方法中没有摆脱《易传》提出的“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的思想束缚,对该书提出的“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实际没有做到。本文不拟对《周易新论》一书所涉及的内容作全面的讨论,只是通过分析《易传》对《易经》的注释,就治“易”方法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海内治“易”通家及宋祚胤同志。  相似文献   

20.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