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的向世界传播,来讨论宗教的普世性与地方化,对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即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视点,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从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碰撞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中来回顾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2)探讨中国化的佛教如何既坚持佛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了中国的特色,从而获得了在中土的成功传播与发展。(3)探讨基督教的普世化与本土化问题,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处理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美国心理学,包括人本心理学,更趋向于关注西方文化和欧美理论,而忽略东方或者其他国家的文化。文章研究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前称为Taoism),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以下人本主义观点:1)为无为或者自发性及自然之道的原理;2)心胸豁达和宽容;3)水善人格;4)对女性和母亲的尊重;5)中庸及避免极端;6)幸福他人和世界;7)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文章还讨论了早期的人本咨询理论和中国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田浩 《心理学探新》2009,29(2):6-10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提供独特并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该文从关于对象的理解、整体性思维、概念界定、证明方法和学科目标等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及目前发展现状,然后主要地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取向:心理学史的角度,当今社会环境,以及异文化研究。文章强调,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及泛文化的知识互助在本土化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燕良轼  曾练平 《心理科学》2011,34(5):1216-1221
理论心理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中国理论心理学在世界理论心理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对这个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中青年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对理论心理学的期待还很不相称,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原创性水平不足,这阻碍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认为,要提高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原创性水平,理论研究者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理论研究必须回归到人本身;理论创新最需要的是坚定的理论信念;提倡批判思维,鼓励建构思维;心理学不能走入理论与实证相互怨恨的歧途;鼓励多途径理论创新;理论心理学需要理论心理学家相互合作、共同攻关。  相似文献   

6.
由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与"万千心理"出版策划机构合作主办的首届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于2008年5月24至25日在武汉大学召开.除香港城市大学梁觉教授因事未能出席外,论坛的其他7位发起人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司司长)、乐国安(南开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石铁("万千教育"、"万千心理"出版策划机构总策划)、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钟年(武汉大学心理系主任、教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彭凯平(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在珞珈山下聚首,共同讨论了心理学与中国发展等相关话题,最终确定并正式签署了<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宣言>(简称"珞珈宣言").  相似文献   

7.
百年来,中国心理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今中国心理学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影响下,仍存在不以人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还原论和机械论等局限,这导致中国心理学在服务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上存在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为我们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心理学在面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必须认识到人具有生物、心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维复杂属性,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回答“什么是人”的根本问题,人的心理与思想、人的属性及其发展、现实中的人的行为规律、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等问题。重构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遵循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当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1,34(3):79-84
西方心理学正在展现出对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这种文化转向既有科学哲学和历史的原因,也受到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影响。文化转向的主要表现是:(1)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与诘难;(2)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3)跨文化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及其转变;(4)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分支领域对文化影响的关注。作者认为,文化的转向对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格心理学发展路径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8,31(2):504-506
金文以现实困境为切入点,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中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反思.第一,对中国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现实状态进行了剖析.第二,以Mind和Mentality的区别破解了西化与本土的争论.第三,分析了中国人格心理学现实困境的两大根源:文化的错位和文化的缺位.第四,以文化排异性困境和文化缺位性困境为标准,从科学哲学层面反思、区隔和辨析了中国人格心理学的两种独立路径,即知识论层面的表层反思和方法论层面的深层反思,前者以本土化与方法论的拿来主义为主要特征,后者以本土与方法论的独立为主要特征.通过分析两种独立路径对文化排异性困境和文化缺位性困境破解程度的优劣而得出结论:只有探索和建立坚实而有效的本土方法论,才会有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构建和发展的康庄之路.  相似文献   

10.
郑荣双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7,30(2):465-467
本文从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哲学以及研究者和学科层面,分析了我国心理学原创性缺失的原因。提出了面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推进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强化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用涵化的方式处理引进与发展、创新的关系等策略,以提升我国心理学的原创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悠久,许多思想家曾对于心理问题作过不少光辉的论述。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墨菲(Gardner Murphy)认为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①。由于中国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下,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中国的现代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我国心理学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现代主流心理学的源头主要是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近代科学 ,其学科危机亦主要是由于盲目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的人性观以及方法论所致。我国心理学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 ,就必须加强文化分析的方法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有价值的思想 ,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即心理学的中国化之路。这样 ,我国的心理学便能在东西方两大文化的浇灌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心理学是从外国传来的,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没有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我们要以人性观作为建构中国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的历史经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才能保证中国心理学理论的顺利发展,最终建构、充实、发展起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1):4-13
……我曾不止一次地被国外的同事们问到,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有多长。我回答他们,我也这样认为:它既很年轻,又非常古老。你们知道,中国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毫不奇怪,近代的中国发展心理学以及整个的心理学,在早期中国文化中能找到它的一些思  相似文献   

15.
车文博 《心理学报》1991,24(1):55-63
(1)主要进展:有重点地开展了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成果丰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苏联心理学的研究有所进展;潘菽心理学思想的研究有了良好的开端。 (2)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研究:心理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关系;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动力;心理与活动、实践的关系;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活动基本范畴的划分;个性;中国心理学史(如范畴、比较、继承、计量等问题的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评价(如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3)今后努力的方向: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大力加强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坚持博采众长、洋为中用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基本理论工作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2年4月教育部(82)高教—司字038号通知。同年十二月在烟台市举行了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心理学史》编写讨论会。1983年5月在南京举行了大纲起草会。遵照学术顾问潘菽教授和主编高觉敷教授在会议上所作报告的精神,现代表起草小组报告草拟中国心理学史编写大纲的初步意见。供大纲讨论会议讨论审定。一、指导思想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编写工作的根本导思想。中国心理学史应反映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跟唯心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斗争,以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岚  申荷永 《心理学报》1998,31(2):219-223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对于我们国内的心理学和人文科学都曾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荣格心理学本身,却与我们的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在荣格正是在充分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完善与发展民其分析心理学的体系。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汉学字维尔海姆,以及通过《易经》和“道”,分析与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中国传统 关系,阐述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月8日至1月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主办,"万千心理"出版与文化机构、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市心理学会协办的"第四届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成功举办。"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是由八位心理学家在2008年发起的,除本届论坛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外,其他七位分别是(以姓氏笔画为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南开大学乐国安、"万千心理"出版与文化机构总策划石铁、北京师范大学金盛华、武汉大学钟年、香港城市大学梁觉、清华大学彭凯平。论坛发起人认为: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心理学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发展契机;在几代心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源远流长的人类精神资源 ,它在漫长的文化累积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层”(福柯用语 ) ,这些“文化地层”触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不同层面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 ,这些“文化地层”就构成了一个个专论性的研究领域 ,比如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佛教艺术、佛教逻辑学、佛教心理学等等。当今的佛学研究已越来越从通论性的教史、教理之研究进入到这种专论性的研究。南京大学哲学系王月清博士的新著《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6月版 )就是这种佛教专论性研究领域中的一朵新葩——佛教伦理学。《中国佛教伦理研究》以中国佛…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主要从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价值偏差及其自身的局限性、民族自尊心与本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及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要求三方面探讨了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在中国日渐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